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拍《商魂》引爆破圈效應

國產拍《商魂》引爆破圈效應 老企業甩牛皮股價超車台泥


文●林洧楨 攝影●郭涵羚

怎麼行銷企業故事,才能對內讓員工凝聚更強向心力、對外讓品牌「破圈」吸引更多民眾目光?

拍一齣真實有考據的戲就有可能辦到。近期台灣混凝土業龍頭、國產中保集團總裁林孝信,為了紀念父親、國產創辦人林燈,投資拍攝的台灣時代劇《商魂》就是這樣的故事。


首播拿收視平台冠軍 助漲知名度、股價30年新高

二月十七日,該劇首播就以最高收視率一.二%、收視人口五十七萬五千人的好成績,搶下同時段首播戲劇類收視第一名, 且在影視平台Hami Video影劇館+上架後,不到一週就打敗日韓各國電影、動漫強檔,拿下全館第一。

戲外,在該劇首集開播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國產股價罕見飆出約七%的大漲,之後更一路漲至三十五元,創下三十年來新高價,股價首次超車台泥,戲裡、戲外竟同樣精彩。

一位本土券商研究員觀察指出,原本該劇開播前,國產就算有本業創新高、處分土地入帳逾二十三億元等利多加持,股價依舊是文風不動的牛皮股;但如今隨著戲劇破圈效應助攻,墊高公司知名度,也帶動投資人進場買股票,激勵股價起漲。

不僅影劇新聞、臉書分享,到愛料理生活誌網站等都有該劇討論,更一路燒到股市投資,從老到少,圈到不少新粉絲。

甚至, 讓自家年輕員工感到驕傲,紛紛改用「我們就是《商魂》演的那家公司」來當自我介紹開場白。

這不是國產林家第一次投資拍戲。林孝信創辦的中保科技,除了二○二三年才剛以林孝信為主角原型,改編投資拍攝保全故事《 開創者》外,還曾投資職人劇《接招吧!製作人》,並出資贊助二○二二年抱回金鐘獎戲劇節目剪輯、最佳女配角兩大獎的《茶金》。

這回投資《商魂》以創辦人林燈本名登場,連一個人獨力對抗五大家族搶台泥經營權的真實故事也原汁原味呈現,讓國產建材實業聲名大譟。


▲大聲創意創辦人高瑞陽(左)與牽猴子公司總經理王師(右)是電視劇《商魂》製作與行銷2大關鍵推手,他們認為,台灣與日本同樣以商立國,商戰素材又多又好,類似林燈這類的商業英雄時代劇,未來市場可期。

拍父親真人真事遇掙扎 憑「企業底氣」為品牌加分

但一路參與該劇籌備與拍攝的國產主管私下透露,這部片曾經有兩個關卡,讓林孝信相當掙扎:一是用父親的真名,如果拍不好,家人、員工、企業都會蒙受其害,一度考慮學《開創者》,用虛擬人物降低風險。

二是最具戲劇張力的台泥經營權大戰,不僅涉及與台灣五大家族的競爭,而且國產最核心的混凝土生意,台泥就是最關鍵的原料供應商,一旦劇本沒拿捏好,過度吹捧自己,輕則得罪商界老朋友、重則影響生意夥伴合作關係,也曾讓他感到猶豫。

既然拍自家故事處處是地雷,那麼這部戲為何還是上路了?還為該企業帶來正能量?

首先,是真實世界氛圍與戲劇的吻合度,「不能只想靠戲劇行銷去塗脂抹粉,企業底氣很重要。」負責《商魂》行銷的牽猴子公司總經理王師說。

這部以林燈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一九五三年,台灣政府為了推動「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企圖用台灣水泥龍頭台泥的股權利益,拋磚引玉,換取台灣五大家族釋出土地,當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當時出身宜蘭員山的林燈,看準政府遷台拚基礎建設,水泥需求將大爆發的商機,在全台建商、水泥等業者支持下,二度參與台泥經營權大戰。雖一度掌握民間約七成股權並出任台泥副董事長,卻仍不敵五大家族的股權及政商勢力,沒能搶下經營主導權。

然而,林燈雖未能入主台泥,但他不僅先創辦全台最大的石棉加工廠「 日產石棉株式會社」,後開設專攻建材事業的信達行,規模擴大後,更名為國產,並成為台灣預拌混凝土龍頭廠。

「我們田調發現,林燈是真的很樂於幫助朋友,他死後,家裡還發現有一大疊借據,(錢借朋友後,)有去無回的很多。」《商魂》製作人、大聲創意創辦人高瑞陽說。

前人傳奇, 後人也不含糊。今年將滿七十歲的國產,在二代林孝信帶領下,也很爭氣,二一年不僅靠產銷一條龍布局優勢,搶下台積電全台擴廠的七成混凝土供應大單,突破景氣逆風,二三年混凝土本業營收更突破一百七十七億元創新高,同時今年預計每股發放二.一元股利,也創史上新高。


▲國產中保集團總裁林孝信(圖)身後就是父親林燈雕像,家族兩代傳承的經營信念,就是「沒有不可能,只是比較困難」。(本刊資料)

二代接班數度陷營運危機 嚴管進口原料搶下台積大單

這部戲選在最好的時機登場,也因為後代子孫夠爭氣,讓林燈創辦的國產繳出不俗的營運成績單;如果企業沒有夠水準的經營成績,即使戲拍得再好看,對品牌加分仍是無望。

事實上,國產二代接班人,最早並非是林燈次子林孝信,而是長子林嘉政。

一九七七年, 林孝信在父親資助下, 自立門戶, 與日本警備保障(日本保全公司SECOM前身)公司合作,創辦台灣警備保障公司(中保科技前身),是台灣第一家保全公司、台灣保全業始祖。

但二○○○年,母公司國產不敵台灣金融危機,資金週轉困難,哥哥林嘉政宣告破產並離開公司,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林孝信用中保資金進場救家業,成為國產新接班人,之後他逐步調整體質,終於讓父親林燈創辦的企業存活下來。

二○一六年,林燈時代接手的復興航空結束營業,導致身為復興航空大股東的國產,必須認列鉅額虧損,陷入年虧逾九十四億元的營運谷底。

面對危機來襲,林孝信帶領國產突破逆境的關鍵布局,是用中國進口砂石資源壯大自家企業。

混凝土占比最高的兩大原料,就是砂石與水泥,如果這兩樣戰略資源的價格或供應,都要看別人臉色,利潤自然有限。所以當父親搶不到水泥公司,導致國產只能被迫往下游發展混凝土生意時,兒子林孝信想的是,怎麼搶到砂石。

一位熟悉國產的營建業者指出,當兩岸開放,台泥看上的是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但國產看上的卻是中國天然資源。林孝信想從中國進口砂石,創造產銷一條龍優勢,壯大台灣事業。


當時,最關鍵的中國礦源開發重任,林孝信交給他創辦中保時的天字第一號員工、現任國產董事長徐蘭英。這位女將自言曾度過足足三年「把砂石當鑽石看」的日子,爬遍中國福建沿海數十座礦山,最後才幫國產以每座約十多億元的價格,簽下閩侯、寧德兩座砂石礦源。

同時,國產還搶下台北港碼頭,扮演輸入門戶;為了穩定供貨與出貨,更砸下四十五億元,耗時七年在台北港興建儲貨中心。

不過,進口砂石這破天荒的創舉,也在第一時間引來台灣砂石業者的質疑與攻擊,認為國產產品有可能被混入超標的中國海砂,進而影響台灣建築品質。

對此,林孝信不與外界爭論,但為了證明自家企業清白,他引進中保科技的保全監控技術與第三方抽驗,建立一套從採礦、貨運、裝貨、船運、卸貨、入倉、出貨等全程滴水不漏、透明公開的品質管控流程,用比競爭對手更嚴苛的監督機制,打破外界猜疑。

之後,他更進一步,就連飛灰、爐石等混凝土原料,也都開發第二來源國來避免斷貨,同時還下苦功研發自家專屬的添加劑與配方,甚至搶先開發出取得國家認證的低碳混凝土產品。

也正因為種種努力,讓國產吸引眾多豪宅建案採用,又在商辦、廠辦市場,成為台積電最大混凝土供應商。掌控貨源又創造規模經濟,讓國產逆天改命、越賺越多,也因此,林燈家族的戲裡戲外都有辦法吸引股民的注意。

行銷圈粉必懂眉角:故事張力、敢於精準投資

要想學國產拍劇行銷自家企業,除了企業經營的基本功外,還有兩分鐘定勝負、人物取材生死有別、一分錢一分貨等三大眉角。

先看兩分鐘定勝負。王師指出,過去拍電視劇,有著「只要撐過前兩集,收視率就會好」的說法;高瑞陽也說明,企業無論出書或拍片,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想講的很多、想把公司介紹清楚,卻忽略了消費者「等不到你說完」,導致多數作品都因為來不及引起民眾興趣,收視率不佳,淪為失敗品。

這部戲讓觀眾停不下來的關鍵, 就在於不浪費時間鋪陳時代背景,而是快節奏直接切入台泥經營權大戰事件,接著透過衝突,直接把劇情往下推進,藉此緊緊抓住消費者眼球。根據民視調查,該劇以二十五歲到三十四歲的觀眾黏著度最高,平均收視達一個小時,幾乎全部都是看好看滿。

再來,看人物取材生死有別。拍真實人物故事難度很高,尤其當事人還在世,因為他本人的自我認知與外界評價可能有很大落差,難度會更高,「我自己(經手過的主角)還在世的案例,他可以有一百種理由來推翻你的腳本。」 王師解釋。

因此, 仍在世的人物主角,經常會採取改編的虛構人物設定來降低爭議。

相較之下,蓋棺論定的過世人物故事,則會相對容易。高瑞陽指出,以林燈故事為例,國產本就有出林燈家族傳記《大商之道》,再加上田野調查有當地耆老與史料來佐證看法與確認背景。

雖然,林家一度擔心真名影響惹來爭議,但基於林孝信記念父親的初衷,仍維持真名,強化了故事真實性。但由於台泥與五大家族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爭議,所以透過台泥變華泥等改編,同時增加部分虛構角色,反而有助於降低爭議,同時增加衝突感與戲劇張力,提升可看性。

而行銷上,又因為是林孝信個人投資,賺錢不放在第一位,又願加碼投資宣傳,因此該劇被當成電影做全媒體行銷,跨界圈粉的效應更好。

最後,是一分錢一分貨。高瑞陽指出,隨著人工成本起漲,其實拍片成本也同樣水漲船高,以每集約一小時的電視劇來說,鄉土劇等級,成本約兩百萬元;偶像劇等級,成本約五百萬元;而《商魂》這種類電影等級的時代劇,是其他戲劇類別的兩倍到五倍,每集預算最少一千萬元。

敢用真實故事又敢砸錢、選對的時機推出, 不僅有助於對外提升企業形象、對內強化員工向心力,甚至有可能帶動產品銷量與股價上漲的實質效應,國產讓創辦人林燈粉墨登場,成了一舉三得的好投資。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4/3月 第1895期

本文摘錄自‎

國產拍《商魂》引爆破圈效應 老企業甩牛皮股價超車台泥

商業周刊

2024/3月 第18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