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2022)年底開始,美國許多企業因市況疲軟紛紛宣布裁員,尤以科技業首當其衝,亞馬遜、Meta、微軟、Alphabet(Google 母公司)等科技龍頭的裁員規模均超過1萬人,英特爾、美光等企業高層也帶頭減薪來降低營運成本。
這樣的情況,不會只發生在美國,只要經濟不景氣,你我都有可能飯碗不保,因此平日就該盤點自身財務狀況,並培養正向的心理素質,當裁員威脅逼近時,就能無所畏懼地規劃下一段人生旅程。
企劃:編輯部 撰文:李亞珊 攝影:張家禎
挺過3 年新冠疫情風暴,如今各國防疫逐漸鬆綁,日常生活也慢慢返回正常軌道,但經濟衰退憂慮揮之不去,裁員潮方興未艾,面對許多大型企業持續進行人員減薪、縮編,從高階主管到一般職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即使目前沒有被裁員的隱憂,屬於工作穩定的職場上班族,專家仍建議應留意,因為有時並非自身職能不足,整體環境、競爭激烈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失業。
還沒做好面對失業的財務準備,現在就該開始行動,若不確定如何準備,可以參考專家建議。只要提前防範,就不怕毫無預警地收到解雇通知。
備妥自救錦囊 不怕隨時打包走人
在經濟不景氣之下,工作與生活若有幸未受影響,除了維持原有的理財習慣,也應提高突然失業的警覺性,一旦面臨裁員危機,也不至於猝不及防。
曾任金融業高階主管的退休理財作家嫺人,原先預計55 歲、兒子大學畢業後退休,離開職場開啟第二人生;未料公司連年不賺錢,且工作氛圍低迷,數月後她選擇主動找人資,最終於49 歲離開職場「提早退休」。
嫺人因工作處於高壓環境,在退休的前5 年即有危機意識,她以過來人經驗分享2個理財習慣,提供減輕中年失業的壓力。
習慣1:記帳。為避免流水帳,建議分類支出項目,記錄每月生活必要開銷,例如伙食費、交通費、房租等,並降低非必要開銷,消費前應量入為出,不超過預算。
習慣2:定期定額投資。嫺人表示,退休前長期投資的習慣,讓她擁有穩健的現金流,即使失業也不至於斷炊,但因沒有設定目標,投資力道稍不足。
她說,當時只知道長期投資的重要性,於是先選擇定期定額買基金,如今回想,如果當時有設定目標金額,例如退休金、個人失業準備金等,就能知道還可運用哪些投資工具來增進效益。
平日執行4 步驟 減輕失業後的財務焦慮感
觀察多數失業民眾因歷經減薪、裁員才檢視個人收支情況,CFP 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蔣竣植分析,若平常能執行4 個步驟,有助於降低失業的財務焦慮感。
步驟1:釐清薪資結構,避免高估。部分民眾的每月薪資不固定,除了基本底薪還有績效獎金、津貼、加班費,但因後三者皆非常態性薪資,每月實領金額難以估計,建議只針對固定薪資來做收支分配,避免高估預算。
步驟2:提高緊急預備金的額度。近年景氣不佳,若原先備妥的緊急預備金為3 個月生活費,建議可將獎金、其他非必要支出作為預備金專用,並根據個人工作、家庭情況來提高設定金額。
步驟3:調整支付習慣。使用刷卡消費且經常分期付款的人,應先衡量收入中斷時,是否還有能力繳付卡費,萬一答案是「無法」,建議支付改成使用簽帳卡或現金,來降低入不敷出的隱憂。
步驟4:檢視保費支出。部分民眾因擔心保險保障不夠,且投保前未檢視已有的保單,以至於重複投保或終身險過多,造成保費支出占年收入的比重過高,建議應釐清個人需求,將保費預算用於刀口,不須花大錢也能買到足夠的保障。
“被資遣莫慌!先釐清個人權益與相關補助”
面臨被資遣的情況時,首先要保持心態平穩,向雇主或人資確認自身應享福利、未使用假期、欠款報酬、資遣費計算(於終止勞動契約30 天內發給)等權益,並記得申請「非自願離職證明」與「服務證明書」。
非自願離職證明可用於申請失業給付、職業訓練生活津貼;服務證明書則是記載原單位職務的相關工作證明,無論是被資遣或自願離職者都能申請,有助於後續求職。
符合公司關廠、遷廠、休業、解散、破產或《勞基法》規定的「非自願離職」條件,就能申請「失業給付」,備妥相關文件至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求職登記,並完成每月的申請失業認定及接受就業諮詢,就能領取當月給付。
失業給付補助金額的計算,按照申請人離職退就業保險當月的前6 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60% 按月發給,一般申請人最長發給6 個月,年滿45 歲或身心障礙者最長9 個月。
若想參加職業訓練,同樣至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求職登記,經安排參加全天制職業訓練,於職訓期間每月可領取「職業訓練生活津貼」,最長發給6個月。要特別注意的是,職訓津貼與失業給付不能同時請領。
過來人5提醒 安度待業期
被資遣後,除了申請失業相關補助,減輕工作被迫中斷的經濟壓力,嫺人根據自身經驗,提供失業者5 個提醒,安然度過待業期。
提醒1:留意資遣費免稅額度。根據《所得稅法》,資遣費為規定的「退職所得」,若超過免稅級距,仍須課稅。財政部公告去(2022)年資遣費免稅額度,依照2 種領取方式而有不同。
第1 種為「一次領取」,其領取總額在「18.8萬元× 服務年資」的金額以下,全數列為免稅所得;超過「18.8萬元× 服務年資」的金額,未達「37.7萬元×服務年資」的金額部分,以其半數列為所得額;超過「37.7萬元× 服務年資」的金額部分,全數列為所得額。
第2種「分期領取」,則以2022 年全年領取總額,減除81.4 萬元後的餘額為所得額,高薪族應特別留意。
提醒2:約時間體檢。有些人因工作繁忙而忽略身體警訊,甚至積勞成疾,不妨趁這機會安排體檢,畢竟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到健康。
提醒3:求職時不隱匿資遣。被資遣時自尊心難免受挫,部分人可能因此沒有信心能找到新工作,即使參加面試,也不願與面試官提及被資遣的經歷。
嫺人表示,被資遣不一定是個人能力不足,大環境、公司營運表現都可能是原因,因此求職時坦白,較有機會與面試單位建立信任感,也能提升錄取機率。
提醒4:注意投資詐騙。部分失業者因財務準備不夠,容易受到有心人士以高投資報酬率為誘餌而上當,蒙受金錢損失。嫺人建議,接觸自己熟悉的投資工具,且不熱衷追求高報酬,就能避免被詐騙。
提醒5:不揮霍資遣費。有些人領到資遣費會先享樂消費,暫忘失業的苦悶,但這樣做很容易坐吃山空,建議妥善運用這筆錢,來補貼生活所需或儲蓄。
有些公司裁員毫無預警,員工才剛收到通知,就必須馬上打包走人;有些公司則是有跡可循,從枝微末節中示警,嫺人即屬於後者。提早退休後,她也經歷過一段低潮期,「我發現生活不能再這樣下去,沒有工作也要好好過日子。」
根據嫺人經驗與《Money錢》顧問團的建議,可以做3 件事來找回生活重心,並有助於找到下一份工作。
“做好3 件事 整裝再出發”
第1 件事:持續經營人脈。保持社群活躍,例如參加同學會、社區大學、職涯工作坊等,除了與老朋友聯繫,並嘗試與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交流,或許能成為找到新工作的契機。
第2 件事:增強專業與學習新職能。嫺人離開職場後,除了繼續研究投資理財,也開始寫部落格分享退休日常與精進日文,替退休生活增添色彩。建議待業期間不妨善用職業訓練課程,增強原有專業以及學習新職能,為求職之路加分。
第3 件事:重新評估職涯規劃與生活型態。嫺人表示,多數人習慣被工作填滿生活,一旦離開職場,會需要時間來釋放長期緊繃的壓力,建議可從個人興趣、待辦清單來調整生活步調,並思考職涯規劃。
「有些人在當上班族時,因厭倦打卡、加班的日常,而有了創業、當自由工作者等想法,不妨趁這時候試試看、跳脫舒適圈,有機會實現願望。」嫺人如今成為一名作家,並自在地徜徉人生下半場。
至於財務管理,蔣竣植建議,最重要的是不過度消費,並持續藉由投資理財打造被動收入,或是兼職來增加現金收入,確保找到正職工作前的生活不過度受影響。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不怕「裁員滾滾」! 用2習慣、4步驟自製失業避難包
《Money錢》
2023/3月 第186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