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環評補考,曝台灣拚經濟大問題

台積電環評補考曝台灣拚經濟大問題


各位鄉親可以想一想,我們在經濟發展之下,已經讓環境承受很多了,到底什麼時候才是停損點?」

十一月十七日週末一早,新竹寶山鄉公所聚集超過上百位民眾,坐滿了會議室。他們都是為台積電將在竹科設立三奈米製程研發中心、計畫進行土地徵收的公聽會而來。簡報一結束,第一位舉手發言的民眾帶著自製看板,上面寫著「竹科局勿搶良田」,她希望在場的地主除了關心土地徵收價格,也能從環境保護角度思考土地徵收議題。

這是台積電近一週來第二次在環境與資源議題上被挑戰。當經濟碰上環保時,台灣的抉擇標準是什麼?
科技業》斷電得低於毫秒一個廠,耗電卻比花東還大

鏡頭倒回公聽會的三天前,由南科管理局提出的「台南科學園區二期基地開發暨原一期基地變更計畫(第十次變更)環境影響差異分析」(以下簡稱環差案),在環評大會上被環評委員要求補件。

此環差案,是為了台積電預計在五年後開始量產的三奈米新廠提出。

對台積電而言,三奈米製程是當前半導體技術可預見未來的極限,在與三星、英特爾的競爭中,誰能最先突破這個天險,等於在先進製程的賽跑中最先抵達終點,掌握最多溢價。對台灣經濟來說,三奈米廠則是保守估計投資金額逾新台幣六千億元、並創造至少五千個就業機會的重大投資。

但代價,是其驚人的耗電量。以這次環差案中南科提出的新增用電量八十八萬瓩計算,等於一年增加約七十七億度電。這不僅比整個花東地區的用電量還大,甚至比台灣人口第六大的台南市,去年一整年不含工業部門的用電量還高。

「 台積電已經很盡力做了(指節電等措施),可是問題是(總用電)量就是這麼大,它就是全台用電最大戶,」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會召集人吳明全表示。

每年,台積電購買的綠電量是全台第一、去年節電度數五.一億度,但新增如此龐大的用電量仍讓環評委員不安, 要求台電與水利署補件, 說明供水與供電來源規畫。

至於經營績效堪稱台灣狀元的台積電,「補考」時的重點之一,是環評委員希望台積電能具體說明,何謂「在量產且再生能源市場機制完善下,隨著量產用電時程,逐年取得用電量二○%為再生能源。」

台積電的前提寫得保守,因為二○%看似不多,但這對製程要求精細、斷電系統得低於毫秒級的晶圓廠而言,其實是大挑戰。

目前台灣的再生能源還在建置起步階段,去年再生能源總發電量只占台灣全體發電量的約四.五%,整體市場供不應求。供電,是晶圓代工的命脈,若因為不穩定而導致停電,對晶圓代工業傷害極大,除了讓產線停擺,甚至可能讓製作中的晶圓片報廢。例如晶圓代工廠世界先進, 今年九月便因無預警停電,不到半天時間,便使該公司下修當季營收約四%,下調毛利率約一%。

供電不穩定的問題,或許可透過技術解決。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李翰林表示,其實可以透過由綠能業者供電給台電,並由台電統一透過電網穩定輸出給台積電等業者。再由台積電等使用綠能的業者,購買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發放、經過第三方單位認證的「再生能源憑證」,證明自己購買、使用足夠的綠電。
環保人士》盼成發展指標台積為此走遍全台買綠電

為了買到充足的綠電,台積電財務長暨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主席何麗梅表示,台積電已經花了超過一年時間,派出一組人在全台各地接洽合適的太陽能、風力發電等綠能廠商,並簽署合作意向書,等未來這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發放、經過第三方單位認證的「再生能源憑證」,證明自己購買、使用足夠的綠電。

不過,在這場環評案中,環保人士對台積電其實有更高標準的期待,他們希望台積電「能者多勞」,成為台灣的綠能發展指標。

「台積電(三奈米廠)其實未來要百分之百用再生能源也是有機會。」吳明全表示。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指出,蘋果與Google等大型科技公司早已達到百分之百使用可再生能源為例( 見下表),「台積電在台灣整個發電需求裡,它占的比率很高,它們不來帶(頭),誰來帶?」甚至連可口可樂、通用汽車(GM)等大型製造商也將一○○%使用再生能源列為目標。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補充,像蘋果或Google這些加入提倡使用一○ ○ % 再生能源的「RE100聯盟」 成員,不只是要達到政府設定的目標,而是要去領頭,讓政府做政策調整,創造再生能源市場需求。例如投資機構貝萊德集團( BlackRock)便在今年初宣告,不會再支持漠視氣候變遷的企業。

環保人士主張的是,採用再生能源的成本其實沒想像中高,例如Google八年前投資近三千九百萬美元於兩座風力發電廠,這僅是Google當年營收的○.一三%。

台積電亦然,環保團體估算,未來三奈米廠若兩成電力採用再生能源,每年台積電大約增加三十八億五千萬元的成本,相當於它去年營業成本的○.八%,稅前淨利的○.九%。

毛利率只有台積電不到一半的封測廠日月光, 去年總用電量當中也有八. 五% 使用再生能源。

在台灣推動能源轉型的當下,台積電的環評「補考」或許不是壞事,它讓我們的社會能重新討論,一個國際級的指標企業,在再生能源使用上是否可負擔更多責任,向Google、臉書與亞馬遜等企業看齊。

指標企業有機會補考過關返台設廠的中小企業呢?

但這個問題的另一面是,台灣只靠台積電這樣的指標企業,推動再生能源就夠嗎?

受中美貿易戰波及,許多台商正準備回台設廠。李翰林認為,台積電畢竟是單位耗能產值較高的企業,有能力投資使用綠能, 但想從中國回台的「鮭魚」們、或台灣當前眾多的中小企業,少有企業能達到台積電般的高產值和利潤,能負擔使用再生能源所增加的成本。目前企業購買綠電,加上憑證費用,市場推估一度約四元, 而一般工業電價每度約二.五元。

如果台灣使用綠電,要把責任跟期待壓在台積電身上,對台灣整體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是否正向?如何讓綠電變成全民的綠電,而非只是台積電的綠電,或許是台灣政府與企業,後續該一起補考的課題。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第1619期

本文摘錄自‎

台積電環評補考 曝台灣拚經濟大問題

商業周刊

2018/11月號第16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