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要學的「減法致富術」

一味的想要與追求,財富不一定就能跟著來。每個人對富足的定義不同,有物質的富足與心靈的富足,區分「想要」與「必要」,體認「物品」也是「金錢」,重新釐清自己的物質生活,你會發現存錢變得比較快,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物質上與心靈上的有錢人。
話說回來,有人可以在沒有刻意節省一百日圓或兩百日圓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存到錢」嗎?答案是「可能有這樣的人,但極為少數」。

這也許各位會認為:「那是因為收入高,比較容易存到錢吧?」事實並非如此。確實有人收入較高,自然會有剩餘,但大多數人都是有多少花多少。 因此,收入高的人反而多半存不了錢。

不少人的收入並不豐厚,反而可以存到錢。有人年收入僅三百萬日圓,一年卻能存下一百萬日圓。「這些人應該很有理財觀念吧?」有人會這麼想,但是只說對了一半。

另外一半是「為自己的生活定下最低限度的必要基準,且能確實遵守的人」。進一步說,便是擁有明確「自我價值觀」的人。

這樣的人輕輕鬆鬆就能存到錢。因為他們自然而然會劃分「這是必要的,還是自己想要的?」「既然有錢,也買得起,那就買吧。」他們不會這麼做,而是確實遵守自己的基準:「雖然買得起,但是我不需要。」

換句話說,重點在於有沒有能夠約束自己的生活框架或一定的規範。其中的差異猶如光明與黑暗,有的人因此一年能存到將近一百萬日圓,有的人則是苦哈哈。

前者是充分體認到「物質是金錢的另一種形式」。他們能夠切身體會,只要一買東西,錢就會減少。

換句話說,現在各位眼前所見的一切,全是金錢的另一種形式。其中一定有光是擁有,就得花錢的物品。

你究竟是只把物品當成物品?或是認為物品也是金錢? 觀念上的差異將影響自己是否存得到錢。
若是能體認到「物品也是金錢」,想法就會隨之改變。首先,屋子裡絕對不會亂七八糟、堆得像是垃圾屋。

因為知道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並且愛物惜物,不會想要無謂之物。屋子裡亂七八糟、堆成垃圾屋的人,無法分辨物品的差異。對他們來說,物品沒有任何區別, 並且認為丟棄就是浪費的行為 。

這樣的人看似重視所有的東西,實際上對任何東西都不珍惜。

舉垃圾屋的例子或許有些極端,不過,應該有很多人在不知不覺間將東西愈積愈多。明明很省卻存不了錢的人,是不是覺得這種情形跟自己很像呢?

生活因此變得雜亂無章,金錢問題也跟著浮現 。當務之急,便是深入瞭解這項問題。

捨棄欲望龐大的自我


常常聽到人家說,肥胖的人愈來愈多了。這不單是飲食方面的問題, 物品上的「肥胖」問題也愈來愈顯著 。

如今不必特地去百貨公司,住家附近的店鋪同樣擺滿了吸睛的商品。雖然不是名牌貨,便宜又時尚的優良商品仍是讓人忍不住想擁有。

大型家電量販店裡也有五花八門的商品,讓自己無所適從,不曉得這些究竟是不是真正需要的物品。就算回到家裡打算網購,網路裡又有無數的商品選項。如果有無限的金錢與空間,根本不需要選擇,只要把自己想要的全部買下來就好。

但是有這種財力的人僅是少數。再說,出手如此闊綽,感覺也會麻痺,逐漸分不清楚什麼才是重要的,幸福的滋味又是如何。

我與許多人面談,並且詢問了每個人的家庭狀況後,發現不少人擁有得太多。這一點常讓我感到納悶:「已經有了這個,為什麼還要買那個呢?」話說回來,我們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想要擁有得更多?

小時候,基本上由父母供應一切,由於金錢有限,自然會產生「有了這個就很開心」的滿足感。

然而,這僅限於年幼的時候。當自己的知識隨著成長愈來愈豐富,便開始任性地想要更多東西, 後來可以隨心所欲購買新玩意時,就會變得不好好珍惜原本擁有的物品 。我認為「想要」的欲望就是在這個階段萌芽。

若是再回溯到學齡前時期,那時候只是單純地「想要」而已。因為還不瞭解物品與金錢的價值,所以在智慧未開的階段僅是純粹的欲望。

隨著年歲增長,心中也有了一套「必要」的基準。這套基準會在正常的成長過程中自然形成。若是能清楚分辨「必要」與「想要」,物品與金錢之間便能維持良好的平衡關係。
最糟糕的是無法區分,「必要」與「想要」,到頭來根本分不清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在這種情況下,關鍵即在於重新釐清無法區分的感受。在我們的認知中,生活中充斥大量物品已不足為奇,但我們必須質疑這種既定想法。

大部分想存錢卻存不了錢的人,觀念上都有些偏差 。 主觀上的認定及想法上的差異,都會造成各種偏差。

因此,希望各位能正視自己目前到底哪裡出了問題。自身一定有些問題,才會管不好家庭財務。

據說歐美國家在教育孩子初步的金錢觀念時,會先問: 「這是必要的(Need)嗎?還是你想要的(Want)?」

在孩子可以獨自上街購物之前,父母就是這樣培養他們的分辨能力。到底是「Need」還是「Want」?這道問題很簡單,卻是成年人一時之間也不知如何作答的大哉問。

事實上,我自己也是如此。

前些日子,我提議購買平板電腦供公司內部使用。因為我覺得「在公司裡有『必要』,而且很方便」

但是其他同事表示:「那是因為您『想要』才買的,我們目前擁有的智慧型手機和電腦配備已經很夠用了。」結果大家認為我的提議是浪費錢,不同意購買。

確實如同事所說,過了一段時間後,我現在對平板電腦完全沒興趣。如果買了,也只會在剛開始時使用,久而久之便玩膩了。
因此,即便自認為有「必要」,心態一旦轉為「想要」,往往無法以客觀角度審視自己。

這種情況自然因人而異,不過, 我們成年人十分擅長把「想要」偷天換日成「必要」 。我也能舉出好幾個改換成「必要」的藉口。

有位諮詢者說他在購物時,會先問問自己:「這是生活必需品嗎?還是無關緊要的東西?」 如果重要性沒有到達生活所需的程度,就不認為是「必要」之物 。

在他的冷靜劃分之下,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東西全都是無謂之物,屬於個人的欲望。而你的目標,就是建立這樣的基準。我至今已看過許多決心改變自己的人。人在山窮水盡之際,通常會痛定思痛,反而較容易存到錢。各位不妨從自問自答中著手改變自己。

不是「捨棄」而是「刪除」


將來也許用得到,所以先買起來。因為自己想要,反正也買得起,那就買了。買來放著也好、自己買了也會開心—。我們的生活就這樣充滿了物品。

生病了,才知道健康極其可貴。失去了,才醒悟平時多麼幸福。這不僅限於健康關於物品,也可以這麼說。

只不過在物品方面未必如此,有時正好相反。擁有太多,反而讓人不懂得珍惜。當擁有的物品多不勝數,自己也難以一一留心愛惜,久而久之,便分不清哪一項最重要。

因此, 我建議嘗嘗失去的滋味,才能體會一般的幸福,並瞭解自己真正的需求 。說得精確一點,並不是真的失去,而是「刪除」不必要的物品與觀念。這項作業不是單純的扔掉而已,首要任務是 「只留下必要之物」 。

除此之外,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購物時也須輔以前面提到的自問自答,「只買必要之物」。接下來談談如何「刪除」。請環視你身邊所有物品。

這麼做的目的是請各位先,「掌握現況」。這也是家庭財務改善工程中的重要一環。

「掌握現況」是改善家庭財務的關鍵。如果對現況一知半解,不僅無從瞭解往後的變化,也難以妥善管理與維持。

掌握現況的方法有很多,我提供的改善家庭財務配套中,每個人採用的最佳方法也各有不同。

記錄的方式五花八門,有的人仔細記在筆記本上,有的人隨手寫在記事本裡,有的人會畫下來,有的人則是用錄影機將屋內情況拍攝下來。

在此推薦各位的方法是「拍成照片」 。主要是因為智慧型手機相當普及,可儲存大量資料,也方便隨時回顧。再說,照片比文字或圖畫更清楚,別人看了也一目瞭然。

利用智慧型手機或數位相機記錄時,拍下屋內各處情景也無妨,不過, 建議各位盡量分門別類拍攝 。
拍下同一類別的物品,便能清楚掌握目前擁有哪些東西。這些東西平時散置在家中各個角落,根本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請把它們攤在屋內較寬敞的空間或床上,盡量集中在一處。 應該就會發現自己擁有的物品比想像中還要多

順帶一提,我知道自己有一堆造型髮品,其中不乏用到一半的相同產品。這些產品包括髮臘、慕絲、塑型噴霧、造型凝膠、定型液……等,全部多達二十種。可是我每天只用一種。

購買日用品時往往不會多想,總是抱著「遲早會用完」的心態前往藥妝店,不知不覺便買了一大堆。買得太多就會產生浪費,愈來愈不珍惜手邊的物品。 我完全沒有恣意浪費的意思,卻忍不住一再花錢亂買 。

事實上,家庭財務紊亂往往從小事情開始,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你一定也擁有這類超出自己掌控範圍的物品。請務必掌握現況,才能避免這種情形。

可從物質看出生活形式


接下來為各位介紹單身的A 先生,如何透過前面提到的「拍成照片」方式改變了自己。A 先生大約是在兩年前找我諮詢。,他是單身獨居,實質薪資二十二萬日圓。他的收入絕不算少。

儘管如此,A 先生仍是苦於自己存不了錢而來找我。他說自己的工作性質十分忙碌,星期假日也常出勤。
A 先生的樂趣便是在平常日休假時,一個人上街購物。他特別喜歡衣服與手錶、皮包、鞋子、皮帶,認為這些服飾配件不僅代表了「為工作而活的自己」,也能兼顧個人嗜好與實用性。打從第一次諮詢,他就對我說: 「我家裡的東西堆積如山。 」 因此,除了家庭財務狀況之外,他也剖析了東西太多的煩惱。

「因為家裡東西太多,看了實在很懶得整理。家裡的空間也因此愈來愈狹小,讓人待不住,我才習慣在平常日悠哉悠哉地出門購物。」聽了之後,我回答他:「方便的話,請你用手機拍下家裡的樣子,下次諮詢時讓我看看。」

A 先生按照我說的拍攝下來。我看了照片,東西確實相當多。光是手錶就有七只。有休閒款、時尚款,還有高級款,樣樣具備。由於A 先生戴眼鏡,他也會像搭配手錶一樣根據場合配戴不同款式的眼鏡,包括墨鏡在內就有十一支。

鞋子也是如此,除了上班穿的之外,還有色彩繽紛的休閒鞋,以及粗獷陽剛的搖滾風鞋款,鞋子多到連門口的鞋櫃都塞不下。單從照片來看,鞋子就有二十雙之多。皮帶有七條,從數千日圓的一般款式到七萬日圓以上的義大利名牌葆蝶家(BOTTEGA VENETA) 都有。接著是大量服飾。

A 先生拍下了衣物堆放在床上的照片,雖然看不太清楚,外套應該有二十多件,牛仔褲等長褲少說也有三十條。襯衫有五十至六十件,領帶的數量也十分可觀……。至於內衣褲,他沒有拍下照片,但也為數不少。即便天天穿不一樣的衣服,不用清洗也夠他換穿一個月。

剛開始,他還一派輕鬆地對我說:「看我買了這麼多。」到後來,不用我批評,自己便沮喪地說:「這樣下去不行啊……。」

「現在的衣服就算是便宜貨,品質也都不錯,可以穿很久啊。」他雖這麼說,仍是對自己往後不斷添購衣物的行為感到矛盾。 他一面看著照片,一面與我討論,似乎也釐清了自己的思緒 。襯衫買了不少,但是穿來穿去還是那五、六件。最近甚至懶得挑選,開始覺得只要有白襯衫就夠了。
我請A 先生回顧物品愈買愈多的經過。剛開始確實抱著期待的心情蒐羅各項服飾,認為穿搭上可以呈現不同的變化。可是,當物品的選項太多,自己也愈來愈懶得花心思了。結果特地買的物品派不上用場。

不僅如此,看到眼前堆積如山的物品,人們只會覺得肯定花了不少錢,並且認為:「這樣一定存不了錢。」

一如前面的例子, 想要瞭解自己的生活形式,就從掌握物品開始 。這麼做也能清楚呈現自己應該改進的地方。

因此,請務必找時間徹底「掌握現況」,改善「不知不覺」購物的習慣。

能管好物質,就能管理金錢


前面提到的A 先生試著「掌握現況」之後,生活也逐漸步上軌道。

他的日常生活裡充斥著各種物品,但他是不是只對高檔貨有興趣呢?我向他確認這一點,他說道:「我用的不全是高檔貨,只要是我喜歡的,便宜貨一樣很好用。」

換句話說,就A 先生的情況而言,價格與使用頻率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他接著說:「我知道自己不需要這些東西,還是忍不住買了。」

聽他這麼說,不免令人懷疑他是不是有購物成癮的症狀,但並非如此。他只不過是擁有物品便感到安心,而一般人同樣也有這種「愉快」的感受。 問題出在不買東西就會感到不安的心態 。儘管現實生活中知道自己已經擁有太多東西,卻忍不住做出自相矛盾的行為。當事者想必為此煩惱不已吧。

A 先生的情況也是如此,然而, 無法整頓物品的人,同樣管理不好金錢 。我要再次強調,物質是金錢的另一種形式。能不能妥善珍惜物質與金錢的關鍵,在於本身是否有一套符合自己所需的規範或基準。

一旦具備自我掌控的能力,最後便能感到自己是幸福的。不可以逃避物質與金錢方面的問題,因為金錢與物質在日常生活中缺一不可,重點是如何面對它們。

想知道如何快速存錢的人,請務必注意 。這個方法看似迂迴,不過,存錢時並不是從金錢下手,而是從整理物品開始。也就是將分辨「必要」與「想要」的能力,轉變為存錢的能力。話說回來,找我諮詢的客戶中,也有人說自己非常擅長管理物品與分辨它們的必要性,認為自己心中早有一套基準。這樣的人只要掌握管理家庭財務的訣竅,就能迅速存到一筆錢。

像這類具有理財天分的人雖然不多,不過,一般人應該也能明白金錢與物質的管理方式有共通之處。

事實上,美國有一個專門矯正浪費習性的機構,讓一群亂花錢的人聚在一起過團體生活。

機構採用的方法並不是隨口命令他們:「不准買東西!」、「要忍耐,不可以亂花錢!」 重點是「讓他們過著規律的生活」 。換句話說,他們也可以用錢( 正確來說,是要他們不必太在意金錢。更令人驚訝的是,機構並沒有立下基本的規範。只不過要求他們「弄清楚自己花多少錢買了什麼」。

比起如何用錢, 機構更希望他們報告幾點起床、幾點出門、幾點回家、幾點就寢

機構僅教他們在日記上寫下一天的心情,即便是隻字片語也好。僅僅如此,效果卻十分驚人。參加者逐漸改掉了浪費的習性,離開機構後,再次回到浪費生活的人( 舊習復發的人)也相當少。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 這家機構並沒有採用嚴格的訓練,每個人卻能自然而然將焦點轉移至物品上 。據說他們也試著在日記上抒發自己的心情。

「我完全不明白,為什麼會想要這個?」

「我買了它,為什麼都沒用過?」

各位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呢?不過,這一切全是因為他們終於發現,過著符合自己實際所需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事。

如果有意加強管理金錢的能力,最快的方法就是從身邊之物建立起自己的基準,也就是從目前的生活、尤其是對待身邊物品的方式著手。

不要誤解富足的定義


家庭主婦B 太太誤解了富足的定義。她也是平時沒有控管身邊的物品,才會管理不好家庭財務。

一個人如果無法判斷物品有用或是無用、或者一廂情願認為擁有許多物品才算享受幸福,究竟會變得如何呢?

家庭主婦B 太太的家族成員有四人,分別是在不動產公司擔任業務員的丈夫(37 歲),以及五歲及兩歲的年幼孩子。

丈夫的年收入約六百萬日圓。每個月的實質收入受業績高低影響,最低也有二十五萬日圓,最高則有五十萬日圓左右,平均可達到三十六萬日圓,絕不是低收入家庭。

大約從三年前起,B 太太與假日也辛勤工作的丈夫產生了摩擦。
B 太太本來就很喜歡品質優良的名牌精品。她來找我諮詢的時候,正是物欲最強烈的時期。她在購物時很開心,但這種感覺只在當下那一刻,回到家後,甚至不會想要看看剛才買的戰利品。

B 太太 並不是因為購物而開心,她只是極度恐懼不能購物所帶來的不安 。再會賺錢的丈夫遇到揮霍無度的妻子,當然存不了錢,財產不增反減。有時還得使用分期付款繳信用卡費。照理說,一般人最擔心的是錢愈來愈少,但是B 太太的觀念有所偏差,擁有更多物品才覺得安心與幸福。這是因為她在 購物時對物品瞬間的執著異於常人所致

我想進一步瞭解她家裡的情況。她說家裡同樣的物品堆積如山,多到快沒地方擺了。這些物品絕大多數是全新的,也沒辦法隨便扔掉。儘管自家比一般家庭寬敞,也被滿室的物品塞得愈來愈狹小。而自己在雜亂的屋子裡待不下去,於是常往外跑,結果又買了東西回來,因此擺脫不了惡性循環。

看不下去的丈夫曾經問她:「我們要不要換到大一點的房子?」然而,為了擺放更多物品而租一間更大的房子,為了物品付房租,未免太蠢了。

我將焦點轉至B 太太的想法。有些人因為「寂寞」等各種因素而購物,B 太太最大的問題是誤解了「富足」的定義。

她著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富足」,而是「物質上的富足」 。

當然,她一開始就無法分辨物品是不是無謂之物,也回答不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所有物品對她來說都屬於「必要」的範疇裡。

諮詢後過了一個月左右,她已能照著我說的方法掌握及整理現有的物品,並以客觀的角度檢視現況,找出自己應該珍惜的物品。

B 太太開始為兩個孩子的未來著想,改掉自己浪費的習性,努力省錢儲蓄。她家有一陣子鬧得差點要散了,後來每個人試著敞開心房溝通,現在最主要的休閒活動便是全家在假日一起出遊。

此外, B 太太也定下了自己的目標,「將來買一間房子讓孩子安心成長」 。

找我諮詢的客戶中,有不少人像B 太太一樣。他們對「富足」的定義都存在著極大誤解。讓我們再繼續深入探討「富足」的定義。

「物質上的富足」與「精神上的富足」


我並不是泡沫經濟那一代的人,跟老一輩的人面談時,總覺得他們對於 富足的標準與現代完全不同。

當景氣好的時候,相信各位應該聽過這類說詞:

「就算借錢也要買房!」

「計程車司機也會挑客人。」

「公司的經費可以隨便花用。」

即便不至於如此,我認為他們在不久之前追求的仍是「物質」上的富足。

比起租屋,他們寧願購置自己的房產( 自用住宅),當然也購買並換了好幾次車子。對於壽險這類無形的保障,更是毫不遲疑地掏出錢來。對待孩子也是孩子想要什麼就買什麼。對他們而言,這就是生活優渥的象徵。

我想,至今依然有不少人如此認為,但這種觀念會慢慢改變。說得具體一點,我覺得他們會轉而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用物質多寡判定是否富足未免太空虛, 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心滿意足的人,實際上比任何人更富足 。換句話說,要確定自己想要過哪一種生活、珍惜什麼樣的事物,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我這樣就夠了」的基準。
擁有許多物品便是富足,反之就是寒酸。這種認知早已過時,我們不妨找出符合自己的適當基準。即便經過面談諮詢, 唯有找到屬於自己的基準,才能成功管理家庭財務 。

我還是要一再重申,物質是金錢的另一種形式。改變自己對物品的看法,不僅可藉此思考金錢的定義,也等於省思自己的人生。如果你對目前的生活感到不安,更要好好整頓眼前的事物。既有的常識認為物品愈多愈好、要用的時候就能立刻派上用場。

但這種常識已開始轉變。如今有不少人覺得「擁有真正需要之物就好」,因此 「更加講究自己擁有的物品」。這種心態十分正常,因為如此,才會長久珍惜自己的物品。

從前若是以「加法」蒐羅物品, 往後就要以「減法」精挑細選擁有的物品。久而久之,你會慢慢認同擁有的多未必是好事。

「少了這個也沒什麼大不了。」

「這能用其他東西取代。」

不要心想總有一天會用到而全部買起來囤放,需要的時候再買( 或借用) 就好,更何況現在隨處都有便利商店。車子可以和大家共享,一直租房子住也綽綽有餘。這就是輕鬆自在又有彈性的生活方式。

以前如果有人這樣想,就會引來負面的觀感,認為是「小氣」、「斤斤計較」。如今這種想法已愈來愈少,反而不少人大讚是聰明的抉擇。

不僅如此, 以這種態度對待物品的人也很會存錢 。這一點在家庭財務諮詢時顯而易見。各位應該聽過「斷捨離」一詞。

所謂「斷捨離」,指的是減少不需要的物品數量,使生活及人生步上軌道的生活指南與處世之道。我有時也會在前來諮詢的客戶中,遇見改善財務狀況之餘、同時展開「斷捨離」的案例。

藉由省思生活層面,進而改善財務狀況。按照這種方式,很快就能變成「輕輕鬆鬆存到錢的人」。

我並不是「斷捨離」或「整理術」的專家,無法詳細分析這項課題,不過, 只留下「真正需要之物」的整理術,與金錢層面也有共通之處,可從中獲取不少有用的點子 。有興趣的人不妨試著搭配應用。

面對「購買前」與「購買後」


最奇妙的莫過於人們對物品的看法,「購買前」與「購買後」完全兩樣情。「沒那回事,不都是同一件東西嗎?」

你真的這麼想嗎?請看看眼前的物品。自購買至今仍一本初衷繼續使用、且是自己心目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到底有多少?應該比預期的還要少吧?

說得具體一點, 我們在購買後,並沒有進一步驗證該物品的必要性 。買了便心滿意足,僅此而已。

這些都是平常不以為意的物品。只因為是自己掏錢出來買,認為總有一天會用到而保留下來罷了。我們只是不想否定它的存在而已。

若是否定且質疑它的存在,也等於否定了當初買下物品的自己。但恕我直言,這種心態就是 「不願面對現實」

因此,你更應該正視自己,留意購買前與購買後的心態差距。如此一來,必定會有極大收穫。想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便是「掌握現況」。首先來清點身邊的物品。不過,一一清查耗時費力,太過粗略又無法清楚掌握現況。更何況,清點的目的不僅是大掃除而已。

而是為了大致瞭解自己擁有哪些物品,數量有多少。 所以我們不需要像藥妝店盤點商品一樣耗費心力地清查,重點是有效率地展開作業…開啟APP閱讀完整內容
big大時商業誌 10月號/2017 第20期 (減法致富術)

本文摘錄自‎

BIG issue封面報導:減法致富術

big大時商業誌

2017/10月 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