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禁令不只擋MG 2漏洞,台灣便宜車再見

文/林洧楨攝影/翁挺耀

一紙政府禁令,讓原要高談美好願景的法說會,變成品牌陷入末日危機的「法會」。

這就是,高齡五十五歲的中華汽車八月底法說會真實寫照。

兩年前,這家老車廠原本還陷入汽車產線三分之二產能閒置、工班減半成一班的窘境,但靠著將中國上汽集團旗下品牌名爵(MG)的車款,以國產車模式導入台灣開賣的神操作,最終用平價、高CP值策略,打破中國車在台灣銷售黯淡的宿命,逆勢崛起,成為汽車產業的飆股,最高峰時的股價一度逼近一百五十元大關。

今年上半年,它續創佳績,營收年成長率逾二九%,創歷年同期新高,這家逆天改命的車廠眼看又將迎來豐收的一年。





華為、吉利進台計畫全踩煞車

經濟部這大招,卻可能難保護國產車

但計畫趕不上變化,八月一日,經濟部祭出台版封殺中國車禁令「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新制」,要求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企業、陸資購併之國際品牌、國際品牌於中國生產者、中國品牌,四大類中國國產車必須符合上市三年內,逐步達成自製率最高三五%的要求,否則不准販售,而且是一道溯及既往的市場禁令,殺傷力十足。

中華汽車首當其衝,在法說會上指出,目前MG三種車款,合計占該公司營收約四成,現在不是暫停接單,就是限量接單,正因為MG八月銷量,相較上個月衰退逾六成,股價相較今年最高點也接近腰斬,已經跌破八十元關卡,「下半年獲利一定會更嚴峻、有挑戰。」該公司說。

「MG被搞到半死不活,這不像法說會,比較像是MG的法會。」一位車商同業主管形容說。

除此之外,現代、大通兩車廠也都有車款受到這道禁令波及,須調整符合自製率新規範才能繼續在台銷售,綜合多家車廠、零組件廠、通路業者等說法,加上包含吉利、奇瑞、理想、華為、小米等中國汽車品牌也全都因此暫緩入台計畫(見本頁表),政策殺傷力驚人。

反堵中國車入侵大戰,正成為一種國際趨勢,諸如美國、加拿大、歐盟、泰國、印尼等國,都比台灣更早採取提高關稅或提高自製率來保護自家汽車產業(見下表)。


台灣此刻參戰,大膽向中國車說bye-bye,並不令人意外,只是靠這一招,真能擋得住中國車入侵,保護台灣國產車產業?

拆解台灣車市兩大漏洞:

買東南亞零件當自製、陸車洗血統入台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因為台灣還有兩個關鍵課題必須解決,一是靠台灣貿易商美化自製率的漏洞有待改革;二是中國車繞道第三地、從國產車變進口車的入台大門還沒關。

先看第一個關鍵課題,靠台灣貿易商美化自製率。一位不願具名的汽車業顧問向商周透露指出,台灣進口車的售價與國產車越來越接近,導致國產車市占率逐年走跌,這是台灣國產車廠的最大危機,所以過去包含日系、歐系等車廠在內,最普遍的應對方式就是透過台灣貿易商,採購來自中國、泰國、印尼等國的廉價零組件來降低成本、保住價格競爭力。

就算自製率新規上路,也只要排除中國廠零件,其他未納管的東南亞零件,依然算入國產車自製率的範疇。這正是官方宣稱,非中國車陣營的國產車廠普遍自製率都有達三○%到七八%的水準,但卻不敢採取更公平、全面要求所有國產車廠都攤開自製率與供應商結構的原因之一。

「你只要敢說,全面禁止中國零組件進口,含中國業者(在)東南亞產的,台灣國產車大概就立刻關門。」一位汽車零組件廠高層說。

這個問題不解決,政府期待拉高自製率,幫台灣供應商搶訂單的效果,將被大打折扣。以MG為例,其一年只賣不到兩萬輛車,占國產車的比率還不到一成,就算達成三五%自製率要求,能造福的台灣零組件廠訂單量本就相當有限,如果還可以用貿易進口來美化數據,政府自製比要求形同虛設。再看第二個關鍵課題,中國車繞道第三地,換身分成為國際品牌入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瑞典車品牌富豪汽車(Volvo)與德國車廠賓士(Benz)。

富豪汽車,早從二○一○年就被中國車廠吉利控股集團收購百分百股權,與MG同樣都屬於中國企業購併的汽車品牌;而賓士則有北京汽車集團、吉利汽車總裁李書福,持股合計逼近兩成的前兩大中資股東,屬於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企業。但因為兩者皆沒有採取在中國生產策略,不受自製率新制管控,也不從中國進口整車到台灣,沒有違反從中國進口汽車來台的禁令,所以都可以平安無事的把中控國際品牌車賣進台灣。

也就是說,中國車品牌只要不走MG國產車模式,改學富豪汽車、賓士的模式就照樣能在台灣銷售。

這並不符合中華汽車身為組車廠的利益,因此該公司強調仍會配合政府政策,想辦法達成國產車自製率的新規目標,「如果MG沒辦法做國產,我做它幹嘛?我是組車廠,就是要在台生產組裝才有意義。」中華汽車回應。

政策盲點出現,其他中國車品牌新合作夥伴聯手正摩拳擦掌,尤其比亞迪在泰國、巴西、匈牙利和烏茲別克建廠,奇瑞汽車在阿根廷、巴西蓋廠,上汽在泰國、印尼和印度建立了三家海外汽車工廠等,都讓繞道第三地進入台灣提供了新機會。

中國車靠著平價、高CP值,成為全球車市可怕的價格破壞者,一旦便宜中國車加入進口車陣營,不僅組裝廠沒生意可做、零組件廠沒訂單可接,還可能大幅強化進口車的價格競爭力,加劇國產車的衰退速度。因此,這個中國車入侵台灣的一大破口,不可不防。

那擋下中國車入侵,對台灣消費者的代價是什麼?

便宜中國車鯰魚效應沒了

台灣代價恐「肥了車商、瘦了民眾」

答案是,不只便宜、高CP值的中國車,可能要說再見,連帶消失的是逼歐美日韓各車廠降價促銷的鯰魚效應也沒了,最可能是連國產車都變貴,形成「肥了車商,瘦了民眾」的新局面。

一位汽車經銷商的銷售主管觀察指出,中國車進入台灣市場最可怕的是,帶來價格競爭的鯰魚效應,以它售價約八十萬元的燃油車為例,不僅逼得日系車廠同級車款必須犧牲利潤,大打降價促銷戰,還讓美系車廠也被迫新車賣中古車價來應對。

但現在MG被扛出市場,價格競爭的壓力沒了,未來MG燃油車就算滿足自製率要求,重返台灣車市,推估該品牌的成本與售價,最少也要調漲一成以上,對同業的價格競爭力也將大不如前。

所以該主管認為,這次的自製率新規,大家都弄錯了方向,保護製造其實只是個藉口,根本原因是美日車系擋不了中國車的低價競爭。

「今天沒有MG,進口車的威脅還是在這裡,不會改變,但國車產的價格可能比現在好一點,大家會多賺一點錢,那你說協力廠(以後)會多一點生意嗎?不會。」該名銷售主管說。

回到消費者的衝擊,就是便宜車的選項變少,國產車還可能變貴,等同於從消費者荷包拿錢補貼車商、零組件廠,甚至「搞不好以後小資族也被迫買進口車,(消費者該)認真想想未來自己的口袋跟車貸後的負債?」網友在網路平台貼文分析評論。

做對的事,永遠比把事做對更重要。國產車自製率的爭議起點,其實在兩年多前要不要開放中國車國產化,就該有周全的評估,同樣的,國產車的競爭力提升也不能只靠提高自製率,而是需要有更前瞻的政策遠見,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中國南京港旁,Volvo新車正要出口到全球,但台灣不准中國整車進口,只能從瑞典等地進口,所以價格較高。

產發署回應陸車封殺令》
2原因出手,沒有逢中必反


經濟部產發署簡任技正童建強回應自製率新規的外界質疑,強調出手2大原因是,「一個違規、一個不公平競爭。」

MG高達95%的零件都從中國引進到台灣組裝,等同是將整車化整為零輸入台灣,而且零組件售價只有台灣的7、8折價格,讓MG的車子對標同業的同等級車售價可便宜20萬之多,這對台灣零組件廠、整車廠陷入不公平的競爭環境,福特、本田、現代、日產、豐田等品牌銷售都大受影響,為了保護產業,不得不出招管制。

繞第三地的中國進口車,童建強強調在瑞典製造就是瑞典車、德國製造就是德國車,就像特斯拉,在中國生產就不能賣進台灣,必須是美國製造、德國製造才行,「政府也不能逢中必反,這樣不好。」他說。

至於民眾最在乎的「沒有便宜高CP值國產車可買」,他強調,台灣車子貴是包含貨物稅、營業稅等累加起來的結果,相較於同樣有貨物稅的泰國,車價已算相對便宜,民眾想買便宜車,應該去檢討貨物稅是否該降低,而不是期待買便宜中國車。

此外,台灣想加入各種自由貿易組織,未來關稅勢必要調降,又該如何強化國產車競爭力?他的回應是,那就回歸市場自由競爭,國產車要想辦法提升國際競爭力,學習豐田在台灣生產且一年能賣數萬輛車給中東國家。(文●林洧楨)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4/9月 第1921期

本文摘錄自‎

中國車禁令不只擋MG 2漏洞,台灣便宜車再見

商業周刊

2024/9月 第19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