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產業疫蹶不振?

人客著驚宅在家

新冠肺炎大幅改變了民眾的生活模式、消費習慣,疫情延燒的迎面重擊,為台灣的內需產業、中小企業們帶來哪些重大影響?除了燃燒資金、苦候轉機外,企業又該留意哪些大眾動向?

文/銀河互動網路集團
面對在2019 年末傳出災情的新冠肺炎(COVID-19),各國政府無不繃緊神經,研擬相關的防疫措施。然而隨著病例數的急速增加,整個社會人人自危。此次疫情不僅威脅人類的健康,更因衝擊了各國生產力與消費力,全球經濟活動逐漸萎靡,捲起了新一波金融風暴。

世界多國啟動「鎖國」政策圍堵疫情,歐盟實施外部邊境禁令、菲律賓宣佈關閉股市、債市和匯市交易,國際7 大工業國集團(G7) 也召開緊急視訊會議,加強對疫情的因應,同時協調國際金融援助與經濟穩定政策。目前新冠肺炎引發的全球型災難仍處於上升期,疫情何時得以獲得控制尚未有定論,且對經濟產業造成的後續影響,勢必要經歷一段漫長的觀察與恢復期。

銀河互動網路集團根據疫情相關資料,分析疫情發生時大眾行為特徵。並推論2020 年大眾行為因疫情來臨改變時,對內需產業之影響,以供業界先進參考。
改變1 民眾外出行為大減

根據台北捷運公司最新資料,本次疫情期間2 月運輸量比受年假影響的1 月下降15 %( 參見圖一),顯示疫情來臨時,民眾外出行為大幅減少。國外旅遊、國內旅遊、長途客運、台鐵、高鐵、航空、輪渡等大眾運輸人數都呈現下滑趨勢。
改變2 活動延期或取消

需居家檢疫民眾趴趴走,部分未知感染源也未釐清,為防範疫情擴散,眾多大型活動宣佈取消或延期,包含宮廟活動、展演等,避免爆發群聚感染。各縣市、景區季節性常態活動、體育賽事、宗教活動一律停辦,娛樂性場所也擴大臨檢避免人潮聚集。

改變3 居家上班機制啟動

宏達電(HTC) 於2020 年1 月30 日宣佈,因新冠肺炎疫情,1 月31 日實施在家上班政策,公司環境加強消毒。此外,中央與縣市政府也準備試辦居家辦公。部分企業為配合防疫照顧假政策,需照顧學童的家長也可申請全薪居家工作。

改變4 消費、社交更依賴網路

人們避免外出採購,選擇透過網路進行購物,電商自2020 年2 月以來訂單成長幅度驚人,較去年同期均成長近3 倍。大眾透過網路解決生活大小事的頻率也明顯提高,線上會議軟體受惠於疫情,近期用戶數大幅增長;數位金融與網銀服務更為活絡,地方政府也積極推廣網路公祭,減少民眾聚集的機會。

而根據PTT 資料統計,截至2020 年2 月26 日,每日平均使用人數約25 萬左右,較2019 年12 月高出約9%,研判疫情期間,網路訊息量將大幅成長。多方數據皆顯示,大眾生活因疫情影響,更依賴網路進行日常的消費與社交活動。

改變5 恐慌導致民生品囤貨潮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多個月後, 遲鈍的世界衛生組織(WHO) 終於在3 月11日宣佈, 將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揭開全球民眾恐慌搶購各類物資的序幕,民眾從口罩、酒精、洗手液、衛生紙、衛生棉、尿布、泡麵、白米、罐頭等,無所不囤。

改變6 市場經濟恐暴起暴落

看著香港、新加坡、義大利、英國、西班牙、美國各地發生民眾瘋搶物資現象,隨著近年全球運籌管理(Global Logistics Management)興起,國際間連動緊密,依賴國外供應之原料、半成品、運輸物流服務等都受各區域疫情連動影響,部分防疫、藥物、民生必需品供給傳出缺貨、缺料消息。加上恐慌的預期心理,民眾瞬間擠購,造成物流與賣場通路補貨不及,更進一步增加了市場亂象。

國內已進口原物料安全存量的消耗速度、後續供應國交貨與船運補給的順暢與否、波動的市場、非理性採購造成的過勞生產、物以稀為貴蠢蠢欲動的哄抬漲價,這些因素都在考驗政府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係。消費形式從現賣現買變成了早買囤積,勢必影響未來幾個月的銷售市況。總體經濟方面,目前國際油價持續走跌,油電價格可望下修。雖然整體消費市場緊縮,成本的減少卻能讓企業營運壓力獲得稍許喘息,間接減緩了民生物價的上漲幅度,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中小企業出現周轉壓力

台灣中小企業近期因整體市場面臨系統性風險,銷售及支付款項時間皆拉長,導致資金周轉需求提昇。雖各國央行也因應企業信貸需求,提供金融工具支持,但台灣近期中小企業信貸申請是否容易通關,仍視銀行營運策略及政府政策而定,依據過往經驗,紓困速度絕對趕不上企業瀕危的速度。

2020 年3 月開始, 國內陸續傳出企業裁員或實施無薪假,顯示受薪階級收入與可支配所得皆受到影響。消費市場受疫情影響,整體終端銷售業績慘淡,在外溢影響下,不僅觀光旅遊業跌落深淵,各行業別營收表現也陸續受到衝擊。根據勞動部資料顯示,3 月中旬無薪假人數高達3,835 人,較去年同期成長1,227%,顯示企業透過人員裁併,減少虧損趨勢正在升高。

國內受影響之中小企業家數正在快速增加,與旅遊業掛靠的衛星店家商號不少,飯店業的外包商家也為數眾多,餐飲業更是直接影響後端無數的農漁養殖業。總體影響的全國受薪階級人數更是驚人。

在股市崩跌、疫情憂慮的氣氛之下,無能為力的人們只能選擇自保,減少支出、忍住不必要消費、囤積必要物資變成了一種共同行為。地標商圈、百貨公司、精品店、電影院、五星級飯店自助餐、八大行業等迎來嚴冬。舊機不換、新機緩買的續用經濟模式抬頭,銳減的外出生活模式,進一步衝擊服飾與美妝品的市場。生活型態改變之下的整體市場消費力轉趨保守與觀望。

根據國泰金2020 年2 月國民經濟信心調查結果,民眾對景氣現況與展望樂觀指數滑落,大額消費意願指數下滑,民眾對股市與房市轉趨保守,也傳出奢侈品銷售額因疫情重挫,消費市場需求端呈現頹勢。綜合以上防疫期間社會應對與行為特徵現象,銀河分析評估本次疫情對市場及產業之影響供業界參考。

影響1 宅經濟、防疫產業崛起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之下,民眾外出意願大幅減少,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在家時間與網路使用時間增加,工作型態也因疫情影響改為分流上班、遠距方式進行,宅經濟因疫情持續成長。

民生消費性產品、防疫清潔、網路相關設備、線上影音服務,可能因疫情受幫助(參見圖二)。但此類產業需特別提防,主要進口地區的疫情狀況是否影響國內供貨情形,疫情之後也要注意需求驟降現象。
改變2 活動延期或取消

需居家檢疫民眾趴趴走,部分未知感染源也未釐清,為防範疫情擴散,眾多大型活動宣佈取消或延期,包含宮廟活動、展演等,避免爆發群聚感染。各縣市、景區季節性常態活動、體育賽事、宗教活動一律停辦,娛樂性場所也擴大臨檢避免人潮聚集。

改變3 居家上班機制啟動

宏達電(HTC) 於2020 年1 月30 日宣佈,因新冠肺炎疫情,1 月31 日實施在家上班政策,公司環境加強消毒。此外,中央與縣市政府也準備試辦居家辦公。部分企業為配合防疫照顧假政策,需照顧學童的家長也可申請全薪居家工作。

改變4 消費、社交更依賴網路

人們避免外出採購,選擇透過網路進行購物,電商自2020 年2 月以來訂單成長幅度驚人,較去年同期均成長近3 倍。大眾透過網路解決生活大小事的頻率也明顯提高,線上會議軟體受惠於疫情,近期用戶數大幅增長;數位金融與網銀服務更為活絡,地方政府也積極推廣網路公祭,減少民眾聚集的機會。

而根據PTT 資料統計,截至2020 年2 月26 日,每日平均使用人數約25 萬左右,較2019 年12 月高出約9%,研判疫情期間,網路訊息量將大幅成長。多方數據皆顯示,大眾生活因疫情影響,更依賴網路進行日常的消費與社交活動。

改變5 恐慌導致民生品囤貨潮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多個月後, 遲鈍的世界衛生組織(WHO) 終於在3 月11日宣佈, 將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揭開全球民眾恐慌搶購各類物資的序幕,民眾從口罩、酒精、洗手液、衛生紙、衛生棉、尿布、泡麵、白米、罐頭等,無所不囤。

改變6 市場經濟恐暴起暴落

看著香港、新加坡、義大利、英國、西班牙、美國各地發生民眾瘋搶物資現象,隨著近年全球運籌管理(Global Logistics Management)興起,國際間連動緊密,依賴國外供應之原料、半成品、運輸物流服務等都受各區域疫情連動影響,部分防疫、藥物、民生必需品供給傳出缺貨、缺料消息。加上恐慌的預期心理,民眾瞬間擠購,造成物流與賣場通路補貨不及,更進一步增加了市場亂象。

國內已進口原物料安全存量的消耗速度、後續供應國交貨與船運補給的順暢與否、波動的市場、非理性採購造成的過勞生產、物以稀為貴蠢蠢欲動的哄抬漲價,這些因素都在考驗政府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係。消費形式從現賣現買變成了早買囤積,勢必影響未來幾個月的銷售市況。總體經濟方面,目前國際油價持續走跌,油電價格可望下修。雖然整體消費市場緊縮,成本的減少卻能讓企業營運壓力獲得稍許喘息,間接減緩了民生物價的上漲幅度,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中小企業出現周轉壓力

台灣中小企業近期因整體市場面臨系統性風險,銷售及支付款項時間皆拉長,導致資金周轉需求提昇。雖各國央行也因應企業信貸需求,提供金融工具支持,但台灣近期中小企業信貸申請是否容易通關,仍視銀行營運策略及政府政策而定,依據過往經驗,紓困速度絕對趕不上企業瀕危的速度。

2020 年3 月開始, 國內陸續傳出企業裁員或實施無薪假,顯示受薪階級收入與可支配所得皆受到影響。消費市場受疫情影響,整體終端銷售業績慘淡,在外溢影響下,不僅觀光旅遊業跌落深淵,各行業別營收表現也陸續受到衝擊。根據勞動部資料顯示,3 月中旬無薪假人數高達3,835 人,較去年同期成長1,227%,顯示企業透過人員裁併,減少虧損趨勢正在升高。

國內受影響之中小企業家數正在快速增加,與旅遊業掛靠的衛星店家商號不少,飯店業的外包商家也為數眾多,餐飲業更是直接影響後端無數的農漁養殖業。總體影響的全國受薪階級人數更是驚人。

在股市崩跌、疫情憂慮的氣氛之下,無能為力的人們只能選擇自保,減少支出、忍住不必要消費、囤積必要物資變成了一種共同行為。地標商圈、百貨公司、精品店、電影院、五星級飯店自助餐、八大行業等迎來嚴冬。舊機不換、新機緩買的續用經濟模式抬頭,銳減的外出生活模式,進一步衝擊服飾與美妝品的市場。生活型態改變之下的整體市場消費力轉趨保守與觀望。

根據國泰金2020 年2 月國民經濟信心調查結果,民眾對景氣現況與展望樂觀指數滑落,大額消費意願指數下滑,民眾對股市與房市轉趨保守,也傳出奢侈品銷售額因疫情重挫,消費市場需求端呈現頹勢。綜合以上防疫期間社會應對與行為特徵現象,銀河分析評估本次疫情對市場及產業之影響供業界參考。

影響1 宅經濟、防疫產業崛起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之下,民眾外出意願大幅減少,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在家時間與網路使用時間增加,工作型態也因疫情影響改為分流上班、遠距方式進行,宅經濟因疫情持續成長。

民生消費性產品、防疫清潔、網路相關設備、線上影音服務,可能因疫情受幫助(參見圖二)。但此類產業需特別提防,主要進口地區的疫情狀況是否影響國內供貨情形,疫情之後也要注意需求驟降現象。

閱讀完整內容
能力雜誌2020年5月號

本文摘錄自‎

哪些產業疫蹶不振?

能力雜誌

202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