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GDP將超車德國的秘密:氣候科技新創都愛這裡!

資源、人才、政策三後盾,吸引全球近兩成業者落腳


文●張方毓

歷經三年疫情打擊,全球經濟大國排名也跟著洗牌。繼印度表現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經濟第五大國之後,接下來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也在超越德國、追趕日本!

原來它並非國家,而是美國人口排名第一的加州。過去十年裡,除了二○二○年之外,GDP每年約以三%到四%的幅度一路攀升。根據彭博估算,今年加州GDP將超越德國,達三兆五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一十二兆元)。

過去三年間,加州的三大產業:科技硬體、媒體、軟體表現亮眼,帶動整體企業市值至少翻了一倍;但更令投資人驚豔的,是新興的綠能領域,產業市值較三年前狂飆七.三倍。
多元資金搭建安全網 支撐新創開發產品不夭折

「沒有任何一州或一個國家(像加州一樣),在鼓勵乾淨能源的同時,制定這麼多的法規抵制石油與碳排,」彭博新聞前總編輯溫科勒(Matthew Winkler)指出,「由於兼顧政策與選民偏好,從股市中獲得了回報。」

疫情間開啟的遠距工作,讓加州人反思高昂的稅收與生活成本,紛紛「出逃」到德州等地,更響起一片矽谷「創新已死」的傳言。

但是新興的「氣候科技(Climate Tech)」產業,不只為加州留住許多人才,更成為了新一代的創新領頭羊。

全球二千七百多家氣候科技新創中,創投資料庫PitchBook統計,約有一半位在美國;其中約五百家新創、近全球兩成,全都落腳加州。

去年創投公司SaoradhEnterprise Partners, 也將加州的舊金山灣區等三地,列入乾淨科技的十大創新城市。

另一方面,氣候科技既燒錢、又需要時間來發展,卻也只有加州擁有豐厚的條件,足以為該產業樹立起三大後盾。

第一個後盾,是加州緊密的新創生態系、與多樣化的資金來源,能阻擋氣候新創掉落「死亡谷」(Valleys of death), 避免為了推出產品原型或量產產品,最後資金枯竭而倒閉。

尤其,氣候新創會遇到的死亡谷危機,比起一般新創還要更嚴峻。

科技巨擘如Meta、Google誕生之初,光靠一台電腦、幾位天才工程師,就能實現快速成長。但氣候新創無法只用網路就能快速試錯,需要更多資金、更長時間開發產品。只有加州的環境,能提供夠深的安全網。即使前期的探勘成本偏高,也不會輕易掉進死亡谷。

例如,一七年成立的地熱發電新創公司Fervo Energy,隔年就獲得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 旗下基金公司突破能源(Breakthrough Energy)的挹注,更願意承諾二十年時間長期投資,比一般創投多出一倍時間。

「要追求多個平行目標,矽谷是最簡單的地方之一,所有需要的東西都很近,」該公司創辦人拉蒂莫(Tim Latimer) 表示。它瞄準的地熱,二十四小時都可產生蒸氣穩定發電,門檻在於要打造出適用的設備,既要適用於極端環境、又要能削減成本,才能讓地熱發電平價化。

但,正因為它位在加州,才能獲選為該地美國能源部國家實驗室的成員。既有薪水,還可使用國家級實驗室設施,能夠開發光纖傳感等技術,足以耐高溫、高壓,能承受在地底數千英尺進行測量。

國家實驗室團隊還提供人脈資源,介紹矽谷企業、投資人給該新創公司認識。「他們真的很懂科學家創業後可能失敗的原因,因為科學家只想待在實驗室裡、不跟客戶互動,」拉蒂莫表示。


▲加州陽光普照,加上政府大力推動,2021年太陽能貢獻該州17%發電量,太陽能屋頂的電動車充電站隨處可見。法新社

史丹佛、加州柏克萊發威 創業家搖籃打造綠色人才庫

第二個後盾,是源源不絕的綠色創新人才。

美國最大的綠色人才庫Climatebase,二○二○年在矽谷成立,短短兩年已有五十萬人登錄,其中不乏Google、亞馬遜(Amazon)等科技巨擘員工騎驢找馬,尋求綠色產業的轉職機會。

加上今年九月,原本就是矽谷人才搖籃的史丹佛大學,暌違七十年後,終於新成立了一所「史丹佛杜爾永續發展學院」,這學院為了應對氣候危機,以制定政策和尋求科技解方為使命。

「氣候科學,將成為新的資訊科學,」杜爾(John Doerr)是早期挹注Google、亞馬遜的傳奇創投家;今年五月,他捐獻十一億美元鉅資做為該學院的創辦基金,「氣候變遷的解方,是年輕人賭上人生都想完成的偉業。」

根據PitchBook二○ 年的排名,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皆是世界上最會培養創業家的大學。十五年內催生逾千位企業創辦人和公司,更勝麻省理工、哈佛大學等東岸名校。

而史丹佛的永續學院,是以既有的大學課程為基礎,能跨越資訊科學、醫學、法律、乃至於政策學門,網羅學生與研究者共同參與。同時為三十個加速器計畫提供研究資金,主題包括加速製鐵業的減碳、為森林大火制定新政策等。

第三個後盾,則是加州政府在政策面的超前部署,打造了一個氣候新創容易進行測試、吸引客群的市場。

政府綠能政策奏效 催生美國最大電動車重鎮

當全世界如火如荼開發電動車時,加州早已是產業重鎮。加州人擁有的電動車,數量已占全美約四成,亞馬遜電動貨車供應商Rivian、以及電動車新創Lucid Motors等, 募資金額僅次特斯拉,也都落腳在此。

其實加州一開始投入減碳,是為了解決空氣污染問題。

加州早在一九九○年代就啟動了零碳排車計畫,逐步提高電動車應占新車銷售的比例。今年八月, 加州又宣布二○三五年全州禁售燃油車,領先全美。

《富比世》分析,這讓加州受益於「本地市場效應」,由於本地擁有電動車的消費者比其他地方多,因此製造、技術也都聚集於此,最終成為美國電動車的出口中心,產生經濟效益。

例如二○ 年時,Rivian為了進駐電動車的新樞紐城市爾灣(Irvine),把總部從密西根州遷到加州南邊,馬上就能進入快速發展的電動車市場。

加州以蓬勃發展的氣候科技產業證明,只要能鞏固企業想賴著不走的滋養環境,培養創新人才,加上友善的政策,一個地方就能磨練出韌性,在大環境逆風之下,繼續寫下自己的成長故事。

封存枯樹中的碳!碳移除成矽谷新商機


企業減碳不夠救地球!矽谷支付公司Stripe雖以網路金流服務聞名,卻跨界投入氣候科技, 今年更贏得雜誌《快公司》(Fast Company)最創新企業的殊榮。

今年4月,Stripe推出公益子基金公司Frontier, 並與Google、Shopify、Meta、麥肯錫等巨擘聯手,在2030年前投資超過9億美元, 只為催生新一波「碳移除(carbonremoval)」新創。

以2021年來說,永久清除的碳不到1萬噸,僅達年度目標的百萬分之一。只有開發碳移除的技術,才能把二氧化碳從大氣中分離並封存起來。

目前,Frontier資助的新創包括Charm Industrial,把農地剩餘的作物和枯枝燒成液態的生質油,埋進地底,封存植物內殘留的二氧化碳。Living Carbon則改造樹木基因,打造吸碳量多五成以上的「超級樹」,並把基因改良應用在浮游植物上。

Stripe表示,雖然現在碳移除市場規模幾近零,但集結矽谷資金之力,2050年將誕生超過4兆美元的龐大商機。 (文●張方毓)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2/11月 第1826期

本文摘錄自‎

加州GDP將超車德國的秘密:氣候科技新創都愛這裡!

商業周刊

2022/11月 第18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