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與經濟 兩個世界

股市與經濟,兩個世界

台股開春以來大漲,在金豬年揚眉吐氣,外資買超過千億元,台灣成為今年新興市場第二吸金的國家。但是台灣經濟,其實沒你想的那麼好.
台灣剛迎來的金豬年,股市與經濟,被什麼東西分隔開了,像兩個世界。

股市被稱為經濟氣象站,若光看台股,一定覺得台灣豬年經濟大好。春節開盤後,加權股價指數天天都在萬點上驕傲,漲三百多點。買最多的正是外資。開春來一週,台灣以九.七六億美元外資買超,奪下亞股單週之冠。

事實上,外資今年以來,不到兩個月內買超台灣超過一千億元。花旗報告指出,台灣和韓國是今年最大的基金資金流入國。台灣今年至二月十七日,國際股票基金買超台灣十八億美元,在新興亞洲主要國家中,僅次於韓國的三十四億美元。(表一)

但是,若看台灣的經濟,卻是兩回事。開工沒多久,主計總處就再度下修二○一九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從二.四一%調降至二.二七%。中研院經濟研究所更加悲觀,認為台灣景氣還處在下滑波段,「還沒止跌。」

高殖利率誘人 不是看成長性

為什麼台灣經濟前景看衰,外資卻大買台灣?

其實台股今年的漲只能說是補漲。因去年外資總共賣超三千多億元,目前回補。在打壓過後,浮現的是台灣股票誘人的現金殖利率,也就是配給股東的現金股利,以股票價格來說報酬率好。

摩根大通研究報告指出,台灣目前現金殖利率是四.四%,不但在新興亞洲國名列前茅,還比美國及全球平均都高。(表二)

從今年以來,台股漲最多的十大類股來看,除生技類股為成長股,清一色都是高於台灣平均現金殖利率的類股。(表三)

以今年剛調整股利政策的台積電為例,改為按季配發現金股利,市場預期一股可能配到十元以上,現金殖利率高達四.三七%。這讓重跌的台積電市值,又重新站上六兆元關卡。

但有外資認為,雖然有高殖利率,但是台積電成長動能已不如以往。摩根士丹利在報告指出,台積電可能為派發高股利,減少資本支出,反犧牲了企業成長。

買台積電股票贏了股利、輸了股價成長性的隱憂,反映在台灣整體的資本市場上。

摩根士丹利的亞股分析師嘉納指出,「台灣出口動能在一九年看來將減速。這是因全球經濟成長趨緩、中國還在止跌穩住陣腳中,外部需求可能不好。再加上台灣內需一樣也不看好,這會讓台灣雖有現金殖利率高的價值,但股價獲利成長空間有限。」

這與瑞銀證券台灣區總經理董成康在一月初的看法相同。他在一月就指出,外資將回流台灣。「今年外資賣壓應會繼續減輕。去年外資賣超三千多億台幣,情況特殊,多半是因為全球的資金緊縮,今年情況應該會好轉,」董成康認為,只要市場穩定,「外資看到好消息,仍會回流台股。」

另外,現在也正是全球投資氣氛的轉變點。

瑞士信貸股票分析師范恩曼在報告說:「新興市場股票從去年中開始,就已比先進市場還更有價值。現在,走弱的美元,更支撐了新興市場的走勢,」美元弱勢、中國成長緩慢但穩定,再加上大家對貿易戰擔憂緩解,「現在資金方向已經很確定了:新興市場是一個再清楚不過的共識。」

這從美銀美林集團二月的基金經理人調查可以看出。該調查史上第一次,有最多經理人將買多新興市場(Long EmergingMarket)視為首選,只有一八%的經理人認為已無上漲空間。

而摩根大通銀行去年就指出,美元走弱,新興市場更有可能因禍得福,走出一八年強勢美元的陰霾。新興市場在一八年會結束熊市,並在明年重啟經濟及股市成長。這也是為什麼,今年以來新興市場吸金力道強勁,特別是去年股災中跌最重的新興亞洲。

而當新興市場股市的風險較高,當全球的資金都往這個賠率較高的賭場移動,也代表一件事:投資人不怕了。
今年以來至二月二十一日,恐慌指數(VIX)掉了四三.一二%。VIX的下降,可以解釋為投資人相信未來不會有大波動,也就是對後市的恐慌情緒下降。而少了將近一半的恐慌,也代表多了將近一半的貪婪。

這股貪婪的勇氣從哪來?去年美元獨強,讓包括印尼、土耳其、菲律賓、印度、俄羅斯等國,都跟進美國聯準會採取升息政策,避免本國的資金流出。這也造成全球的資金緊縮。

但隨聯準會對升息的態度逐漸轉向鴿派,市場預期今年美國升息的次數,從二次變為一次,全球資金退潮的恐懼也逐漸消失。但這樣的樂觀氣氛為台灣帶來的好處,恐只有短期資金效應。因為台灣經濟基本面仍不樂觀。
風險:台灣今年經濟仍疲軟

雖然外資期現貨同步作多,玉山投顧也對客戶發出警訊:「外資多單衝高,在樂觀氛圍中,隱藏風險。」

報告指出,近兩年來,外資的台指期淨多單普遍低於六萬口,因此當指數衝高,同時外資又加碼、接近或突破六萬口時,後續短線上即使有新高點,空間都相對有限。這時反而要留意,若見到外資多單逢高出脫,整體多單下滑接近三萬口時,指數就容易出現回馬槍的波段下跌走勢。

白話文來說,台股上漲幅度已經有限了,要提防外資改變看法,改買為賣。外資來得快,去得也快,到時可能會影響台灣的金融市場。

若台灣基本經濟不轉好,短進短出的熱錢難以長留。主計總處下修的經濟預測數字就是警訊。

除了出口短期難以回升外,台灣去年第四季的內需產業增幅也僅有一.五四%。其中,民間消費結構佔比接近五成的零售業營業額,增速也降低。這代表了民間消費動能不足。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雨田憂慮表示,貿易戰、脫歐等事件尚未結束,再加上中國經濟成長降溫,其內部的結構性問題也愈來愈嚴峻,「台灣不可小看中國經濟下滑的衝擊。」金豬年的榮景,恐怕只是曇花一現。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667期

本文摘錄自‎

台灣經濟成長下修 為何外資還狂買?

天下雜誌

2019/3月第6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