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放手,弱台幣再見!遲不見三字頭、還貶得比韓國少

近期國際匯市主角是歐元,但歐洲央行再怎麼升息也升不過美國,導致今年以來歐元對美元貶逾一○%。但奇怪的是,新台幣似乎仍老神在在,只貶了逾七%。 匯率是一個相對價格,回顧歷史數據,當「強美元」時期來臨、美元指數破百時,新台幣匯率通常都會貶到三十二元甚至更弱;現今美元指數一度升破一百零九,新台幣匯率卻在「二字頭」盤桓,尚未見到三字頭。

貿易戰、疫情讓台經濟更強
「台股成為具安全性質的資產」


和貿易主要對手國韓國相比,新台幣確實頗強。去年以來,美元指數已經升超過一九%,韓元貶了逾一七%,但新台幣卻僅貶了逾四%。

韓國今年以來已升息三碼,而台灣只升一碼半,台灣升得沒人家多,卻貶得相對少,為什麼?

經濟轉骨、海外投資降低、央行放手,是新台幣匯率出現結構性轉變,沒有「非貶不可」的三大因素。所以縱使美元續強,新台幣也不易長期站穩三字頭。

「從利差來看匯率未必準,企業競爭力更重要。」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經濟系教授吳大任指出,台灣出口表現持續亮眼,出口商賺美元,也要換成新台幣來支付薪水和營運及擴大投資,只要貿易順差多,即使利差拉大,新台幣對美元匯率還是相對強。

觀察人民幣與歐元,也可看出並非升息就會導致匯率升值。中國今年以來不但沒升息還降準、降息,中美利差拉更大,也不影響人民幣匯價;即使歐洲央行(ECB)升息,深受俄烏戰爭及貿易制裁影響的歐元也強不起來。

經濟力的提升是新台幣弱不了的原因之一,吳大任指出,出口長紅,去年經濟成長率還高達六・二八%,創下近十一年最高,經濟表現好,新台幣也沒有太弱的理由。

「在美中貿易戰以及疫情之後,台灣不管是經濟或是產業都有轉骨的現象,」一位大型金控經濟分析師指出。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是台灣的支柱產業,智慧型手機、人工智慧、物聯網、車用電子、高效能運算、5G通訊技術等新興商機持續擴展,半導體業者有高端製程優勢,出口金額逐年創高,獲利能力強勁。

二○一八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引發國際金融動盪與供應鏈重組,台灣全球價值鏈參與程度高達六七・六%,易受大國貿易爭端所波及,但「兩隻大象打架」下,台灣卻迎來轉單商機,廠商也調升在台產能配置。

二○二○年以來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本來擔心會影響台灣出口表現,沒想到疫情造成遠距與5G通訊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大增,還出現缺料、運能吃緊等供應鏈瓶頸,甚至掀起全球晶片大戰,台灣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又迎來新一波商機。


▲疫情爆發引發晶片缺貨及塞港問題,台灣電子業出口受惠、航運業獲利也大噴發,帶動整體經濟成長,支撐了新台幣匯價。

前述大型金控經濟分析師說,現在拚出口已經不太需要完全依靠弱匯率來支撐,在需求強勁下,買家願意提高價格,使匯率對出口的影響已不如以往。

另外,海外投資需求降低,也使新台幣流出減少,匯價獲得支持。

東華大學新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松興表示,過去貨幣寬鬆,保險業者大買海外商品,也因此將超量的新台幣轉成外幣放到海外。

隨著保險業海外投資上限不斷拉高為不超過可運用資金的六五・二五%,保險業海外資產越買越多,現在已經買到逼近上限,沒辦法再增加多少海外投資,就沒必要再把新台幣換成美元,使匯出的力道減弱。

台股也出現質變,使投資行為產生變化。該大型金控經濟分析師指出,以前大家的概念是美股跌多少,台股就會跌得更嚴重,但差不多在二○一六年到二○一七年之後,跟過往一般新興股市波動較大、特別是在風險事件發生時有所不同,「台股在某種程度上慢慢成為一種具備安全資產性質的資產。」他說。

國際局勢動盪不安,不如留在台股避風頭。一些國際布局的富人、大戶,把台灣的錢匯出到海外、轉換成美元的需求減少,自然也降低新台幣貶值的力道。

央行「彭下楊上」,走向緊縮通膨+選前,匯率穩定成第一優先

而央行干預的思維慢慢沒有像以前那麼強,對新台幣匯價比較「放手」,也是新台幣偏強的因素之一。

巧合的是,此階段恰逢央行總裁換手,由彭淮南換成楊金龍。產業轉骨、資金外流減少,加上央行領導人新舊交替,更讓市場難再見「弱台幣」。
近年來美國打著公平貿易的旗號,指控及反制各貿易夥伴國操縱匯率。央行雖屢次端出「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若匯率波動過大或失序恐影響金融穩定,央行本於職責進場維持外匯市場的秩序」的制式申明,但也不得不收斂各種「管秩序」的行為。

在彭淮南任內末期,央行已經很少直接進場干預市場,最常用「拉尾盤」(編按:尾盤作價拉低升貶幅)的手法穩定匯市,且對新台幣波動幅度越放越寬,並時常提醒業者要自己做好避險。

楊金龍上任後進一步透明化,只要進場買賣匯影響外匯存底,就會在每月公布最新外匯存底金額時揭露,證明央行沒有「阻升不阻貶」,也會定期公開央行進場調節總金額,並明確宣示央行「不會」將新台幣匯率守在某一價位。

況且,楊金龍面對彭淮南時期沒有的新壓力:通膨。這會讓身為彭淮南徒弟的他,也不得不改變匯率政策。

陳松興認為,現在央行最擔心的是通膨,尤其選前穩定是第一優先,如果新台幣貶值會讓通膨壓力更大,還會資金外流。吳大任也認為,新台幣不弱代表購買力仍強,可緩和輸入型通膨的壓力,尤其現在強美元、強台幣也不影響出口表現,央行更沒必要出手干預。

面對「強美元但新台幣不弱」的新局,凱基投顧資深協理劉建志說,除了顯示新台幣有基本面支撐外,強美元本身對全世界來說都不是好事,因為不管從購買力平價(PPP)或美國嚴重的財政赤字來看,美元根本不應該那麼強,顯示經濟衰退、全球地緣政治與金融市場的風險很高,金融環境偏緊縮,對景氣或金融市場來說都非常負面。


▲2018年2月楊金龍(左)從彭淮南(右)手中接下央行總裁之位,因應不同的國內外政經環境,央行貨幣政策也漸漸從寬鬆走向緊縮。

下半年衰退、通膨成觀察指標把握美元由強轉弱時,逢低布局

此時,沒有多少資產是「有油有肉」的,投資上要保守一點,對原物料、黃金等與美元反向的資產特別不利,相對比較沒那麼利空的資產,只有美股自己本身,尤其是因為強美元使購買力增加的內需產業。台股中也比較看好有土地題材的資產股及內需股,較具有防守優勢。

要特別注意的是,美國是貿易進口大國,為美國升息付出代價不只是美國廠商,包括台灣在內的對美出口廠商也要付出代價,分攤美國的升息壓力。

吳大任指出,美國升息將降低消費和投資需求,使非必要消費品被排擠,包括消費性電子產品可能延長換機期等,而台灣出口主要是科技電子產品,不是非要不可的民生必需品,恐受到的影響大。

也就是說,下半年若因美國強升息使經濟衰退,導致終端市場需求減弱影響產業出口表現,屆時新台幣就有貶值的壓力。不過,當美國通膨觸頂下調,選後聯準會升息政策趨緩時,強美元將告一段落,則新台幣走勢就會偏升。

各因素互相牽扯,市場反覆在通膨、升息、衰退間震盪調整,未來經濟與各金融市場的連動關係將影響新台幣的走勢。劉建志提醒,強美元要轉弱的時候,就是利空轉利多、各類型資產逢低布局的契機,要在關鍵轉折點布局。

國人已經習慣將外幣納入資產配置之中,以平衡風險、投資或國際支付使用。外匯龍頭兆豐銀行財富管理主管李雅育指出,新台幣匯價從去年高點的二十七・五元走到現在的近三十元,最好的買點已經過去了,但至少今年第三季強美元的趨勢不變,還有美元投資與貿易需求就要趕快買,並陸續小額布局非美元部位。

中國信託銀行財富管理主管指出,下半年將進入強美元高原期,商品貨幣受惠通貨膨脹題材,可搭配美元適度配置。瑞銀財富管理全球首席投資總監海菲爾(MarkHaefele)則認為,除了商品貨幣將受惠於大宗物資價格高檔有望升值外,考慮到瑞士央行以升值抗通膨,做為避險貨幣,瑞郎目前看來比美元更具吸引力。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2/7月 第1811期

本文摘錄自‎

央行放手,弱台幣再見!遲不見三字頭、還貶得比韓國少

商業周刊

2022/7月 第18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