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綠建築真的夠綠嗎?還是淪為口號!

要與人、環境永續共生 能循環使用的才是綠建築


台灣綠建築主要以「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為目標,但許多標榜綠建築、花了大錢興建的個案,最後卻廢棄閒置,違背了最初綠建築的概念,反而消耗許多地球的資源與能源,讓人匪夷所思。

近年來大家都在標榜綠建築,並把它跟環保、節能減碳劃上等號,但綠建築是什麼呢?它應該不只是花花草草的綠化工程,而是指本身及其使用過程中,如選址、設計、建設、營運、維護、翻新、拆除等各階段,皆達成和環境友善與資源有效運用的一種建築方式。

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的定義,綠建築是指「以人類的健康舒適為基礎,追求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以及人類生活環境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所以建築再怎麼舒適,沒有人願意居住都是空談,能夠讓人永續循環運用的建築,才是真正的綠建築。

南區環保綠建築館 閒置逾五年成「蚊子館」

綠建築最大的意義在於永續使用、循環使用,但台灣很多標榜綠建築的建築物卻無法永續存在,如坐落在岡山區本洲產業園區、斥資逾四億元興建的南區環保科技園區綠環境館,閒置已超過七年,十七年前由環保署補助興建,當時號稱是國內首座取得綠建築九大指標的建築物,兼具環保、能源、生態功能,展示內容包括太陽能、生態濕地、環保科技、資源回收再利用、綠建築,但開館營運十幾年後,隨著到館參觀人數下滑、租約到期,七年多前黯然閉館,偌大的場館閒置至今。

顯見南區環保綠建築館的永續建築指標裡面只有硬體設施,並沒有把人的使用考慮到永續循環內,導致綠色智慧建築變成只是一個展示物件,最後無人使用或是無法使用,讓打著綠建築指標的建築物成為最不永續智慧的建築代表。


▲南區環保綠建築館(圖/南區環保綠建築館fb)

中創園區招商未過半 綠建築功能淪為裝飾品

又如嶄新的經濟部中臺灣創新園區占地一.九公頃,是一座融合人文、生態和科技的研究型園區,以新世代智慧設備技術、先進溫室系統技術及服務科技與感性設計技術為三大研發主軸,結合中部地區產學研發資源,建構中台灣產業創新驅動平台,期待引進主力廠商進駐合作共同研發,協助中部產業發展,開創新興產業及深化區域產業聚落。

經濟部耗資二十億興建,是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亮點,也是全台首座取得鑽石級綠建築、鑽石等級智慧建築的設計,但是從外部看起來,沒有半個人使用,進到裡面,紅、黃、藍、綠每間辦公室代表一家廠商,儘管已經進駐二十二家,但外觀看起來幾乎都是空屋,被質疑已經變成蚊子館。

而且園區內將遮陽板亂擋,浪費其功能只當成裝飾板用,有些太陽能板還都互相遮住,也沒有放在太陽入射角位置,其為了美學與裝飾而捨棄機能性,造成遮陽板遮不了太陽,太陽能板反而無法吸收到太陽,全部都變成裝飾廢物,違反了綠建築的用意。


▲經濟部中臺灣創新園區(圖/維基百科)

花蓮車站綠建築熱爆 最貴蚊子館活化困難

再說到斥資九億元打造整建的花蓮火車站,採半開放空間、挑高及透空設計,亮麗的外觀被讚漂亮,還申請綠建築標章,不過因車站候車空間沒裝冷氣,花蓮夏日又十分炎熱,屢遭客訴反應非常酷熱,乘客候車時還要自備扇子來搧風,雖然已在候車的屋頂貼遮陽紙,但還是熱到令人受不了。經多方考量後,台鐵還是在大廳裝設兩台二十噸水冷式冷氣,讓候車旅客直呼體感溫度有明顯下降,十分舒適。

不過裝設冷氣後,也遭不少民眾質疑違反原先導入綠建築車站的概念,更不符合政府「節能減碳」的政策。同樣位於花蓮中區的環保科技園區因為交通、產業類別受限等因素閒置多年,環保科技園區座落在鳳林鎮,二○○二年由環保署補助八.五億元,縣府自籌六千多萬元,超過九億元打造,廠商因租約到期、交通不便及改變營運策略等因素提前解約,縣府九度招標受挫,去年再辦招商,為求順利發包, 提案將招標租期從原本的十年延長到二十年,但議會臨時會審查認為環保局提送資料太倉促,且租期太長有疑慮,已退回下次定期會再議,迄今未完成活化,被譏為全國「最貴蚊子館」。

而綠建築也運用到果菜市場,台南市新化果菜市場號稱全國最美,總經費達八億兩千多萬元興建,這座由荷蘭團隊設計有波浪型梯田屋頂的綠建築,卻被攤商批評動線規畫不當,未預留搬運車通道,好看但不好用。


▲花蓮車站(圖/維基百科)

九大指標判定綠建築等級 但首重是人的永續使用

綠建築在設計上要從人造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這樣的目標需要設計團隊、建築師、工程師以及客戶在專案的各階段中緊密合作。台灣的綠建築評估系統與標章制度,是以九大指標作為綠建築判定與分級的強度,想通過評定取得「綠建築標章」或「候選綠建築證書」則至少須符合其中四項,且必須包含「日常節能指標」及「水資源指標」。其依據項目如下:

一、生物多樣性指標:目前適用於一公頃以上之大型基地開發,目的在提升大型基地的生態品質,例如鼓勵以生態化的水池、河流創造水域生態環境,或是以原生植物、植栽多樣化,以及維持既有良好生態的自然地貌,來創造多樣性且穩定的生態環境。

二、綠化量指標:環境「綠化」除了可淨化空氣、美化環境以外,更關鍵的目的在於植物的固碳效果。因此,這項指標的評估方式則是把植物依固碳成效分為七個層級,估算建物基地中,每單位面積的實際固碳效果做為評估標準。

三、基地保水指標:有別於傳統工法採用不透水鋪面,並利用地下水道系統將雨水迅速排出。基地保水是指建築基地內自然土層及人工土層涵養水分及貯流雨水的能力,保水性愈佳,愈能維護建築基地內的生態環境,並促進大地水循環的能力。

四、日常節能指標:在建築物的建材生產到日常使用,以及最終拆除的各個階段中,耗能最大的部分其實是日常使用的「空調」與「照明」,因此以此兩項的節能效果做為評估重點,例如建物設計的外觀、採光、日曬方位以及空調與照明的節能設備使用。這項指標也同時被定義為「夏季尖峰時期空調系統與照明系統的綜合耗電效率」。

五、二氧化碳減量指標:此指標是以建築物構造與建材製造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來評估,將建材實際使用量與單位建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積分作為指標「E CO2」,意味著在同等容積的建築物中,建材使用越少,以及選用愈經濟的建材,例如建物設計均勻單純避免挑高鏤空、選用鋼骨結構與再生建材等,均可作為降低碳排放的方法。

六、廢棄物減量指標:此指標是評估建築物施工與拆除過程所產生的廢棄建材、棄土以及空汙揚塵。因此,引進自動化營建、建地開挖的棄土用作建材的「土方平衡」,以及施工過程的洗滌與防塵設施等,不僅可減量廢棄物,也能提升工地附近的環境品質。

七、室內環境指標:室內環境指標則是著重於居住者的生活品質與健康要求。以「健康性」和「環境性」的角度來評估,例如良好的隔音、自然採光、具有空氣交換功能的空調系統,以及避免含有害物質的室內建材等。

八、水資源指標:該指標則是評估該建物的「節水率」,例如透過節水器具的裝設、雨水與汙水再利用系統,來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九、汙水垃圾改善指標:這項指標則是針對「環境衛生」品質控管,例如建築物的生活汙水是否排入汙水下水道,公共空間是否設有足夠衛生的垃圾清運、廚餘收集空間與資源回收系統。除了能有效控管居住者所製造的廢棄物以外,也能提升環境衛生來增進居住品質。
人的永續使用是綠建築的本質

在趨勢的推波下,台灣有這麼多項標榜綠建築的建築設計,最後卻沒有落實運用,甚至廢棄荒蕪,是建築物的生命週期與人為使用、永續目標及循環使用脫鉤呢?還是我們始終沒有找到真正符合綠建築的設計方式呢?所以一棟環保建築若只有少數人使用或根本無法使用,其本質上就完全違反了綠建築。

完善的綠建築要將人類使用的頻率數量納入,因為綠建築等同於綠色生活,而不是綠色建築物,必須採用綠網的概念,讓生活在建築物中的一切都是以永續的概念進行建物設計。因此集中建築的概念要轉移到民眾使用,才有可能是真正永續循環的綠建築。 閱讀完整內容
卓越雜誌2022/7月 第435期

本文摘錄自‎

台灣的綠建築真的夠綠嗎?還是淪為口號!

卓越雜誌

2022/7月 第4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