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嗜中成癮 恐招來災難

世界銀行經濟發展顧問 談德國的出口困境


近年來,與西方主要經濟體相較,德國經濟成長動能顯得欲振乏力,除了當前的能源危機衝擊之外,德國經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撰文‧黃煒軒

「從中長期來看,德國將比其他經濟體遭受更大的損失……,我認為德國面臨著困境。」說話的,是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政治學教授、世界銀行經濟發展顧問諾爾克(Andreas Nölke)。他口中的「困境」,來自德國的出口。

二○ 二一年初, 德國逐步走出新冠疫情陰霾,經濟開始緩慢復甦之際,諾爾克卻選在此時,出版一本對德國經濟「 示警」意味濃厚的著作, 書名,叫作《出口主義:德國的毒品》。

過去,想到德國,多數國人腦中浮現的印象,往往是與日本比肩的全球製造強國,是歐洲最繁榮的國家,同時也是個出口大國。多年來,德國的經常帳順差一直高居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首,論貿易總額和出口額,它排名全球第三,論汽車出口額,它更是高居全球第一。


▲不少德國專家警告,伴隨美中衝突激化,對中國貿易的過度依賴恐反噬德國經濟。圖為德國出口中國最大宗的汽車。Getty

GDP反向衰退 賴以為生的繁榮基礎漸崩塌

不少分析認為,德國能從戰後的一片廢墟中快速崛起,很大程度,即是仰賴它的對外貿易。而貿易昌盛的背景,則離不開過去三十年對德國相對友善的國際環境。「德國是從全球化中,受益最多的國家之一。」諾爾克如是指出。

但,德國賴以為生的繁榮基礎,卻在近年漸漸崩塌……。

攤開德國經濟數據,過去五年,德國GDP平均僅成長約○.六%,不僅遜於同期英國的○.七%,更遠低於美國的二%;若將時間軸縮窄,僅對比一九年疫情前與二一年初經通膨調整過的GDP,結果更糟!同期間,美國成長逾二.五%,英國與加拿大成長約○.八%,至於德國,不僅沒有成長,還反向衰退近一%,經濟表現居G7之末。

更甚者,今年五月,德國更是罕見出現三十多年來的首次貿易逆差。

問題出在哪?不少德國經濟專家認為,原因或許不少,例如當前能源危機、德國勞動力持續萎縮,但談起「德國病」,多數專家卻也不約而同提到了一個關鍵詞,那就是「中國」。

「從俄羅斯進口廉價天然氣,用它生產賣向中國市場的商品,再將在中國以廉價勞動力製造的商品,進口到德國……。」這段話, 出自德國知名基金經理人卡爾德摩根(Klaus Kaldemorgen)之口, 也是他眼中,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德國經濟能成功運作的圖景。簡言之,在卡爾德摩根看來,所謂的「德國模式」,說穿了就是兩句話:能源靠俄羅斯,經濟靠中國。

時間回到十七年前。○五年,梅克爾就任德國總理,當時適逢中國正快速從世界工廠,轉型成世界市場。而梅克爾也決定順勢,熱切擁抱中國,德中雙邊貿易就此開啟黃金年代。一六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二○年,中國取代法國,成為德國第二大出口市場;二一年,德中兩國貿易總額,來到二四五四億歐元的歷史新高。

在對中國「大量出口與進口」之下,德國對中貿易淨額雖長期逆差,但就整體貿易額來說,出口中國終究是德國創造整體順差的不可或缺大補丸;至於大量進口,則更顯德國經濟對中的依賴。因此,諾爾克憂慮地指出,如果美中發生重大衝突,德中貿易恐因此中斷,「這對德國工業來說,將會是一場災難。」

德中若打貿易戰 德損失恐為英脫歐六倍

可能衝擊有多大? 根據德國Ifo經濟研究所近日一篇報告顯示,如果德中發生貿易戰,德方損失將是英國脫歐所帶來損失的六倍,尤以汽車產業、運輸設備製造商和機械設備製造商首當其衝。

然而, 更讓諾爾克憂慮的是,德國許多企業非但沒有對此依賴有所警覺,甚至近年還持續逆向加碼投資中國。例如,德國化工大廠巴斯夫(BASF)最近即宣布將在三○年前,在中國投資一百億歐元建設新的生產基地;而平價超市奧樂齊(Aldi),則希望在中國增設數百家門市。

根據德國權威智庫德國經濟研究所(IW)近日的一份報告指出,儘管柏林政府面臨政治壓力, 被西方要求撤離北京,但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德國經濟對中國依賴度有增無減,無論是直接投資額或是貿易逆差,都達到歷史新高。

報告指出, 今年上半年, 德國在中國的投資總額約為一百億歐元,創下近二十年新高,同期間,攤開德國的進口貿易組成,中國的份額從二○○○年上半的三.四%,大幅上升至今年前半的十二.四%。另方面,報告觀察到,到今年中,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已躍升至近四一○億歐元,且逆差趨勢預料將進一步擴大。

對中國的逆差開始擴大,整體貿易額也赫見逆差,某種程度,透露出德國「嗜出口成癮」的慣性恐已出現反作用。諾爾克解釋,過去德國一旦經濟出現問題,整個政府與產業界的反應,通常不是回頭反思經濟結構,而是「進一步增加對出口的依賴」,「具體方法如透過工資限制,或緊縮公共支出的方式,來抑制國內需求,以最大限度降低出口成本,進而提高出口量。」換言之,就是「靠出口救出口」。

逐鹿中國經驗太美好 學者、智庫示警效果有限

「德國與中國的經濟相互依賴,正持續以驚人的速度,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前述IW報告執筆人馬特斯(Jürgen Matthes)如此警告。

雖然,德國政府已經開始呼籲德國工業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例如今年五月,德國聯邦經濟部首次因人權原因,拒絕再為德國福斯汽車在中國新疆的新投資項目提供「政治風險」擔保。

但諾爾克感嘆,截至目前看來,德國政府的努力大多屬於徒勞。究其關鍵,德國《商報》在近期一篇評論中解釋,德國公司並非沒有意識到中國風險,「但因為到目前為止,他們在中國幾乎沒有任何負面經驗,也幾乎沒有人願意錯過那裡的市場機會。」
近期最具指標性的例子,即是巴斯夫執行長薄睦樂(Martin Brudermüller)在面對外界質疑其中國投資時的一段辯護:「中國是成長最快的化學品市場,將於三○年前占到全球市場的一半,你很難不參與其中。」

儘管如此,IW在報告中, 依舊呼籲德國政府務必盡快做出政策轉變,減少與中國開展業務的誘因,並轉向與其他新興市場進行更多貿易。

至於德國的「出口病」有無解方?諾爾克認為,或許德國的第一步,可以先從提高國內工資和公共投資來著手,重新平衡經濟,並在研發方面投入更多資金,以便擁有更多「高價值」的出口,而不是在成本上競爭。

德國需要走出新的經濟模式。不然,諾爾克擔心,在當前「去全球化」的浪潮下,執迷不悟的德國,最終恐將成為一個繁華落盡、卻也無人願意憐憫的「受害者」。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2/9月 第1341期

本文摘錄自‎

德國嗜中成癮 恐招來災難

今周刊

2022/9月 第13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