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韓產業互補 攜手共創新局【封面故事-經貿透視】

自2013 年8 月韓國電視臺旅遊綜藝節目「花漾爺爺」播出後,提高臺灣觀光知名度,帶起韓國自由行旅客來臺熱潮,許多韓國人到臺灣進行二至三天的背包旅行,將臺灣的美食資訊帶進了韓國。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2013 年9 月到臺灣旅遊的韓國旅客人數較前一年同期上升50%,為臺灣與韓國於2004 年恢復直飛航班後新高。2013 年臺韓互訪人次為87 萬,2017 年雙方的互訪人次已達194 萬,並希望在2018 年突破200 萬人次的目標。

臺韓除了觀光交流愈來愈頻繁,在雙邊貿易上更是互補大於競爭,2017 年臺灣對韓國的出口產品結構中,零組件及半成品大約占了八成五,顯示臺灣對韓國的出口以提供製造業生產所需零組件及半成品為主。

在中美貿易戰持續開打之際,愈來愈多國家都將目標市場轉向東協,東協同為臺韓重要貿易夥伴及投資市場,雙方政府分別祭出「新南向政策」及「新南方政策」,其出發點都是為了擺脫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全球經貿緊張局勢日趨嚴峻,臺韓產業唯有攜手合作,才能共創雙贏新局。


推動FTA韓國進出口成長快速

韓國是東亞最早從金融危機中恢復的國家,並於2012 年躋身已開發國家;目前已簽署並生效的FTA共有15 個,包含52 個國家,進出口速度和金額皆呈上升趨勢。
▲首爾景福宮。

當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席捲韓國時,韓國外債高築、企業紛紛倒閉、貨幣急劇貶值、外匯儲備銳減,失業率高升,在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協助下,韓國政府針對企業、金融、公共事業和勞動等四個領域進行改革,而成為東亞最早從金融危機中恢復的國家。

2008 年全球爆發金融海嘯,韓國在歷經亞洲金融危機的洗禮後,反應迅速,成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中最快復原的國家。2009 年,在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經濟呈現負成長的情況下,韓國經濟仍有0.7%的正成長,2010 年GDP 成長更達6.1%。不過在這之後,韓國經濟進入L 型經濟停滯狀態,多數時間成長率不超過3%,且低於全球平均。

OECD 於2018 年6 月發布的《2018 韓國經濟報告》指出,雖然過往財閥主導的經濟確實為韓國的經濟作出不少貢獻,而且令韓國成世界第六大出口國,但現今韓國的經濟過分依賴大企業,且財閥主導下的出口模式亦即將到達臨界點。此外,大企業的家族管理模式已陸續出現多種問題,例如與政治的聯繫過多導致腐敗問題,財閥三世營運實力不夠導致出現股權及經營爭議等。

韓人均GDP 高於臺臺購買力優於韓

韓國於2012 年達到國民年均收入兩萬美元、總人口數5,000萬人的標準,國民年均收入兩萬美元為評斷是否為已開發國家的基準,總人口5,000 萬人則是大國與小國的分野,韓國繼日本、美國、法國、義大利、德國、英國等六國之後,成為全球第七個「20-50」國家,這也象徵韓國正式進入已開發國家的行列。臺灣雖然在人均GDP 已達到兩萬美元標準,不過人口總數還有很大一段差距,因此未能進入「20-50」國家行列。

另就臺韓國民所得相互比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1980 年臺灣人均GDP 為2,368 美元, 高於韓國的1,704美元,其後韓國以優於臺灣之高經濟成長速度不斷帶動人均GDP 提升,遂於2003 年超越臺灣,並逐漸拉大與臺灣所得差距。2017 年韓國人均GDP 達2 萬9,891 美元,臺灣則為2 萬4,577 美元,兩國人均GDP 差距超過5,000 美元。以美元計價之名目人均 GDP 來看,韓國高於臺灣,其主要原因為韓國物價漲幅較高所致,若剔除物價因素,而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之人均 GDP,臺灣長期以來持續高於韓國,且差距逐漸擴大,顯示臺灣實質購買力優於韓國。
貿易自由化帶動進出口成長

2000 年初期,韓國將其國際經濟政策轉向與主要貿易夥伴推動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 希望利用FTA 為手段來活化國家經濟,開拓新的外銷市場與擴大外資流入。自2004 年與智利洽簽第一個FTA 迄今,已完成簽署並生效的FTA 共15 個, 包含52 個國家,特別是與東協、歐盟、美國及中國大陸等世界前幾大經濟體均已簽訂FTA。

與韓國簽署FTA 的國家占全球GDP 比重已高達73.5%,目前尚有FTA 正在談判中,如中日韓FTA 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等。RCEP是東協發起,由日本、中國大陸、韓國、印度、澳洲、紐西蘭等六個和東協簽有FTA 的國家共同參與,共計16個國家所構成的FTA。

與各國洽簽的FTA 陸續生效後,韓國出口成長腳步加快,2006 年韓國出口金額突破3,000億美元,而至2017 年出口金額已達5,700 億美元。同一期間,進口金額也呈上升趨勢,使得韓國對全球貿易持續增加,並於2011 年突破1 兆美元。除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及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時期外,韓國皆為貿易順差,且順差金額越來越高,2017 年韓國貿易順差金額已接近1,000 億美元。
臺灣 韓第七大貿易夥伴

2017 年韓國最大貿易夥伴為中國大陸, 占韓國貿易比重22.8 %, 其次依序為美國(11.3%)、日本(7.8%)、越南(6.1%)及香港(3.9%)等,韓國前十大貿易夥伴占整體貿易比重為65.7%。臺灣在2017 年是韓國第七大貿易夥伴,貿易比重為3.1%。

2017 年韓國主要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占整體出口比重24.8%,其次為美國(12.0%)、越南(8.3%)、香港(6.8%)及日本(4.7 %) 等, 前十大出口市場占整體出口比重為69.2 %。臺灣在2017 年為韓國第八大出口市場,出口比重2.6%。

自2015 年韓國和越南自由貿易協定生效以來,韓國對越南出口金額不斷攀升。尤其2017年韓國對越南出口金額成長46.3%,使得越南超越香港,成為韓國第三大出口國家。

2017 年韓國主要進口市場亦為中國大陸, 占整體進口比重20.5%,其次依序為日本(11.5%)、美國(10.6%)、德國(4.1%)及沙烏地阿拉伯(4.1%),前十大進口市場占整體進口比重為66.8%。臺灣在2017 年為韓國第七大進口市場,進口比重3.8%。

電機電子韓國最大進出口產品

2017 年韓國主要出口產品為電機電子產品,占整體出口比重28.4%,其次依序為機械及其零件(12.1%)、車輛及其零件(10.8 %)、船舶(7.1 %)、礦物燃料(6.3%)、塑膠及其製品(5.5 %)、光學及醫療儀器(5.1 %)、有機化學品(4.0%)、鋼鐵(3.9%)及鋼鐵製品(2.3%),前十大出口產品占總出口比重85.5%。其中電機電子產品、機械及其零件、礦物燃料最大出口市場皆為中國大陸;車輛及其零件最大出口市場為美國;船舶最大出口市場為澳洲。

2017 年韓國主要進口產品為礦物燃料,占整體進口比重23.0%,其次依序為電機電子產品(17.3 %)、機械及其零件(12.7%)、光學產品(4.5%)、鋼鐵(3.5%)、車輛及其零件(3.3%)、礦石(3.0%)、有機化學品(2.7%)、塑膠及其製品(2.3%),以及雜項化學品(1.6%),前十大進口產品占總進口比重73.8%。2017 年韓國前五大進口產品中,礦物燃料最大進口市場為沙烏地阿拉伯;電機電子產品、鋼鐵最大進口市場為中國大陸;機械及其零件、光學及醫療儀器最大進口市場為日本。
產業結構服務業與製造業為主

在20 世紀前半,韓國的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而至1960 年代以後,為因應國內外經濟情勢的轉變,韓國實施一系列產業政策,使工業部門快速發展,農業部門比重大幅下滑,1991 年工業部門比重達40.5%的高峰後,其占比就在36%到40%之間擺盪,而農業部門持續下跌的部分,則由服務業吸收,因此2017 年農、工、服務業的比重分別為2.2%、39.5%、58.2%

工業包含礦業及土石採取業、製造業、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用水供應業等四大類。韓國工業部門以製造業為最大宗,1953 年製造業占GDP 比重僅為7.8%,1975 年增加至21.9%,1988 年達到30.1%高峰後,一度呈現下降趨勢,直到亞洲金融風暴,韓國力圖振興產業,才又轉為上升,近年來韓國製造業占GDP比重大約維持在三成左右。2017 年韓國製造業占整體GDP 比重為30.4%,若將製造業部門加以細分,可以發現韓國製造業以電機電子設備為主。

2017 年電機電子產品占韓國製造業比重為29.9%,其次為化學製品(13.9 %)、運輸設備(12.8%)、機械設備(9.1%)、基本金屬(7.2%)、金屬製品(6.8 %)、食品、飲料、菸草(4.4 %), 以及紡織成衣(4.3%),此八大產品占製造業比重達88.4%。
閱讀完整內容
《經貿透視》雙周刊503期

本文摘錄自‎

臺韓產業互補 攜手共創新局

《經貿透視》雙周刊

2018/10月號第5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