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紅色湄公河 台灣南向怎麼走?【封面故事-天下雜誌】

一條湄公河,串起北東協最重要的五國市場,更是中國「一帶一路」最重要的「一路」。日、韓也紛紛劃地搶餅,台灣如何在三國強戰中突圍?比資金、比規模、比人力,台灣恐怕都不如人,但卻有獨門口訣--求精、求深,不求大。各領域的台商使出4種策略,讓台灣也可以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南向之路。
六月夕陽照在中南半島的湄公河。今年雨季來遲,雨還沒降下,落日餘暉將這條半島的母親之河染成一片潮紅,蔓延流域沿線五國:越南、寮國、泰國、柬埔寨、緬甸。

紅,是中國專屬的色調。湄公河上游是中國西南境內的瀾滄江,一條長河緊緊將中國與中南半島綁成一個區域經濟共同體。

時間回到二○一七年五月四日,世界聚焦在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站上國家會議中心的講台,四千名中外記者緊盯著,他邁入第二任任期前夕,會再投入多少資源推動這項被視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習時代最重要的大國外交戰略。

「『一帶一路』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而是戰略對接,優勢互補,」習近平一如眾人預料,對著台下數千名各國代表表示,將加碼投資一三年公布的一帶一路建設資金,並向絲路基金增資一千億人民幣。

為何是湄公河流域?

匯聚三億人口的經濟精華區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余虹觀察,「整個一帶一路,尤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來講,東南亞是重中之重,如果說你(習近平)東南亞都走不出去,整個一帶一路如何走出去?」

當中又屬「一路」的湄公河流域五國,也就是所謂的北東協、陸上東協,更是核心地區。從人口規模來看,一條由瀾滄江和湄公河,串起中國西南(雲南、廣西)與越、寮、泰、柬、緬五國的區域,超過三億兩千萬人口,大於中國最繁榮的珠三角加上長三角,更是東協人口近二分之一。

若從經濟潛力來看,湄公河流域是東協經濟高成長區域。除泰國因泰皇過世影響經濟,其餘四國的二○一六年經濟成長率都超過六%。

從地理上來看,湄公河流域位在南海與中國之間,自古便是南方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印度洋與太平洋的交界帶,更是通往東北亞的要道,可說是中、日、韓、美政經勢力在此交鋒,戰略位置重要。(八十八頁)

「過去這塊區域是列強的緩衝與交鋒區,也因此這區的國家也學會左右逢源,」成功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宋鎮照分析。 

對中、日、韓,甚至新加坡而言,這裡早就不只是工廠,而是市場;是基礎建設輸出的試驗場,更是政經實力的角力與展示區。特別對中國而言,此區緊連自家後院,湄公河經濟區正是中國人民幣國際化,最便捷直接的外溢 區。(見九十頁)

「就是拉入中國經濟圈,人民幣經濟圈的概念,」來寮國超過八年,做咖啡豆生意的台商楊耀文觀察。

習時代的中國,內需熄火,歐美政治不確定性升高,東協發展依賴對外貿易、對外資金輸入,「這剛好讓中國一帶一路,透過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傾政府力量貸款,以基礎建設為抓手,在這個區域扎根,」全球營造顧問公司Aecom亞洲區規劃設計總監李立人認為,這就像「幫東協國家做十大建設」。

對台灣而言,民間走得比政府快,這區幾乎是中國之外,台商人數最密集的地區,超過二十萬人。

但台灣在外交、經貿投資佈局上,動作卻緩慢而模糊。

從早年李登輝政府時代的「戒急用忍」南進政策,轉向推動西進中國後,就再也沒有明確的東協政策主張。多數台商,仍停留在「工廠」模式,經營東協市場。

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希望降低中國依賴,成立新南向辦公室,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台商人數眾多的湄公河經濟區,自然成為南向政策的重點,卻恰好和積極推進的中國強碰。

此刻,台灣正在推動南向,面對的是一個中國影響力變大,迅速染紅的湄公河經濟區。
▲中緬邊境貿易興盛,人民幣也流通。

一帶一路 2.0

中國不再拚併購,改輸出技術


習時代的「一帶一路」,有策略地對接東協國家經濟政策。陸企也透過政府金援貸款,大舉投資入股、輸出技術做基礎建設,擴張中國政經影響力,加速區域影響深度。

《彭博Businessweek》也指出,過去三年,陸企巨資併購海外的步伐放緩,一帶一路走向2.0,發展模式重心「慢慢由併購,轉移到輸出技術、裝備等產品。」

最明顯的就是在鐵路、電廠等技術的輸出,成為陸企在湄公河流域和日本、韓國搶標的重要基建項目。

在越南,每年的電力成長是一一%。從電廠輸配電、電網到電廠設備,都是中、日、韓、星等國搶標的項目,尤其中國搶得厲害。

「一個標十幾家搶,都是中國電廠和我們搶標,」浙江電力越南辦事處主任趙逸升坦言。浙江電力的辦公室就設在越南胡志明市高級社區富美興,和越南南方電網及胡志明電力公司合資在隆安省設廠製造電錶,搭著越南政府未來兩千兩百萬台電錶汰換計劃,兼做電廠管理和設備營運管理。

「我們從中國輸出技術、技術工人,設備的集裝箱也都從中國送來,」每個月往返浙江和胡志明的趙逸升坦言。

「中國電廠技術輸出已經是世界級。十多年前新加坡電力還來教浙江電力,現在無法教了,他們量體太小,」他道出中國這些年境內大量技術練兵後的實力。

確實在寮國,水力豐沛,寮國政府大量蓋電廠賣電給周邊高度成長的國家。二○○○年開始準備要籌建七個水力發電廠投資計劃,當中有四座被中國承包,可說就是中國電力技術的展示場。

《天下》實際走訪進入距離寮國首都永珍市中心三小時路程的新賀縣山區,中國三峽集團和寮國國家電力合組「中國水力電力對外公司」,蓋了南立一至二水力發電廠。這座引湄公河支流南立河發電的水電廠,一年一百萬瓦的發電量,九成都供給永珍,地位關鍵。

「資本額三千萬美元由中國公司出資,其他八成是向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等申請貸款,年限十八年,」中國水力電力對外公司經理韓富明說。中國三峽集團在寮國就拿下兩個水電廠BOT案,就連在地電廠管理,也都引入到中國念書的碩博士級寮國人當主管。

貫穿中國西南、湄公河流域的中南半島直到星馬的泛亞鐵路,更是中國搶進湄公河經濟圈插旗的重點項目。

「如果中國/寮國、中國/泰國、中國/緬甸通到新加坡,這一整塊泛亞洲鐵路運輸網建構完成,互聯互通,可以載到中國大陸的東南亞旅客,可以載貨,也可以載中國旅客到東南亞,形成東協和中國連成命運共同體,」台灣經濟研究院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心副主任吳福成分析。

去年十二月,連通中國雲南磨憨到寮國永珍的中寮鐵路動土。這是昆明一路到星馬的泛亞鐵路中,重要的一環。

「中寮鐵路已經在動了,是中國企業在做,預定四年後完工,」Aecom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副總裁陳少華透露。

這個標案需要七百億美元,中國有國家背後融資貸款支持負擔七○%的經費,另外三成由寮國負擔,拿下標案。

外媒批評,中國一帶一路拿下的標案根本低價搶標,不可能獲利。但為什麼中國非搶這些基礎建設不可?
▲東協國家的成長力,從首都市中心塞車的狀況可見端倪。

中國為何非來不可?

掌握物流、人流,到與中國成為一個經濟圈


「跟日本拚東南亞的基建領域,乃至所有其他經濟領域主導權,這是中國背後的考量,」余虹指出。

「而且中國高鐵已經有中國境內的實績,對東南亞國家來說很夠了,並不需要日本那麼貴的技術,」李立人務實地說。

拿下中寮鐵路總標的陸企,就是中國中鐵局。

《天下》聽聞中鐵局已經在永珍設立據點,開始動工,就直接前往一探究竟。

在永珍主要幹道十三號公路,一路往東都大學走,路旁巷口果然出現一張紅色看板,上頭標著「中鐵二局中老鐵路指揮部」,一見攝影師和記者立刻敏感地阻止拍攝。

中鐵局去年十月蓋了這座指揮部,進駐三十多個陸幹,裡頭有員工宿舍餐廳和辦公區,中寮鐵路的永珍站工地,就在距離指揮部八公里外。

「中鐵相關機構的人、物力已經進場,有很多隧道的預定地都開挖,工班、工程隊都已陸續在搭建工程作業基地,」寮國台商協會前財務長莊開旭今年五月到寮國北部考察時目睹北部的工地。

從永珍坐巴士到昆明要三十六小時,但如果有中寮鐵路,只需要七個半小時。

「以後中國昆明跟這裡的連結會更重,但寮國的資源會被拉出去,但中國來到這裡的人流、貨物會更多,這裡就變成中國的一省,」一名不願具名的外商物流業高層憂喜參半。
▲今年5月,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與越南總理陳大光(左)簽署「中越聯合公報」,引起在越台商的憂心。(GettyImages 提供)

東協對中國態度:

內心再怕,也得靠近


中國從民生用品到基礎建設,長驅直入想打造和中國連成一氣的經濟圈,但湄公河流域在地人對中國是既愛又怕。

在政治上,中國競逐海權的邏輯,在南海議題上與周邊各國發生許多摩擦。

特別是中國在南海議題與越南對立。

如一四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在南海西沙群島周邊海域設鑽油平台,這裡是越南主張的排他經濟水域,受到越南強力反對,越南漁船前往周邊海域護漁就受到中國船艦阻擋。越南群情激憤,五月十三、十四日發生大規模排華 運動。

但中國卻同時是越南最大貿易往來國。在今年五月四號的一帶一路高峰會上,越南總理陳大光還和習近平共同簽屬了「中越聯合公報」。其中承認「一個中國」的條文,當天立刻引起在越南投資的台商圈憂心的討論。

「越南骨子裡對中國是恐懼和排斥的,但表面上還是站到自己最有利的位置,這是東協國家普遍的態度,」一名在越南、柬埔寨經商多年的總經理分析。

在經濟與發展上,中國的強勢讓在地人依附但憂慮。

三十二歲的永珍吉盤房地產創辦人周晨星,到浙江大學念書並在中國待了五年,一一年回到故鄉永珍創業。他坦言,自己的客戶中,六成都是來寮國工作的中國人。
▲距離永珍市3小時路程的南立1–2水電廠,是中國三峽集團和寮國國家電力合蓋的基礎建設。

「二○一三年左右開始,中國客戶的成長變多,」中國為他帶來機會。

這一年正好就是習近平推動一帶一路的第一年。

大量的中國移民湧進永珍三江區。連賣場的告示牌除了寮文,就是寫中文。許多從邊境進來做工的中國人來消費、買地產,也炒高了物價。

湄公河流域的人們開始擔心,當家隔壁住了一個政經實力最強的巨人,到底是不是威脅?

最明顯的就是蓋水庫發電的例子。中國過去幾年高速成長,為了解決缺水缺電,開始在湄公河上游瀾滄江開發發電用的水壩。
中國在西雙版納首府景洪蓋水壩發電,大量攔截下游湄公河的水源,影響到湄公河流域國家的水量。過去曾引起泰國北部清萊省政府,向泰國及中國中央政府抗議。

此舉造成生態和農業的負面影響,也讓在湄公河三角洲的越南人民憤怒。

「我們需要中國帶來的發展和投資,但不愛中國對自己國家掠奪式成長,」一名永珍技職學校教師對《天下》說。他們內心擔心,最後得利的終究是這群如同禿鷹般野心勃勃的中國人。

但這名五十多歲的教師,仍將女兒送到中國雲南師範大學念碩士,畢業後還進入陸企工作。他害怕中國,卻承認強大鄰居的影響力會帶給女兒更多的機會。

台灣如何在紅潮中開路?

走精深,不走大


看著中國全速在湄公河流域攻城掠地。同一時間強打新南向的台灣,到底影響會有多大?

仔細看中國一帶一路策略,陸企一出手是動輒百億美元起跳的基建案,和台灣企業擅長走的中小規模、利基市場,是兩個世界。

「走精深,不走大」,才是台灣的東協模式。(見九十九頁)

台灣小,但累積深厚的技術、製造與服務質量,才是突圍前進的核心競爭力。

「台灣不可能走中國模式,」中租控股策略長廖英智直言。中租在北東協台商人數最多的越南和泰國皆設分公司,也規劃到柬、菲設據點。

中國模式就是技術、資金、人員同時到位。然後把大包商、小包商從中國帶到當地,人也跟著流動,中國也會有政策性貸款支持。
▲日本在越南也投資深耕多年,圖為日越合作的越南市區捷運建設工地。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提供的利率,遠比他們在國際市場取得的資金利率還低,但這些基礎建設項目和台灣幾乎沒關係,台灣參與不到這些項目,」廖英智觀察。

務實來看,中國以一帶一路快攻東協,台灣與其視為威脅,不如正面面對,開拓延伸機會。

「中國基礎建設完成,帶動外來投資,在地經濟消費成長,經營這個市場的台商能間接得到企業成長機會,」廖英智話鋒一轉。

這種「帶動式」的成長,台灣物流公司中菲行很有感。

中菲行的強項是中國加東協的聯運路線。過去幾年因為中國和東協之間的商貿往來愈來愈火熱,從中國華南、華東,透過跨境物流一路到北越工業區的貨量增加。

「跨境物流就佔泰國分公司營收九成,」中菲行泰國物流經理吳湯鏐估計。

未來,中菲行還將善用泰國在湄公河流域中心的位置,往寮國、柬埔寨、越南發展物流網。

然而追根究柢,不是第一天走向海外的台商,最終還是得回歸最本位的技術專業與服務品質。

⊙微觀東協邊境,滿街的中國身影

湄公河穿越泰北與寮國邊境,中國的影響力具體而微地在此展現。
泰國烏隆塔尼:
二戰基地變邊貿重鎮

泰國東北的烏隆塔尼,曾有二戰時美國空軍基地,如今從曼谷飛來的班機絡繹不決,載著來度假的歐美人士。

市郊的寶貝市場,是當地人口中的「Indo-China Market」。賣的多半是從中國走陸路或海運來的民生用品、成衣、消費性電子商品。

32歲的婁玄彬正在自己開的窗簾布小店裡,低頭算著帳目。

店內十多個泰國人埋頭車著窗簾。隔週五從寮國跨邊境來採買的人潮,會讓來市場的路大塞車,更是賺錢的好機會,得趕在之前完成成品。

他和隔壁5家窗簾布店老闆,10年前從中國浙江、湖南一帶來寮國做生意,輾轉到商機蓬勃的烏隆塔尼。「這裡上百家店,超過一半以上老闆是中國人,」婁玄彬說。

他和泰國在地人合開了這家窗簾布店,從中國義烏訂貨,直接海運到曼谷,再走陸路運到烏隆塔尼。

「連貨運公司也都用中國人開的,很方便,」婁玄彬說。果不其然,市場外牆廣告看板就高掛著醒目的中國物流公司: 廣州高盛國際貨運代理、TaoBao Gargo、AlibabaThailand。

每個月約莫能賺20萬人民幣,「生活還過得去,」婁玄彬說。

烏隆塔尼開車半小時,到了廊開。這裡是泰寮的邊貿重鎮。每早,大量往返泰寮兩邊的旅客、商人,穿梭在湄公河上的友誼大橋。

泰國廊開:
泰寮邊境的小火車站

有個隱形的焦點,在泰國廊開火車站。

這座外觀頗鄉土的火車站,裡頭竟有護照查驗關口。每日清晨、下午有廊開到寮國永珍的兩班跨境火車。

「這段短短15分鐘,卻是中泰鐵路的雛型,」曾搭過這段火車的正修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戴萬平比喻。

廊開人都知道泰國政府的中泰鐵路計劃。

今年7月11日,泰國內閣批准中泰鐵路的第一期工程將在9月開始動工,工期4年。若泰國立法議會表決通過,工程分段招標開工,第二期工程會接著開到廊開。

「我相信會一路通到中國,」61歲的廊開人薩滿告訴《天下》記者。梳著整齊油頭,穿著藍色制服的薩滿,在廊開火車站工作了40年。

他期盼著這條鐵路。「想坐火車到中國玩,想去北京看看,」薩滿說。

寮國
中國快攻東協的大工地

邊境之外,和中國比鄰的寮國,首都永珍就像中國大工地。

沿著主要幹道十三公路一路開車,最顯眼的一棟,是和市中心凱旋門直線對望,永珍人口中的「拉薩翁廣場」。
▲泰寮邊境的廊開火車站,民眾正把貨物搬上開往寮國永珍的火車上。

「中國人來蓋的,33層,這裡最高的樓,」寮國司機寶央指著前方已施工兩年的高樓說。

施工外牆上,標示著業主是「神州長城國際工程公司」。2015年之前,這家公司叫深圳中冠紡織印染,改組後搖身一變,竟成為工程承攬業,到東南亞、中東地區投標,同年拿下寮國的政府土地,蓋起拉薩翁廣場。

外牆的廣告帷幕上,大喇喇地寫著「一帶一路民營企業龍頭」、「泛亞鐵路建設中,2015年形成中國東協自貿區,屆時將輻射19億人口、6億美元GDP,成為全球三大自貿區之一」,招商用語貼合中國「走出去」的政策倡議。

開進永珍市中心,去年完工的「萬象中心」,是中國雲南建工統包營建的新購物中心。一旁工地正在興建商辦,連施工用的起重機都是從中國運來的「浙江八達」。

「寮國簡直就是中國的大工地,」一名外派到寮國一年多的外商金融機構行員忍不住說。

他車子剛開過永珍市美麗的湄公河畔, 那棟位置絕佳的高檔飯店Landmark Hotel,不意外也是中國企業蓋的地標。 永珍,正是中國快攻東協的縮影。
▲湄公河水孕育著中南半島世世代代的人們。

東南亞是台灣工程顧問龍頭中鼎工程的第二大海外市場,遇到陸企工程公司是家常便飯,但歐、美、日、韓工程公司才是中鼎的競爭對手。

「我們的實力領先至少五年,」中鼎集團總裁余俊彥自豪地說,「中國央企底下這些工程公司的國際能力還不是很足。」

他舉中國石油巨頭中石化為例,中石化底下就有自己的工程公司,且是上市公司。余俊彥分析其財報發現,七成以上營收來自集團內工程任務,兩成業務為中國境內跟中國同業競爭來的,只有一成是外銷,也多半是中石化出去 投資帶出去的工程,並非市場競爭得來,國際經驗很有限。

「對於統包工程的整合和管理能力上,我們國際經驗比它豐富,雙方可以互補,如果去海外投標,是有合作機會,」余俊彥坦言在東南亞地區和中國可以是競合關係。

但更重要的是對東協市場的態度扭轉。

台灣企業要深入東協,就得把在地人當伙伴、當資本,而不是貶低成勞動力成本看待。

「和在地建立伙伴關係,是我想給台灣的建議,」泰國正大集團旗下正大管理學院IMBA主任維瑞莎提醒。「有好的在地網絡,才是深耕之道,」和台灣及中國的學校、企業頻繁交流的維瑞莎坦言。 湄公河的河水生生不息。這塊高成長半島的未來,有大國決戰,但不會沒有小國台灣的機會。

開啟APP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627期

本文摘錄自‎

前進紅色湄公河 台灣南向怎麼走?

天下雜誌

2017/7月 第6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