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士閔 攝影/楊文財
二○二四年,台泥股東會,拄著拐杖、彎著腰的股東,緩緩走進會場。作為台灣第一家上市的公司,六、七十歲的股東俯拾即是,這是獨屬於台泥的風景。
這家企業給人的形象,就如同它製作的產品,穩定、可靠,若有機會為其工作,毫無疑問是金飯碗,但曾經美好的形象,卻成為後來的枷鎖,因為員工都想在這裡做一輩子,這讓它在不知不覺間,跟著股東一起變老,資歷至上、制度僵化。
冗員多、新政策推不動,年輕人進不來,台泥未老先衰,前董事長辜成允知道,若成員不汰舊換新,台泥沒有明天,所以他親自發動,台泥員工形容的「文革十年」。
辜成允的計畫成功了,台泥多出一票三十來歲的廠長,但「文革十年」間,無數中高齡員工被離職,此舉在老員工的心中,留下傷痕。
現任董事長張安平上任時,時空背景已跟辜成允不同,不少幹部人老,但心不老。張安平表示,「我二十五歲就被拔擢進紐約市政府帶領兩百多人的團隊,所以我用人沒特別著重年紀,心態才是重點。」尤其是平均餘命的延長,五、六十歲或許不再是職涯的終點,與其不停汰換老員工,不如幫他們布局下半場,讓他們發揮餘熱,甚至再創輝煌。
然而,員工在崗位上兢兢業業三、四十年,突然要他們換個環境、重新開始,談何容易?
從做「原料」到新任務做「產品」
集團明日之星,變不斷修正的挑戰者
四十歲出頭的台泥和平廠廠長室資理林彥廷,是台泥第一屆的儲備幹部,當年培訓十八個月,就外派中國,是集團的明日之星,直到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面世,「社會對水泥業的觀感,跟以前是很不一樣的,」他開始有一些擔憂,水泥業該怎麼做,才能讓大眾無話可說?與此同時,他接到新任務:研發水泥儲能櫃。
一直以來,儲能設施都存在安全疑慮,因為它一旦燃燒,不會自己熄滅,且傳統櫃體是鐵,無法承受爆炸的壓力,而水泥密封度夠高,能直接灌水進去,降低意外帶來的傷害。
當然,挑戰非常多,林彥廷原本只負責生產「原料」,現在卻要生產「商品」,許多流程都是第一次接觸,比如本來是用水管加壓運輸,沒想到水泥太黏,最後只能用桶裝、靠貨車搬運。或者,櫃子要求一體成形,但原料得分兩次到,最後導致有裂縫等等。
「我就是一個挖礦的,」林彥廷笑說,他原本以為只是多灌一個東西,但原料和商品的差異,讓他必須多思考很多東西,也算是全然不同的經驗。
心酸電廠被厭棄,主動轉調燃油發電工程師,
變跨足綠能生意先驅
曾任職於台泥和平電力、現任台泥綠能嘉義廠經理的林志堅,則是另一個例子。他是台灣第一批擁有燃油發電技術的候,走路有風,覺得他對國家有貢獻,直到近幾年,大眾要環保,天天喊「電廠除役」,民族英雄淪為過街老鼠,「明明再過幾年就要退休。」那年,他五十五歲。
一開始,林志堅是背負期待進入和平電力,從工程師一路做到運轉處經理;現在,他還是背負社會的期待,只不過是要他趕快退場,「和平電廠起碼能運轉四十年,現在連一半都沒到,心理當然有落差。」
林志堅也曾想過,要不要跟著電廠退休就好?但又有一點不甘心,「明明這個時期,才是我大展抱負的時刻。」台泥進入綠能產業之後,他開始找機會跳槽,並在二○二二年轉調。
林志堅指出,中年轉調不是不可行,但得熟悉新產業,以及自己的專業能有什麼貢獻。比如台泥綠能,團隊內一半以上不到三十歲,他們理論雄厚,卻欠缺建廠經驗,林志堅雖然不懂綠能,但和平電廠從零到有的建置,他全經歷過,恰好能補足團隊不足。
不過,轉調過程也不全然符合他的預期。原本以為,自己是去貢獻經驗,沒想到實際工作起來,經驗只占不到一半,另外一半是負責鄰里溝通。「大家都要用電,又不想電廠蓋在家旁邊,」他解釋,鄰居年齡普遍比他還大、又都說台語,年輕人去拜訪,難免被嫌棄嘴上無毛。
更不用說,跟這群人溝通,要非常有耐心,見招拆招,比如一般居民常抱怨有輻射,你去拜訪,還不能直接講重點,要先聊聊「最近收成怎樣啊?」「原料有沒有漲價啊?」之後才能問:你說有輻射,我拿儀器測給你看好不好?然後從大馬路一路測到家裡,讓居民知道,原來吹風機的電磁波還更高。
雖然問題層出不窮,但林志堅強調,「壯世代喔,就是要衝撞這個世代啦!」你在組織中已經是中流砥柱,有經驗、有人脈、有資源,正是改變現狀、推翻體制的最佳時刻,「再十年就要退休,何不為自己留下一個完美句點?」
人工作越久,肩膀越重,就算有機會換工作,也會擔心犯錯,最後卻步;但若企業能先布好安全網,再提供機會和配套措施,許多壯世代很願意挑戰新事物,為組織也為自己,建立新的里程碑;而當老員工重拾工作熱情,他們就會變成企業最強的火車頭。
台泥祭出激勵3招
讓老員工重拾工作熱情
張安平上任台泥董座之後,不只大舉聘用年輕人,也一併祭出3大政策,關照資深同仁的需求,激勵他們繼續服務:
第一,暢通升遷管道:過去台泥十幾間分公司的總經理,多是由董事長兼任,甚至沒有副總經理,但張安平卻完全放手,上任2年內,就拔擢了近10位中生代出任總經理、副總經理。
以前,台泥員工升到協理、經理,就到頭了,心態自然是等退休;如今,天花板被打開,老員工又有新動力,想進行最後一搏。
第二,員工持股信託:平均餘命延長,員工會擔心退休之後錢不夠用,所以台泥增添許多理財課程,以及設置「持股信託」和「股權計畫」2大制度。持股信託是由公司、員工各出一半來認股,2023年的參與率超過95%;股權計畫則是,發放股票給表現優異的員工,全台有69%員工符合資格。
第三,新增退休3險:早期台灣人的保險觀念不如現在,不少人等到退休想保險,才發現成本太高。而台泥員工,即使退休了,若想要繼續參加團保、健檢,不用填寫健康告知書,台泥全部接收,堪稱「一日台泥、終身保固」。2023年,退休3險的參與率達32%,已理賠出285萬,退休人員健檢也有72人參加。
(文●高士閔)
閱讀完整內容
「會想跳出框架,一定是感動了」
嚴肅主管,變孩子們的幽靈叔叔
「我覺得技能的學習都簡單,心態的轉換才是最難。」台泥子公司和平電力永續發展與溝通部經理余宗謙解釋,他原本是和平電廠裡,負責環境和安全的主管,由於安全是很嚴肅的事情,他的溝通往往帶有強迫性,「你不可以挑戰我。」供應商都很怕他,就連坐火車通勤,也沒有同事會想坐他旁邊。
低碳議題興起之後,和平電力為了降低碳排放,開始嘗試海洋溫差發電。余宗謙的學經歷都跟環保有關,所以就被轉調至能源發展處。
他沒料到的是,永續的溝通是「我希望你認同我做這件事」,身段要非常柔軟,跟他過去上對下的溝通方式,迥然不同。這個轉調讓他吃盡了苦頭。
所幸,能源發展處成立時,吸引許多重視環保議題的年輕人,許心耘也是其中之一,她長期關注海洋,原本是和平電廠和海巡署合辦的海洋驛站員工。成為余宗謙的部屬之後,經常拉他去淨灘,參加海洋廢棄物再利用、立槳等活動。
起初,余宗謙不感興趣,畢竟跟工作無關,直到一次和平電力和澳花國小合作的活動,他再也沒藉口逃避,才不得已參加。怎料到,這次活動,徹底改變了他,小學生很喜歡他,校方甚至邀請他參加之後的萬聖節活動,他也成為孩子口中的「幽靈叔叔」。
「家裡孩子青春期,都不理我,那些小孩子很喜歡我,很不同的成就感。」余宗謙發現,在組織待久了,人都會被制約得方方正正的,「會想跳出框架,一定是有什麼地方,讓你感動了,」他就是從年輕人的飛揚中得到啟發,才有機會在五十二歲的年紀,放下身段。
而當最困難的心態問題得到解決,擁有十幾間分公司的台泥,更是不缺乏機會。「台泥(集團)員工破萬,怎麼可能沒人可用?」張安平曾對台泥副總經理葉毓君說過這句話。她解釋,張安平接手台泥之初,只帶三位員工進來,其他都是用舊有人馬。而當台泥跨足新事業時,若有單位開口要人,只要是台泥本身有的專業,全部都先從既有事業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