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口「生不如死」 少子化缺工釀國安危機

2020年起台灣人口連三年負成長,出生數持續減少,將加速人口結構失衡。少子化導致各行各業缺工,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文/陳俊華 (中央社記者)

台灣人口持續負成長,新生兒人數年年創新低,除面對少子化危機外,也因人口老化加快,造成勞動力來源緊縮。政府雖推出一系列「0-6歲國家一起養」育兒政策,但學者直言,「一般人不見得敢請育嬰假」,最大問題在於生完小孩後,在工作上如何得到政府幫助。

2020年起台灣人口連三年負成長,據內政部統計,近10年台灣新生兒人數,除2014年到2016年維持20萬人外,2017年掉到20萬人以下後逐年探底,2022年5月新生兒人數首度跌破1萬人、全年更僅13萬8,986名新生兒。

因應新生兒人數屢創新低,行政院在2022年底修正「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2018年-2024年),報告指出,因出生數持續減少,將加速人口結構失衡;也因少子女化影響,在學人數下降,近三成大專院校將面臨生源不足困境,衝擊教育體系。


▲因少子女化影響,近三成大專院校將面臨生源不足困境,衝擊教育體系。圖為2023大學暨技職校院多元入學博覽會。(中央社陳至中)

少子化缺工趨勢不可避 盼中高齡再就業填缺口

勞動力部分,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15歲到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在2015年達到高峰後轉趨下降,2020年工作人口還有1,729萬人,2070年將遞減為864萬人。隨人口老化,造成勞動力供給來源緊縮,影響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深遠。

面對超低生育率同時,台灣的人口老化也正加快,中高齡勞動力人口增加,是首先出現的警訊;2020年台灣45歲到64歲的中高齡人口,占工作人口的42.1%,預估在2070年將占48.1%,產業結構將受嚴厲考驗。

因人口萎縮帶來的缺工問題,勞動部次長李俊俋說,少子化導致各行各業缺工,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在台灣的中老年人就業人口,相對各國比例偏低,因此勞動部推動「中高齡者退休再就業計畫」,盼能補足勞動力缺口。

李俊俋舉例,疫情後國旅大爆發,旅遊業紛紛傳出缺工問題,更有知名飯店指出,近半年來沒收到一份履歷表,但其實飯店最缺的是整理房間的房務人員,若中高齡者退休後能重回職場、二度就業,就比較適合。

另外,李俊俋指出,現在年輕人寧可「斜槓」,多做幾份工作,很少在固定一份工作那麼久,在台灣「部分工時勞工」比例也偏低、不到10%,但在日本已達25%以上,因此可鼓勵兼職,對於缺工的產業來說,招聘部分工時人員,也可增加一些勞力。

搶救生育率補助見效 友善職場仍待加強

為搶救生育率,衛生福利部2015年起對弱勢族群祭出人工生殖補助;2021年7月起擴大不孕症補助,試管嬰兒補助不再排富,只要妻子年齡未滿45歲,都可申請最高新台幣15萬元補助,孕婦產檢次數也從10次增為14次。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政策推出後截至2022年底,累計補助金額逾28億元,受補助的夫妻共5,838對、順利產下6,545名嬰兒;前行政院長蘇貞昌更宣示,擴大不孕症補助預算沒有天花板,只要爸媽願意,政府就會盡全力。

同時,政府也提供托育補助、第二胎加碼補助、推廣企業員工托育、提高新婚或是小孩家庭租屋補助,提高育嬰留停津貼、父母可同時申請育嬰留停等「0-6歲國家一起養」少子女化政策,據國發會所做民調指出,逾六成民眾覺得政策有效。

台灣人口學會理事長陳玉華認為,如果只談生育補助,政府其實做得都夠,但問題在於生完小孩後,在工作上如何得到政府幫助,例如有公務員申請育嬰留停,就要有所妥協,即使回到職場後,也不敢競爭考績要打甲等。

陳玉華直言,私部門如果是大型企業還做得到,但中小型企業中,一般人不見得敢請育嬰假,「老闆會用各式各樣的方法讓你回不去」;但當人力短缺,企業應反過來思考,可以提供員工哪些福利,例如友善職場、可彈性安排工作、考績有公平性對待等,以爭取稀有人力。


▲台灣的中老年就業人口,相對各國比例偏低,因此勞動部推動「中高齡者退休再就業計畫」,盼能補足勞動力缺口。(澎湖就業服務中心提供)

讓年輕人敢生、樂養 借鏡日本推少子化專法

主責少子女化對策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曾說,國際上挽救生育率基礎三政策,就是育兒津貼、托育公共化及友善職場,台灣也是這麼做,顯示政策方向是對的,已請國科會啟動大型研究,交叉分析找到根本原因。

立法院法制局報告則指出,建議比照日本《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制定因應少子化問題的專法,規範中央各機關、地方政府、企業、團體,就少子化問題應負的權責及責任,盼能有效解決少子化問題。

少子化衝擊下,台灣社會衍生出相關問題都已可預見,政府分析原因後應提出有效對策,創造讓年輕人願婚、敢生、樂養的友善環境。 閱讀完整內容
全球中央2023/6月 第174期

本文摘錄自‎

台灣人口「生不如死」 少子化缺工釀國安危機

全球中央

2023/6月 第1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