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拚能源轉型,三大關鍵待突破!

《今周刊》轉型能源綠色經濟論壇,於十二月十三日舉行,吸引近三百位關心綠能發展的民眾參加,行政院長賴清德、經濟部長沈榮津也親自到場參加,一同研討台灣的綠能未來。

撰文‧王炘珏

這張是一九○○年在紐約街頭拍攝的照片,大家可以看到,路上都是馬車,只有一輛汽車。」站在講台上,日本能源學者飯田哲也用一張老舊的黑白照片當作開場白。

十二月十三日,《 今周刊》舉辦「轉型能源綠色經濟論壇」,特別邀請飯田哲也來台。被喻為日本近年能源轉型最重要推手的他,顯然深刻理解一般民眾對於「改變」的心理門檻,甫上台的第一個重點,就是展示出兩張一百年前的照片,對著聽眾宣告,「改變絕非不可能」。

很快的, 屏幕切換到下一張照片,飯田指著照片中的場景說:「來到一九一三年,你可以看到,紐約的大街上變成全部都是汽車,只剩下一輛馬車了。」他深吸一口氣,興奮地強調:「轉變,就是來得這麼快!」原來,人類生活從馬車滿街的時代進步到汽車普及,中間只花了十三年。

今周刊 第1096期

能源大革命即將來臨,太陽能供給量將超越石油


飯田表示, 科技演化下的工具革命,其實早已不斷上演,從底片被數位相機取代,數位相機又被智慧型手機替換等等,每次更替都帶來破壞性的變化,往往只需要十年的時間。「而我們正面臨了新的能源破壞性變化,最快感受到的,就是燃油車的消失。」飯田堅定地說。

燃油車的消失又代表什麼?

飯田認為,在此趨勢下,石油的市場將衰退三成,人們對傳統火力發電的依賴也會急速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真正乾淨且永續的再生能源。「十年後,太陽能的能源供給量將超越石油!」飯田預言,不用十年,太陽能將完全融入人類的生活,屆時,隨處都可看到太陽能板,汽車、家庭用電都會仰賴太陽能驅動。

此外,飯田還提到了一個全新的概念「溫熱環境」。

他表示, 人類過半的家庭能源消費,其實是用於熱水及暖氣、冷氣等溫度調節。因此,若是能在建築物的建材及結構上下工夫,就能節省更多能源,比方說建築物應該使用高斷熱建材,或是在地板鋪設水管,順應季節變化,利用水的循環讓室溫保持在一定的溫度。飯田更表示,結合再生能源與回收熱能,綠能發展最先端的丹麥已經發展出一套「區域熱能供給系統」,讓能源更有效的利用,不停循環。

「一定要相信改變的可能性!」飯田強調,只要所有人相信綠能發展,捨棄先入為主的觀念,綠能取代核電絕對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稍早之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在論壇開始前的致詞時也強調,政府已做好準備,對於落實太陽能發電二○GW(地面型十七GW、屋頂型三GW)的目標,充滿信心。

以「相信可以改變」為起點,一場中央與地方政府,儲能、發電、節能三大領域業者共聚一堂的交流與交鋒就此展開,關於台灣發展綠能的三大關鍵,也在這場論壇中,得到鮮明的答案。

今周刊 第1096期

轉型關鍵一:饋線及土地配套不能等


首先,回到二○二五年的太陽能發電目標,根據經濟部規畫,為了達到這個數字,至少需要兩萬多公頃的土地架設地面型太陽能板。對此,台灣太陽能發電重鎮的雲林縣縣長李進勇在論壇中表示,包含地層下陷、不利耕作區等,雲林縣已盤點出一四○○公頃的土地,提供太陽能板的架設需求。

但李進勇隨後也不避諱在與談環節中直接點出當前問題:雖然已經盤點出土地,但還是存在台電饋線不足的問題。面對這樣的提問,在場的經濟部長沈榮津及台灣電力公司副總經理陳建益也馬上承諾將全力解決,沈榮津表示:「看到問題,就要來面對!」,他透露將以「區處」為單位,強化責任歸屬, 建立台電在饋線業務上的績效制度,找出問題,落實饋線。

元晶太陽能科技董事長廖國榮則表示,台灣是全球第二大的太陽能電池製造國,但台灣的太陽能發電占比僅有○・五一%,「是全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不到!」這個數字,一方面凸顯台灣的太陽能發電成長空間仍然寬廣,但也讓廖國榮對政府動作慢半拍略感憂心。

他以土地問題舉例,「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哪些農地可以架設太陽能板。」何況確認地點之後,完成饋線至少還要花兩年時間。他呼籲農委會「應盡快開放十八萬公頃的閒置農地,不然業者想動,也快不起來。」

對於這樣的疾呼聲音,飯田在會後補充提醒,除了閒置農地之外,加強「營農型發電」同樣重要,與農家合作、在現有的農地上架設太陽能板,不但不需處理土地問題,還可以為農家增添賣電收入。飯田很有信心的表示:「若是將眼光放在其他六十萬公頃的(可耕作)農地,兩萬公頃達標只是一瞬間。」

轉型關鍵二:節能議題 不能缺席


要挑戰能源轉型的工程,除了發電,節電也是重要、但卻往往受到忽略的一環。承隆能源科技董事長、中華民國能源技術服務業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俊彥就表示,在近期許許多多討論綠能議題的場合中,「這是唯一一個把發電、儲能、節能三個領域業者聚在一起討論的機會。」由此凸顯「節能」在能源轉型議題中受到忽略的現實。

抓住機會,吳俊彥立刻提出讓在場滿座聽眾十分有感的數據:「台灣列管的四三○○家用電大戶,列管前,每年用一四○○億度電,幾乎等於總電量的一半。」吳俊彥說,但在列管之後,業者開始有意識地思考節能方法,一年用電量總計少了二十五億度。

二十五億度是什麼概念?根據研究,在夏天用電高峰時,全台灣所有企業與家戶都將冷氣的溫度設定調升一度,整個夏季省下的電量就是二十五億度。

吳俊彥並建議,台電應該推廣「需量反應」,也就是能促使企業自行改變用電形態以達節能目標的機制。對此,沈榮津也當場回應,目前已經開始檢討「用戶群代表制度」,台電也已展現誠意,把該鬆綁的盡量鬆綁,思考能否納入更多元的企業用戶。

今周刊 第1096期

轉型關鍵三:化解迷思 政府宜加強宣導


「我相信在三年後,台灣的綠能發電一定比現在進步很多。」這是飯田哲也的結論,他的信心,來自於「台灣政府對廢核的態度,其實比日本政府更積極。」不過,政府除了擘畫藍圖,對民眾宣示與宣導的力度,在場業者認為可以加強。

統振集團董事長陳敦仁就有感而發地表示,挪威、芬蘭已率先宣布,二○二五年禁售汽油車,越南、印度也開始局部禁止,但在台灣,政府卻表示要到二○四○年才要全面電動車化,「而目前我們連燃油機車都還有一千多萬輛。」言下之意,政府在電動車進程的規畫上,似乎無法讓民眾強烈感受到轉型的決心。

此外, 政府力推綠能發展同時,各地卻出現居民擔心光害及電磁波影響而反對太陽能板架設的情況,對此廖國榮先是拍胸脯保證,太陽能板是吸收光能,並不會反射,因此絕對不會有光害的問題,「屋頂裝太陽能板,還可以減少室內溫度兩度。」至於電磁波影響,更是比隨身攜帶的手機還低。他並表示,「政府在這方面應該多多宣導,化解迷思。」

飯田也坦言,日本在推行太陽能發電之初同樣遇到類似的狀況,「重點在於,必須不斷與當地居民有效的溝通。只要讓大家了解太陽能板是無害的,就能解決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 席間,論壇主持人《今周刊》社長梁永煌試著詢問台下三百名聽眾,是否相信二○二五年綠能發電量能夠達標,大約有四成的參加者表示不相信。但反過來想,有六成的民眾已經認定「改變絕非不可能」,台灣的綠能未來,其實不遠···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 第1096期

本文摘錄自‎

台灣拚能源轉型 三大關鍵待突破

今周刊

2017/12月 第10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