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否脫離谷底看它!中國重啟得等到明年中

最大變數

文●楊少強

未來一年影響全球經濟的東、西兩股力量,在西方是美國聯準會升息,在東方則是中國解封重啟。後者不僅影響台灣出口,也是全球經濟能否在明年脫離谷底的關鍵。

據摩根士丹利數據,今年中國經濟成長率三・二%,是逾四十年來次低,僅次於疫情爆發之初的二○二○年。《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經濟疲軟是北京採取兩大措施的直接結果:動態清零、打壓房地產。在動態清零部分,今年十月中共二十大,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言猶在耳。然而十一月底,一些城市陸續爆發白紙抗議後,政策已有鬆動跡象。國務院十二月七日宣布「新十條」,包括不再大規模核酸檢測、不再驗健康碼。最值得注意的是公告裡已不再提「堅持動態清零」。


▲房地產占中國GDP約四分之一,北京從打壓到救助房市,也凸顯其政策「不可預測性」的風險。法新社

白紙抗議動搖清零政策 預計兩會後解封,重啟初期仍續疲軟

這些鬆動為外資機構提供看好中國的理由,「不管你信不信,相對的贏家可能是中國。」花旗首席經濟學家席特斯(Nathan Sheets)寫道,「隨著當局軟化防疫政策,我們看到中國的成長正在加速。」

瑞士銀行(UBS)報告也稱,中國正在發出放鬆清零的訊號。「我們認為,這表明對政策轉變的承諾,此舉可望促進消費。」

然而,動態清零退場速度有多快?目前仍是未知數。瑞士銀行報告稱,北京鬆綁防疫的過程「不太可能直線進行。」星展銀行報告分析,COVID-19病毒通常在冬天快速傳播,目前中國八十歲以上人口,只有四成接種第三劑疫苗。這意味確診人數可能反覆上升。「在此情況下,即使中國重新開放,過程也可能是緩慢的。」

瑞士信貸報告預言,「任何有意義的重新開放都將在二○二三年第一季末發生。」高盛報告則稱,動態清零退場的可能時間點,應會落在二○二三年「兩會」(編按:全國人大與政協會議)之後。

但在此之前,中國疫情仍可能反覆,並衝擊經濟。星展報告指出,今年十一月中國官方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遠遜預期,反映內需的零售銷售「可能在未來數月仍保持疲軟。」

至於動態清零鬆綁後,中國經濟恐怕也無法迅速復原。高盛報告分析,在歐美國家,重啟後經濟活動幾乎立刻反彈;但在中國,即使重啟,「一開始經濟仍可能維持疲軟。」

這是因為證諸韓國、台灣等東亞經濟體的先例:就算政策解封,「一般人仍可能減少社交接觸以避免被感染。」高盛報告稱,在韓、台各自經濟重啟的第一季,其民間消費仍呈現下降之勢。

同時,和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的人均醫療資源相對稀缺,這也是過去三年北京遲遲不敢放鬆防控的主因。若未來走上解封之路,染病死亡數可能會大增。據總部位於倫敦的研究公司Airfinity估算,以香港早期面臨Omicron變種病毒的經驗,在中國可能會有一百三十萬至二百一十萬人死亡。

彭博新聞網分析,屆時中國的醫院將不得不為保護弱勢群體而戰,隨著感染浪潮來襲,學校將延長關閉時間,企業將沒有足夠的員工。最糟的場景是:「曠工使工廠癱瘓,嚴重的疾病使醫院不堪重負,而疫情爆發迫使居民躲在家裡。」

高盛報告認為,即使中國解封重啟,「復甦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研究機構BCA Research認為,中國經濟從二○二三年第二季開始復甦,但在此之前可能會先面臨經濟減速加劇的挑戰。「復甦將是曲折的,」該機構說,因為政策不確定性仍高、突然封鎖的風險揮之不去,以及出口收縮加劇,「中國經濟在未來幾個月無法實現有意義的復甦。」
放寬限制緩解房產危機 第二季才看得到復甦,空屋消化成關鍵

另一影響中國經濟的要素,就是房地產市場。房地產約占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四分之一,占家庭資產近四成。過去數十年來,房地產行業一直是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成長的主要引擎之一。《華爾街日報》說,中國房價上升速度超過經濟成長速度,導致更多信貸進入房地產領域參與投機,房價節節高升。

但近年來北京政策轉向,為避免系統性風險而打壓房市,包括恆大集團等房地產龍頭都爆發財務危機。加上疫情防控導致經濟下行,民眾買氣疲軟,房市更每況愈下。

近來當局已陸續放寬房地產貸款限制,這包括令財務實力較強的開發商更容易從銀行貸款,以及在債券和股票市場籌集資金。此舉可能會緩解一些龍頭企業的流動性危機。瑞銀報告就稱,北京放寬清零與支持房地產,「我們對中國觸底的信心得到了加強。」

不過這能否讓中國經濟脫離谷底,還是未知數。「北京的目的是要防止房地產市場的困難蔓延到其他經濟領域,而不是刺激房地產市場,」摩根士丹利報告寫道,該機構預計到二○二三年第二季才能看到復甦。

彭博經濟研究也認為,像恆大這樣的開發商過去十年瘋狂借貸以建造更多公寓之後,房市早已供過於求──約有二十八億平方公尺的房地產空置,面積是台北市的面積逾十倍。這個庫存消化速度有多快,也將影響未來中國的經濟走勢。

不論疫情防控與房地產市場,背後都涉及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本質,那就是政策的不可預測性。
中國「內轉化」恐讓成長受阻 未來幾年,外資可能開始反轉下滑

不論封控、解封、打壓或救助房市,政策毫無跡象可循,被香港《信報》形容為「天威難測」。這使得市場對中國長期投資的變數大增,結果就是人才和資金「用腳投票」。

在資金面,自改革開放後,中國成為全球吸引外資最主要目的地。但美銀美林認為,未來外資是否仍把其視為主要投資地,其實並不確定(not ironclad)。這是因為中國近年來的政策引起其「內轉化」的擔憂。該報告引述在中國的美國商會主席哈特(Michael Hart)所說:「我預期未來兩、三到四年,中國吸引的外資就會開始下滑。」

外資對經濟未來影響有二,一是經濟體吸引的外資越多,它的長期經濟成長潛力越大,競爭力越高,也就越值得投資。
第二個是無形的制度影響。中國經濟學家朱錫慶說,過去中國改革開放後引進外資,背後也引進了國際企業的管理制度,這大幅降低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制度成本,經濟才得以起飛。

由此角度看,若「事無定數」導致外資縮手,在「量」上使得成長力道受阻;在「質」上無法引導制度成本下降,中國未來經濟成長力道仍有變數。「冬去春來,」這是高盛對中國二○二三年前景的展望。但這個寒冬是否能在明年順利結束?恐怕還有諸多變數。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2/12月 第1831期

本文摘錄自‎

全球能否脫離谷底看它!中國重啟得等到明年中

商業周刊

2022/12月 第18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