一款填字遊戲助百年紐時轉型 衝千萬訂戶

它在Google、FB夾殺下衝千萬訂戶


文/陳育晟

前有Google搜尋、臉書主宰新聞流量,後有TikTok包圍年輕世代;傳統媒體走到了今日,還可能挽回人們的注意力嗎?

但,《紐約時報》(以下簡稱紐時)做到了。二月初,它向投資人提交的年終報告顯示,二○二三年底紙本加數位的總訂戶數達一千零三十六萬,創史上新高,讓該年度營收成長到二十四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七百六十億元)。

如今紐時營收約兩成來自廣告,近七成都由訂閱貢獻。雖然廣告主不想與地緣政治等硬題材掛鉤,讓它二三年廣告收入較前年略減,但訂閱收入卻持續成長——關鍵就在於它展開「商品綑綁」(Bundle)戰術。

如果只訂閱傳統新聞,月費就要八美元;但有逾四成的訂戶願以十二美元改訂「超值全餐(All Access)」,不只新聞,還有遊戲、食譜、產品評比、體育等內容,套餐價要比單點總和便宜快一半。如今用手機App訂閱的新訂戶,已經只剩下超值全餐的選項,但價格卻漲至三十美元。

不過,紐時之所以能在媒體逆流中突圍,靠的不只是收費模式而已。真正的經營變化,是從傳統新聞,走向了「服務型新聞」(Service journalism)。

差別在於,傳統新聞要回答「發生了什麼?」而服務型新聞則必須想到,「這些訊息該怎麼處理,才會看起來更可口?」《今日美國》(USA Today)服務型新聞頻道Reviewed.com主編肯德(Dave Kender)解釋。

最大轉變,也在於內容的視角從事件主題,轉移到讀者身上。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認為,服務型新聞的概念雖是舊瓶裝新酒,但重點在為讀者提供優質且實用的建議——該買什麼、該去哪裡、該如何行動,才能讓生活更如魚得水。

而文字遊戲,則是紐時與新讀者的最佳接觸點。早在二○○九年,它就把一戰起刊載的填字遊戲(Crossword),搬到了智慧型手機上,至今仍然蟬聯字謎類遊戲的熱門排行。
七位數美元購併Wordle
用遊戲找到潛在目標讀者


正是填字遊戲的成功,讓紐時有底氣,敢在二二年一月以七位數美元,正式將猜單字遊戲Wordle收購旗下。該遊戲由軟體工程師沃德(Josh Wardle)研發,到今年一月底為止已被玩了四十八億次。

研究遊戲的政大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分析,Wordle的玩家都是屬於「認知需求」偏高,也就是愛動腦筋、喜歡思考的人。這群人會主動尋找新知、閱讀評論,也是紐時最想接觸的潛在讀者。

除了招牌填字遊戲一定要付費以外,Wordle與其他遊戲在廣告贊助下,每天可以免費玩一次。出身美商藝電(Electronic Arts)的紐時遊戲部門主管奈特(Jonathan Knight)對網媒The Verge表示,紐時不像一般電玩要玩家沉浸到上癮,「我們希望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得到人們真正的共鳴。」


▲收購Wordle後,紐時曾在營收報告指出,此舉帶來新訂閱用戶,而用戶還會玩紐時其他遊戲。達志影像

食衣住行育樂無所不包
生活指南兼轉換心情吸粉


紐時從服務出發,一四年起推出各式各樣的「生活指南」,提供讀者聰明過生活的建議,從烹飪、健康、商業、旅行,幾乎無所不包,而且文字和影音內容都有。

就如遊戲一樣,這些服務型內容也具有「轉換心情」的功能。媒體觀察網站《Digiday》指出,這些往往是紐時每天最受歡迎的文章,不但可以重複宣傳,更可帶動流量。尤其讀者會對嚴肅新聞疲乏,他們重複閱讀服務型內容的機率,更是傳統型文章的兩倍。

於是,它在一六年推出免費電子報Watching,提供最新影劇資訊、娛樂業深度解析;另外收購Wirecutter,分析推薦家電等消費產品,單訂的月費為五美元。

一七年還發行了付費電子報NYT Cooking,每週發行四次,提供各種食譜,尤其在疫情席捲美國時高速成長,到二○年十一月時,付費訂戶已高達四百萬。
二二年初,它再以五億五千萬美元收購付費內容網站「運動員」(The Athletic),除了帶來一百二十萬年輕讀者,同時直接由該網站取代原本的體育報導。

最早提出「訂閱經濟」一詞的軟體公司祖睿(Zuora)創始人左軒霆認為,紐時展現出扎實的營運與行銷策略,像是下棋一樣,一步步構築出自己的訂閱服務帝國。

然而,仍有部分保守派人士對紐時進入服務型新聞領域不滿,但紐時團隊則回應,「服務型新聞從未取代任何傳統新聞,兩者只是比過去更協調,並拓展『紐時風格』邊界。」

「任何媒體或企業,只有活下來才能堅持理想,」林日璇強調,只有認識消費者、切中消費者需求,與核心業務深度整合,才能在大環境蕭條之際突圍,繼續發揮影響力。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4/3月 第1897期

本文摘錄自‎

一款填字遊戲助百年紐時轉型 衝千萬訂戶

商業周刊

2024/3月 第18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