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美中開戰? 全球和平一字訣:拖

逆風1地緣政治》最懂中國的西方政治領袖陸克文


採訪整理/辜樹仁 攝影/邱劍英

曾經在二○○七到二○一○年與一三年,兩度擔任澳洲總理的陸克文(Kevin Rudd),不僅中文流利,更堪稱是最了解中國的西方政治領袖。

陸克文從學生時代就和中國結下不解之緣,有長達四十年研究中國,並親身與中國打交道的豐富經驗。大學時代主修中國文學和歷史,並在台灣學中文,畢業後投入外交工作,被派駐北京,直到擔任外交部長與總理時處理澳中關係。他更在二二年以習近平世界觀為主題的論文,獲得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並以此出版了新書《可避免的戰爭》(The Avoidable War)。

不僅中國,澳洲與美國傳統的盟友關係,也讓陸克文對美國高層決策者的思維邏輯,知之甚深,是西方少數同時深諳美中兩強權決策思維的政治領袖。

陸克文擔任總理期間,正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歐美國家最積極與中國打交道的年代,他也因此積極推動澳洲與中國的雙邊關係,被認為是西方最「親中」的政治領袖之一。

退出政壇後,陸克文仍然活躍在國際舞台上,以總部設在紐約的智庫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總裁暨執行長身分,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尤其是為化解美中衝突奔走各國。陸克文認為,習近平的企圖心與美國維持全球霸權的決心,註定兩國的競爭將愈來愈激烈,如果沒有適當的管控,絕對有滑向衝突的風險。以兩國的國力,競爭一旦釀成衝突,將造成災難性的後果。最近陸克文在百忙之中,透過書面回答《天下》提問,深度剖析他對美中競爭這個二十一世紀全球最大地緣政治事件未來走向的看法,以下是訪談摘要:

對美國與中國之間正在改變的權力平衡,二○二○年代將是最具決定性的十年,中國和美國的決策者都非常清楚這件事。假如這兩個巨人在沒有違背各自的核心利益之下,找到共存的方式,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比較好。如果他們失敗了,可能爆發的戰爭,不僅會改變雙方的歷史,世界史也會以我們難以想像的方式被改寫。

中美之間的戰略信任已經不存在,背後的原因都不是短期內出現的,也不完全是習近平個人對中國的影響所造成,而是個結構性問題。這種不信任感,不可能在一夕之間重建,尤其考量到雙方相互矛盾的核心國家利益與價值觀。

兩強為何難重建信任?
美國認為習自願撞上,中國覺得撒謊很正常

對美國人來說,中國企圖改變西太平洋的戰略現狀,建立中國影響力,甚至希望美國的軍事力量最終完全退出西太平洋。華盛頓也認為習近平在對開發中國家輸出中國治理模式,並利用中國經濟對全球的吸引力,持續打造一個與中國利益、價值更為相容,更敵視西方的國際秩序。

換句話說,在美國眼裡,習近平所領導的中國,正自願航向與美國正面衝撞的路線。

在戰略選擇上,華盛頓也只有兩條路可走:與中國妥協或讓步,不然就是採取行動,盡力抵抗或打敗中國。華盛頓顯然選擇了後者。

但對北京來說,中國的政治經濟模式完全沒問題,也沒有強迫其他國家採用。北京認為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只是為了強化自衛能力,這個自衛自然包括了北京對台灣的主權主張。北京也不認為,利用經濟力量成就國家利益有何不妥,或是改寫國際遊戲規則,更符合中國利益,有什麼不對。北京認為中國的行為只是在仿傚美國在二戰後的行為。

兩國對彼此的戰略意圖,也早有根深柢固的看法,不會因為對方的公開言論而有所動搖。

華盛頓長期認為中國的外交是建立在欺騙之上,北京為了穩定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而同意的任何協議,最後都會變成空頭支票。中美之間所達成的共識,也只是作秀,或是出於某種戰略目的。最近的例子,就是美國歐巴馬政府時期為了解決駭客問題,和中國簽訂的網路協議。

但對中共這樣的列寧主義者來說,對敵人撒謊是正常、甚至是值得被稱讚的行為。因此,不管外界再怎麼呼籲重建美中戰略信任,都無法實質動搖任一方的戰略決策。


▲北京認為中國軍事現代化是為了自衛,但華盛頓認為中國意圖將美軍趕出西太平洋。(達志影像/美聯社)

決定未來十年的變數
拜登政策延續性、中國經濟榮枯,最為關鍵

在未來十年究竟會發生什麼事?到底美中之間會不會真的一戰?我認為,試圖對二○三○年的美中關係做出任何絕對的預測,是危險的。因為不論是美國或中國,變數都實在太多。

我們特別需要密切關注以下這些變數:

在美國方面,第一,也是最大的變數,是美國拜登政府的中國戰略連續性和執行程度,以及拜登是否在二○二四年連任美國總統。另一個問題是,美國是否能重建經濟和軍事力量,並且鞏固美國的盟友。

歐盟與亞洲國家對中國的態度和政策,變數特別大。歐盟在二一年和中國簽訂歐中投資協議,美國的主要亞洲盟友都加入了中國主導、在二○二○年簽訂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這兩大經貿協定清楚反映出,面對中國經濟的龐大吸引力,美國在歐洲與亞洲最親近的盟友,也不見得會完全靠向美國,華盛頓未來的任務十分艱鉅。

但另一方面,歐洲議會在二一年五月決議暫緩批准歐中投資協議,理由是北京對歐洲議會當中批評中國新疆政策的議員祭出制裁,表示中國的經濟吸引力,已經受到政治問題的影響。

在中國方面,最大的變數就是長期經濟前景。中國的根本利益與國家實力的根基,根植於經濟的長期成長,現在這個成長的永續性,出現很大的隱憂。

首先是習近平在經濟上往左靠,試圖重新強化黨對民營經濟的控制,有可能危害中國長期立足於全球地緣政治的經濟基礎。

其次是中國人口快速下降,會提早帶來多深遠的影響?第三,中國是否能成功縮減與美國的半導體技術差距,這將決定未來中國在數位經濟、軍事科技與人工智慧的發展。

這些變數,對華盛頓和北京在接下來十年對彼此採取什麼姿態,以及美中戰略競爭的結果,將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建立「管控的戰略競爭」
既然無法根除美中一戰,就想辦法延後!

儘管未來十年危機四伏,但不意味完全沒有可能建立一個框架,管控兩強競爭,以避免戰爭真的發生,這就是我所謂的「管控的戰略競爭」。二二年十一月拜習會,就是華盛頓與北京有意建立框架的第一步。

但這不意味從此高枕無憂,我們必須清醒認知到,追求短中期關係穩定,以及為了長期衝突做準備,是兩件事。習近平為了必要時武統台灣而做好長期軍事與經濟準備,這點是不會改變的。

因此,最有效避免衝突的方式,就是美國與盟友、台灣,必須建立一套政治、經濟與軍事上的有效嚇阻戰略。當然,雙方建立管控競爭的框架,仍然是最重要的。

批評者認為,這種框架只是延後危機的發生,無法根本消除戰爭的可能性,但我覺得讓這場危機拖延到很久以後,有什麼不對?

延後戰爭可以創造更多政治空間,隨著時間推移,可以容納不斷變化的外交情緒,這或許可以為二十一世紀兩個強權的全方位戰略競爭,帶來長期、和平的解決方案。

陸克文看2023:
決定未來十年美中兩強競爭結果的關鍵變數,包括美對中戰略連續性與成效、美國與歐、亞盟友的鞏固程度,以及中國人口萎縮、國進民退和遭遇科技團堵的經濟成長前景。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2/12月 第763期

本文摘錄自‎

如何避免美中開戰? 全球和平一字訣:拖

天下雜誌

2022/12月 第7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