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超搶手 畢業生為何少萬人

內有各產大徵工程師,外有矽谷軟體巨頭全球搶人,相關領域畢業生卻年減五千人,連聯發科都在喊缺工。學生愈來愈少,科系與職業選擇更多元,本土科技業如何留才?

文—張毓思 攝影—王建棟


▲少子化威脅勞動力供給,半導體產業人才短缺來到6年半新高。

「科技業人才荒」一詞幾乎佔據各大新聞標題,一○四獵才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開口說了三遍,「很嚴峻,很嚴峻,很嚴峻。」

根據一○四人力銀行發布的二○二一「半導體人才白皮書」,半導體業的人才缺口將近二.八萬人,是六年半以來的新高。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更罕見投書媒體,呼籲重視高中教育與人才培育政策。

「他(蔡明介)肯定是對人才政策感同身受,」晉麗明說,「聯發科已經是金字塔頂端,人才吸力最強的公司,連他們都找不到工程師,可以想像中小企業的狀況有多嚴峻。」

疫情間全球晶片需求高漲,半導體產業的人才需求也跟著水漲船高,但是要搶理工人才的產業,早已經不只是半導體。

產業需求增,理工人才卻減少

「這兩、三年不一樣了,大家都要數位化,連銀行做FinTech都要找工程師,」晉麗明指出,理工人才不再只是半導體產業的市場,金融業、電子商務甚至是遊戲產業為因應新的商業模式,紛紛加入搶工程師大戰,然而台灣的理工人才卻是供不應求。

根據國發會調查,「應屆畢業生不足」已經是科技業人才缺口的首要原因。

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二○二○年的高等教育理工畢業生(即一○八學年畢業生,以下年份依此類推)為九.二萬人,較前一年減少五三五九人。若拿二○年與一七年相比,更是硬生生減少了九一一○人。(表1)
在科技產業欣欣向榮之際,不過三年的時間,理工畢業生人數就減少將近一萬人。

究竟台灣的教育體制出了什麼問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少子化,」清華大學電資學院院長黃能富說,「進入大學的人數正在下降,而且下降的速度非常快。」

攤開教育部的數據,少子化的衝擊著實驚人。

在一九年與二○年之間,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自然科學、資通訊科技、工程製造及營建、數學及統計領域)畢業人數減少五千人之際,教育部資料推估大專院校學生人數就減少兩萬九千人。

而未來,學生人數減少的狀況只會愈來愈嚴峻。

頂尖生外流,會成為張忠謀?

除少子化衝擊,學生往國外移動的比例也愈來愈高。「這幾年的出國人數,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師大附中教務主任陳雅萍坦言,他們學校十年前每年選擇出國的學生不過十幾人,近五年卻動輒就是五十人。(表2)
疫情影響下,雖然暫時緩解了出國人數,但陳雅萍以長期趨勢判斷,高中生出國就讀的意願恐怕只會繼續增加。

這些優秀學生高中畢業後提前出國,通常也意味台灣人才的流失。師大理學院院長賈至達是培養台灣物理奧林匹亞選手的重要計劃主持人,他指出,不少頂尖理工人才出國就讀,最後選擇在美國的亞馬遜、Google與IBM等海外軟體科技產業就業。

「很多人才不一定願意回來,因為海外產業規模更大,薪水往往更有競爭力,」晉麗明指出,在國內人才不足的同時,鄰近的日本、韓國與新加坡同樣吸引台灣人才向外流動。

人才外流加劇理工人才不足的窘境。但高中生出國深造是壞事嗎?黃能富認為,人才進出應該樂觀看待,反而應將赴海外工作者視為台灣的海外人才庫。

賈至達也說,「這些學生或許是未來的『張忠謀』,或是張忠謀的左右手。」

更關鍵的是大學科系愈趨多元,選擇理工科系者比例因而跟著下降。
科系與出路選擇愈來愈多

根據教育部資料,STEM畢業生佔整體畢業生的比例穩定下降,○五年還佔整體畢業生四○%以上,到了二○年只剩下三二.三%。(表3)
以師大附中為例,陳雅萍觀察,高中端的文理組學生比例實際上相當穩定,選擇理組者佔所有學生比例為六至七成,實際進入大學理工類組則有五至六成。

「理工畢業生減少,主要的因素在於大學所開設的科系種類,」她判斷。

大學校系這幾年變得愈來愈多元,陳雅萍舉例,部份大學開設「人文科技」系,雖隸屬社會組,卻吸引理工組學生,文理組的邊界愈來愈模糊,「大學這一端開出的名額,很可能影響學生分布的板塊。」

不只是大學科系選項更多,理工科系畢業後的出路,同樣愈來愈廣泛。

「電機系畢業生選擇愈來愈多樣化了,」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學院院長唐震寰指出,過去主要專攻半導體IC設計的電機系,近年有愈來愈多學生決定往軟體科技發展。

賈至達則指出,台灣在半導體產業有國際優勢,但是年輕學生更傾向於軟體、量子電腦甚至是人工智慧產業,因為海外的軟體科技產業更成熟,對這些學生更有吸引力。


▲清大教授黃能富認為,唯有大學與企業國際化,引進外國人才,才能減緩少子化影響。

吸引國際生,大學英語授課

隨著學生人數持續減少、理工學生比例微幅但穩定地下滑,台灣本土的理工人才數量似乎註定繼續走下坡,晉麗明憂心地說,「人才持續不足,部份半導體供應鏈恐怕被迫外遷。」

究竟科技業人才荒的解方是什麼?「少子化是不會逆轉的,」黃能富說,「產業與學校唯一的一條路是國際化。」

換句話說,本土人力的供給只會愈來愈緊縮,唯一可能滿足產業缺口的方法,就是引進外國人才。

但外國人才要去哪裡找?晉麗明認為,企業可以先從在台灣留學的外國學生著手。以陽明交大的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為例,就吸引不少來自印度、印尼與越南的碩博士學生,其中又以印度學生為大宗。

「我的學生就是做IC設計的,他回印度不會有比較好的職涯發展,留在台灣的意願其實很高,」唐震寰指出,台灣半導體產業仍具有國際優勢,對來台灣的留學生相當有吸引力。

這些在台灣就讀的半導體人才,回到印度或是東南亞母國,往往成為台商招募的對象,幫助台灣產業的海外佈局。

「台灣的生活環境好,大部份的國際留學生多希望能留在台灣工作,」黃能富指出,清大擁有全台最多的印度學生,學生英文能力佳,很容易受到如台積電等國際化企業的重用。

但要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大學必須進行國際化改革。首先,大學必須增加英語授課比例,才能夠提供外國學生有吸引力的課程。而台灣學生的英語能力也須提升,以免在提升英語授課比例的同時,反而排擠台灣學生的學習經驗。

「我們的人才不足,學生出國愈來愈多,一定要加快開發更多國際學生,」黃能富說,「教育部應該要有配套措施,長遠規劃大學逐年提升英文授課比例。」

急需人才的企業,內部也要開始國際化。台灣要善加利用國際人才,企業內部的溝通與文件必須逐漸採用英語,黃能富建議,大學可以利用實習計劃與中小企業合作,讓企業熟悉國際學生,有助於彼此逐漸磨合。

企業也應該思考,如何對人才提高吸引力。

「為什麼優秀的人才不回來?我們一直要求人才更高的產值,但是企業對人才的投資也要到位,」晉麗明語重心長地說,「不能只是用薪水回饋,如何讓人才得以發揮與提升價值?珍惜人才其實是一門課題。」這一點,值得所有企業深思。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30期

本文摘錄自‎

工程師超搶手 畢業生為何少萬人

天下雜誌

2021/第7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