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強勢重返白宮 孤立主義瀰漫之下的美國與世界新局
美國是否終將再次改變世界局勢?
眾所矚目的二○二四年美國大選落幕,前總統川普(Donald John Trump)以拿下三一二張選舉人票的成績大勝民主黨賀錦麗(Kamala Harris)的二二六張選舉人票。川普重返白宮也表示全球即將迎來美國外交策略的顯著轉向,這將對美中競爭、跨大西洋關係、印太戰略及全球衝突(如俄烏戰爭與中東局勢)產生深遠影響。 文‧ 陳建維 百年回鍋第一人!美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前總統川普以強勢橫掃七大搖擺州(亞利桑那州、威斯康辛州、密西根州、賓夕法尼亞州、喬治亞州、內華達州)之姿取得勝利,除了在搖擺州的選戰策略外,選舉結果顯示美國人對於拜登政府在內政、外交上的不信任,選民截然不同的選擇,對於美國及全球文化、政治,都有深遠影響。價值衝突種下敗因 川普「美國優先」重獲民心 談到川普當選後的影響,必先回歸其當選之關鍵因素,這場選舉的結果顯示,共和黨在多個議題上的戰略使川普在選民心中佔據上風,尤其是在移民、經濟、文化與社會分歧等方面。首先在最重要的移民政策,顯然川普將移民議題置於選舉核心,承諾執行大規模驅逐非法移民的政策較獲得美國人信任。雖然選戰後期賀錦麗也主張全面的移民改革,但她任內作為拜登政府負責邊境問題的主要人物並無法解決問題,無法有效扭轉選民對美墨邊境危機的負面印象。 接著在經濟問題上,川普提出減少稅負、擴大化石燃料生產以及對外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並將這些政策描述為恢復美國經濟實力的必要手段,這種論調在農業和能源依賴型州特別受到支持;反觀,賀錦麗及拜登政府雖然通過《 降低通脹法案》(IRA),為清潔能源和電動車產業提供巨額補貼。然而,這些政策卻未能緩解短期通脹和能源價格上漲,對於經濟壓力較大的藍領工人和農村選民,川普的減稅政策更具吸引力。 在文化與社會分歧面向上,選舉結果更凸顯美國人對賀錦麗支持婦女墮胎權、LGBTQ 權益以及反對社會不平等的包容性政策產生憂慮,川普將自己定位為「美國優先」和傳統價值觀的捍衛者,反對墮胎權和進一步的多元文化改革,反而吸引對現代社會快速變遷感到不安的選民,其他諸如拜登政府爭議性的能源政策和國際關係,都是選民對民主黨陣營感到不信任的原因。而這樣的選舉結果除了將改變美國局勢,也將改變世界格局。
從制衡走向對抗 更加險峻的中美霸權競逐賽 川普上任後,外界最關注的當然是中美間的大國關係,可預見的是川普上任後,美中之間的科技、貿易競爭和地緣政治衝突將進一步升級。他的一貫立場是打擊中國大陸在貿易和技術領域的「不公平行為」,未來在半導體、AI 等科技領域可能再次加強對中國大陸科技公司的制裁與高科技出口限制,以維護美國在尖端科技方面的領先地位,相關手段包含加強對中國大陸先進科技的封鎖(實施更嚴格的高階晶片與AI 技術出口管制)、提高中國大陸半導體進口關稅、聯合盟國對中國大陸成熟製程進入市場的防堵、投入資金改善寬頻基礎設施及升級老舊電網降低對中國大陸關供應商的依賴,並研擬新規防堵中國大陸企業參與矽光子與光通信技術等敏感領域,但此舉必定將使中美技術脫鉤更加顯著,對中國大陸產生經濟和技術壓力,但也可能加劇國際供應鏈不穩定,也造成盟國的更多壓力。 在印太地緣政治上川普可能採取更明確的對抗策略,例如加強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聯盟的合作,增加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以遏制中國大陸的擴張。然而,他的孤立主義傾向可能會施壓韓國和日本等盟友承擔更多防務支出,同時要求他們在經濟貿易領域進行更多讓步,這些動作或許將使東亞盟友對美國的承諾產生疑慮;另一方面,川普也可能選擇更具單邊性的外交模式而非依賴國際合作,例如淡化美國在多邊組織(如世貿組織)中的角色,直接與中國大陸進行談判,如此充滿搖擺性的政策也可能影響美國在亞洲的長期影響力。 從盟友關係到交易化合作 歐美持續同心亦或矛盾激化 不同於拜登政府重視跨大西洋關係,並在俄烏戰爭中與北約盟友密切合作,增強北約的凝聚力及鞏固歐洲對美國的依賴,川普對北約的批評已成標誌性議題, 他對北約的「 交易性」態度使其要求歐洲國家增加國防開支,甚至威脅削弱美國對北約的參與。這可能加劇歐洲對美國可靠性的疑慮,並進一步推動歐盟追求「戰略自主」的目標,如加強自身軍事防禦和經濟競爭力,以降低美國影響力。 於此同時,川普再次當選可能在氣候政策議題上,帶領美國退出全球氣候協議,削弱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這與致力於相關議題的德國及歐盟相互違背。這種「孤立主義」的情緒恐將激勵歐盟內部的右翼民粹主義力量,讓類似的民族主義或排外情緒在歐洲深化,或將使歐洲更難以實現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歐洲各國恐將面臨全球化與國家主義間的衝突。然而,歐洲在俄烏戰爭持續之際,仍將高度依賴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支持,因此歐洲與美國的聯繫雖可能緊張,但不會完全斷裂。 從支持到談判 俄烏戰爭如何落幕 川普曾不只一次表示,他能在二十四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這表明他可能試圖通過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達成協議來終結衝突。然而,他的自信態度是否可行?首先攤開俄烏兩國各自的談判方案,烏克蘭立法規定總統必須取回一九九一年的烏克蘭國境線,這包括目前被俄國兼併的烏東與烏南地區以及二○一四年被俄國兼併的克里米亞半島,否則禁止談判;俄國想要的和平方案則是以二○二二年三月於伊斯坦堡的和平協議作為基礎,包括烏克蘭必須削減軍隊、宣布保持中立、不加入任何一方區域聯盟(北約)。由此可見,烏克蘭或俄羅斯的要求是南轅北轍。 從各方消息來看,凍結目前的戰線作為劃分界線的基礎斯似乎是川普解決俄烏之戰的方式,但這個方式卻是以犧牲烏克蘭的主權或領土為代價所換來的止戰方案,更甚者是以縮減美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轉而將資源集中於國內或其他戰略優先事項作為籌碼,壓著烏克蘭上談判桌並割讓領土,此舉勢必使歐洲國家和北約盟友感到不安,進一步影響歐洲安全秩序。然而就在此時,即將卸任的拜登竟允許烏克蘭使用美國提供的「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長程飛彈)」打擊俄羅斯境內目標,此前普丁曾警告各國,若允許西方武器用於襲擊俄國領土,莫斯科將把這視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國家「直接參與」在烏克蘭的戰爭,顯見衝突必將持續升溫,川普如何化解這場衝突,將深切影響歐美同盟。 挺以色列立場鮮明 中東迎來極大變局 向來力挺以色列的川普,四年前推動《亞伯拉罕協議》,希望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在拋開巴勒斯坦問題的前提下和解,以強化以色列的地區地位,更聯手抵抗伊朗。但拜登政府選擇不延續其政策,使得這段時間中、俄兩國強力介入中東政治,更推動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和解建交,顯然違背川普的中東戰略。接下來川普必定回歸四年前戰略,全力支持以色列,讓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達到自己的目標。同時繼續推動《亞伯拉罕協議》,設法加強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和解。最後則嘗試逆轉在中國大陸拉攏下的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伊朗和解,並聯合以色列對伊朗重新進行強力施壓及制裁。 相較於拜登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強調多邊合作與穩定而言,川普的外交政策有著鮮明的個人主義色彩,具有高度交易性和相對不確定性,如其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被問到「如果中共入侵台灣,美國會不會出兵援助台灣?」時,川普拒絕承諾,甚至表示如果中共入侵台灣的話,他會加徵中國大陸關稅一五○%到二○○% 。更公開說台灣「偷走」美國晶片生意,而台灣卻沒有交「保護費」,如此發言實在令人難以對其產生期待,台灣政府絕不能劍走偏鋒,一昧的往戰爭危險邊緣邁進,思考可行的長治久安之道,才是台灣民眾之福。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