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膽購併王 陳泰銘

被動元件龍頭國巨今年成績亮眼,在股市,屢屢創新高;在產業,握定價大權。陳泰銘沉潛十餘年,耐心放長線,終於換得大放異彩的時刻。
陳泰銘
現職:國巨董事長
經歷:1985年創立台灣阻抗,1989年與國巨合併
學歷: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

國巨
成立:1987年,1993年掛牌上市
資本額:35億元
董事長:陳泰銘
執行長:張綺雯
主要業務:積層陶瓷電容、晶片電阻、磁性材料
地位:台灣被動元件龍頭

我一定會把國巨公司帶回到獲利成長的軌道上。」「我預期利用四年時間,慢慢把資本結構調整到理想情況,比較能得到市場的認同,這有助於提升本益比。」二○一三年底,國巨集團董事長陳泰銘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這麼說。
▲微小的被動元件幾乎是所有電子產品的必備零件,科技新趨勢爆發也因此帶動產業景氣。

我一定會把國巨公司帶回到獲利成長的軌道上。」「我預期利用四年時間,慢慢把資本結構調整到理想情況,比較能得到市場的認同,這有助於提升本益比。」二○一三年底,國巨集團董事長陳泰銘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這麼說。

彼時,國巨剛剛減資三成,市場都在睜大眼睛盯著看,嫻熟資本操作,但身處低毛利率成熟產業的陳泰銘,能夠變出什麼新把戲?回顧一七年的表現,陳泰銘算是給了這句宣言一個漂亮的回應。

今年第三季,國巨的每股稅後盈餘衝上歷史新高五.○七元(累計前三季已達八.○七元),很有可能成為台灣首家年賺一個股本的被動元件廠;明年,更有法人喊出每股稅後盈餘上看二十元的可能。

國巨股價應聲大漲,衝破三百元大關的歷史新高,今年以來(截至十二月十九日)公司市值成長近二八○%,逼近一千兩百億元,十年來翻了快四倍,一吐國巨○八年股價曾慘跌至三塊多,位列雞蛋水餃股的怨氣。
之所以能繳出如此漂亮的成績單,原因之一是財務手段:國巨今年減資台幣十五億元,已經是一三年以來第四度減資,股本剩下三十五億元;此外,當然也有大環境的景氣。

被動元件產業今年迎來缺貨熱潮,因為供給沒有增加,但車用、IoT(物聯網)、高效運算、雲端儲存等需求卻大增,尤以積層陶瓷電容(MLCC)最為缺貨,鋁質電解電容次之。國巨針對MLCC的不同品項,已宣布四波漲價,漲幅八%至三○%,即使如此,來自全球的客戶,仍追著國巨要貨。「供不應求啊,最近被客戶叮得滿頭包。」陳泰銘笑言,前幾天,三星的代表才為了訂單向他拍桌。

除了國巨,台灣華新科、中國風華高科等被動元件廠,都紛紛宣布了MLCC部門一○%至一五%至一五%不等的擴產計畫。「市場上的共識是一八年整年都還會缺貨。」國巨高層分析。

而因原物料成本上漲,以及日系大廠缺貨、調整產品線的轉單影響,也讓鋁質電解電容台廠受益。國巨旗下智寶、凱美可能在下季跟著喊漲。

「難得在被動元件可以看到這麼長的能見度。」陳泰銘說,「以前的應用跟現在沒得比!當你慢慢從柴汽油引擎轉到油電混和,就增加很多電子零件。像原來手機要用三百八十個被動元件,因為功能變多,現在要用到五百八十個!」

上一波被動元件產業景氣大好的情形,遠在千禧年了。但當時的國巨,才剛併了飛利浦旗下磁性材料部門,還沒有龍頭大廠的江湖地位。這一回,今非昔比。

天價購併脫胎換骨

取得飛利浦全球通路布局,成功接上歐美一線大廠

全球被動產業結構近年開始發生巨變。老大哥村田製作所(Murata)、太陽誘電(Taiyo Yuden)等日廠為了聚焦車用、工業及高階智慧型手機的市場需求,逐步停產中低階MLCC產品,標準型產品產能釋出規模達二○%,造成一波轉單潮,最直接受惠的,就是台灣被動元件產業龍頭──國巨。

但這些成功對陳泰銘來說,並非僅僅是一時的景氣和運氣,而是他布了超過十六年的棋局。每走一步,贏面愈明。

最重要的那一著險棋,當屬飛利浦一役。二○○○年,陳泰銘以一百八十億元的天價,購併飛利浦旗下即將裁撤的磁性陶瓷元件與磁性材料部門(而後分別成立飛元及飛磁兩家公司),據傳比華新科的出價多出百億元之譜,震驚市場。

那時的飛利浦被動元件部門是個賠錢貨,而後大半研發員工又出走至華新科,讓陳泰銘怒而槓上華新科董座焦佑衡,發動訴訟,提出高達三十億元的假扣押。

為了這件案子,陳泰銘被媒體輪番炮轟,罵他花大錢買了空殼、罵他決策離譜︙︙,「台灣人不了解國巨。」十幾年過去,陳泰銘仍念著將當年往事再攤上案頭,「是飛利浦購併案讓國巨脫胎換骨!」

這一場豪賭,陳泰銘有其理由。除了飛利浦磁性材料部門和德國西門子、日本東電化(TDK)並列全球唯三的高階磁性材料供應商外,也在於飛利浦在全球的通路布局。這樁購併案,讓國巨得到規模及更珍貴的歐美客戶。陳泰銘細數,除能與一線大廠合作設計,更有益於汽車電子等高階產品研發。

回頭看,看似吃虧的一百八十億元,卻是接觸一線客戶的門票,給國巨如今在國際市場上喊水會結凍的定價地位。

「我們的通路布得太深了,各個行業和終端客戶的需求我們看得太清楚,可以迅速反映成本,比日本還清楚。」 陳泰銘很自豪,「法人看景氣,半導體看台積電,被動元件看國巨!」

欲組「台灣隊」抗中國

透過採購體系整合,可改善製程、嚴密掌握市場趨勢

這十幾年,被動元件市場競爭激烈,國際被動元件產業橫向購併案也連綿不絕,不只電阻、電容、電感的規模擴增,通訊模組、感應器,甚至電池,都是熱門標的。

陳泰銘很早就看到整併的機會。一九九四年開始,他成功操作十一家公司的購併以及入主,嫻熟的財務手段成就他購併大王以及產業龍頭的地位。

坐穩老大地位,面對台灣小廠林立、經營結構老化的被動元件產業,陳泰銘自然生出憂患,給予自己組「台灣隊」的使命,「國巨向來是打世界盃的。」這句話,陳泰銘老掛在嘴上。

「中國的風華高科要追上國巨,沒有十年也有八年。國巨可以賣到歐美和日韓大廠,但其他台灣廠商沒有機會,面對紅色供應鏈會比較辛苦。」陳泰銘還是那句老話:「擺脫紅色供應鏈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規模做大。」

言下之意,購併還會繼續。透過採購體系整合,拉高原料成本競爭力、改善製程,又能嚴密掌握市場趨勢,對結盟方來說,似是百利而無一害。但他並不喜歡用購併一詞,「這個字眼好像︙︙被吃掉。現在是合作的時代。」

走進陳泰銘的王國

美酒、佳餚、藝術品……

花十年布局大毅

兩次購併失敗仍不放棄,終取得一席董事席位

言詞間刻意留餘地,因為老大的這份焦急與野心,並非所有人都領情。○七年,國巨對大毅發動惡意購併,大毅則實施焦土戰略,寧可被打入全額交割股,股東會時更使出全額連記法突襲(全額連記法股東投票選舉董事時,必須投給不同候選人,無法集中火力支持一人。),讓持股逾四成的國巨連一席董事也撈不到。

今年初,國巨旗下凱美對大毅公開收購,陳泰銘形容為「開大門走大路」,看似必成的局,最後仍因大毅祭出庫藏股拉高股價而失敗,大毅也因此涉嫌操縱股價,被檢調搜索。

兩次慘烈的戰役,讓陳泰銘面對媒體談到大毅時,話到嘴邊還是吞了回去。第一次購併大毅失敗,國巨內部提議出清大毅持股的有之,喊追擊大毅的有之,陳泰銘沒說話,這氣一沉就是十年。

由於大毅與國巨旗下凱美客戶屬性相近但極少重疊,凱美董事長兼總經理翁啓勝(時任凱美副董事長兼總經理)以業務發展有高度互補性為由,最先對陳泰銘提起第二次購併時,是陳泰銘幫忙約到大毅董事長兼總經理江財寶,三人坐下來談。「如果不是陳先生(陳泰銘)這幾年沒有口出惡言、沒有出清股票,當初怎麼會一次就約成江董(江財寶)談呢?」翁啓勝說。

陳泰銘對大毅的保留,也許是在布更長的線。今年六月的股東會,國巨集團終於由翁啓勝取得大毅一席董事。可以肯定的是,這場糾纏十年的大戲,還沒落幕。

購併大毅雖未竟全功,但可看出,這些年陳泰銘整頓國巨集團,已成為三核心板塊──由智寶、凱美領頭的鋁質電解電容版圖,以及電感廠奇力新為首,整合晶片電阻廠旺詮、磁性材料廠飛磁的電感與電阻代工版圖,加上國巨本身的MLCC及晶片電阻業務。

攤開三核心的操盤手,都是陳泰銘從上百人中親自帶出的接班部隊。陳泰銘是工科背景出身;但他看人,首重財務能力。國巨執行長兼總經理張綺雯曾任職研華財務長,加入國巨十年;凱美董事長翁啓勝在國巨集團磨了十八年;智寶董事長兼總經理張維祖加入國巨八年;一三年接任的奇力新總經理鐘世英曾任職銀行業,也同樣在國巨集團待了八年。

「我們以前年輕跟他的時候,好苦的啊。」翁啓勝回憶。當年,他從金融業轉進國巨,就是慕名陳泰銘靈活的財務手法。前三年,幾乎每天熬到十一點,等大老闆前腳離開,他後腳才能下班。「他每個月都帶你進去開會。那時候覺得聽不懂、也不干我的事,後來才發現那是他磨練人才的方式。」

這批人不只在國巨總部磨練,陳泰銘還派他們輪流至轉投資公司擔任財務主管。奇力新、旺詮、凱美、智寶︙︙,走過一輪,除了增加歷練,也有監督制衡經營團隊的作用。創業超過四十年,昔日青年企業家的小平頭已經灰白。接班培養這一局,陳泰銘走棋綿密。沒說出口的,只剩明確的時間表。

多次減資推升股價

資本額減逾八成,退三百多億現金給股東

白手起家,陳泰銘懂錢、懂財務操作;更出名的,是懂得如何有品味地花錢。有過那麼一段時間,他買樓、買畫、買酒的新聞,總是比公司營運的正事先一步搶到鎂光燈。

但一一年是個例外。當時,非常熟稔資本市場操作的他,眼見被動元件產業不受資本市場青睞,於是聯合大股東私募基金KKR,主導將國巨下市,雖然過程合法,卻在最後一刻被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駁回。這樁自己買自己的下市案轟動市場,不只成為經典案例,更引發《企業併購法》新增所謂的「國巨條款」,規定下市合併案必須滿足過半股東出席、持股三分之二以上的股東同意等條件。

即使當時他的理由是下市能讓公司獲得更好的發展,但他聯合KKR提出的十六.一元收購價,讓買在高點的小股東再無翻身可能。陳泰銘被小股東痛批,當年排山倒海的輿論壓力,他仍然在意。

「過去這幾年,光是減資和股息,退還給股東的現金,就有三百九十億元!」陳泰銘比畫著,好似每次一減資,就是為自己的一次平反。「被動元件產業資本密集,投資一塊錢就產生一塊錢營業額,但因跌價損失抵銷,營收成長有限。我們要在效益上做提升,不能一直靠投資產能來賺錢。」

他像減資減上癮,國巨資本額從一三年的二二○億元大瘦身,減資逾八成,縮至三十五億元,也成推升股價的助力。

陳泰銘喜歡收藏攝影大作。他的辦公室牆上掛著兩公尺半高的巨幅照片,是德國知名攝影家Thomas Struth的作品。拍的是一個男子正在觀看肖像畫,只有畫中人正面入鏡,溢著一種冷眼旁觀的趣味。問陳泰銘收藏的理由,「這樣觀察的角度,不覺得有趣嗎?」

該他被拍照了。攝影記者架好燈、選好景,按了幾下快門,要換背景再拍,陳泰銘卻突然發難。「我有之前別人拍我的照片,這個樣子比較自然你知道嗎,我不想要那種很制式的︙︙。」他指揮全場,「我請祕書直接拿檔案給你,用這張就好了,不需要再拍。」

好說歹說,他才應要求來到總部一隅,挑高兩層樓、裝潢大器的員工圖書室。書架上全是他的藏書,陳泰銘往厚重石桌一倚,楊三郎的畫冊、極簡主義的理論、後現代名雕塑家雙人組吉爾伯特與喬治的作品集︙︙都成了他的背景。面對鏡頭,他的表情爽朗自然,那是一種如釋重負的笑,就像他提供的照片裡那樣,笑得︙︙像個王。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第1096期

本文摘錄自‎

孤膽購併王 陳泰銘

今周刊

2017/12月第10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