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瘋短鏈,台灣如何不被跳過?【封面故事-天下雜誌】

台灣危機「短鏈革命」卡位競賽

美國製造的利多,讓企業對供應鏈棄長求短,回流美國設廠,製造業的世紀大遷徙,卻使台灣面臨被廠商跳過的危機,在這波短鏈革命中,「台灣環節」該如何不被「咔嚓」剪掉?

芝加哥市郊,人口只有三萬人的小鎮惠靈(Wheeling)。一棟低調灰白平房裡,接待室擺著一套三件式四人座芥末綠沙發,那是一家醫院候診室訂製的。

這套沙發,用的是這家公司一碼一百美元的客製布。光是布,就要五千美元。它的耐磨度、防污、色牢度和甲醛含量,都符合美國二○一一年通過的醫院用料標準(Healthier Hospitals Initiative,簡稱HHI)。

這還不是這家公司最貴的布,「最貴的要一碼四百美元,」布蘭塔諾(Brentano)設計總監王翠嬿說。

台灣一般沙發用布料,一碼只需要一百二十至五百台幣。

王翠嬿是韓國華僑,到台灣念師大美術系,畢業後赴美念藝術碩士,和台灣籍生物博士的先生陳毅光,創立這家家飾和戶外用布料公司,專門針對金字塔尖端一%的客層。這類客層不買現成家具,全部由設計師量身訂製。

台廠不給力,企業忍痛跳過

布蘭塔諾從研發、設計到銷售,生產則是委託歐洲、美國、台灣、大陸的廠家代工。但王翠嬿發現,台灣化工廠的技術,愈來愈無法達到她的要求。她合作的這家化工廠,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假皮廠。

川普儘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但美國各行各業都在自訂標準、規格,「他們講究各種認證,像HHI,」陳毅光說,「我覺得這有點保護主義,但現實就是如此。我們整天就為了這些化學藥品頭痛得要命。」

「比方HHI,不能含甲醛、不能含氟(主要用於防污塗層),台灣和大陸根本連證明都開不出來。像甲醛,大陸和台灣的材料都含甲醛,要他們不含甲醛,他們根本做不出來,」王翠嬿說,「還有防污。韓國一家廠商已經開發出一種防污的材料,原子筆畫在上面用手就可以擦掉,我跟台灣講,他們做不出來,我只能跟韓國買。我對台灣很有感情,真的很替他們著急。」

王翠嬿過去的代工廠,主要在歐洲和亞洲。「歐洲貴,但有些符合環保規範的東西只能他們能做。現在我用美國廠也愈來愈多了,因為有些符合美國規範的環保材和戶外材只有美國在研發,你不符合標準,價格再低也進不來。」

例如布蘭塔諾用的一家戶外材公司,以前在中國代工,「因為大陸交期太長和含甲醛,我想他也是受不了,現在跑回美國買了一個廠,」王翠嬿指出,過去移到中國的紡織廠,「現在慢慢回流,主要集中在北卡和南卡。」

▲王翠嬿(右三)和夫婿陳毅光(右一)創立的高級家飾布料公司,因為環保法規和技術,有愈來愈多產品改用歐、美廠商代工,台灣和大陸的代工廠,正面臨被取代的風險。


人力吃重的紡織業也回流

紡織業最勞力密集,因此在波士頓諮詢公司(BCG)二○一一年報告中提出的,美國製造業復興最有可能回流的七項產業(見表1-1)中,並沒有紡織業。「紡織業可能是最難回來的產業,如果紡織業可以回來,那大概所有產業都能回來,」報告協同作者、BCG合夥人羅斯說。

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也曾經將傳統服裝業在美國的供應鏈稱之為「崩壞的系統」。然而實際發生的情形是,連紡織業和成衣業也回流了,在回流倡議組織(RI)的統計裡,六年間,紡織業回流已經帶給美國一七一六六個工作機會。(見表1-2)

「有些產業回流確實讓我們很意外,比方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國內生產已經幾乎是被宣判死刑的紡織業,正在大量回流,包括漢佰(HanesBrands)、J Crew、凱倫.凱恩(Karen Kane)、幸運牛仔(Lucky Brand)、拉夫.勞倫(RalphLauren),以及美國最老牌的帽子品牌伯爾曼(Bollman Hat)、皮衣品牌Schott等等,」創立RI的謀瑟說。

在RI統計的資料裡,還有許許多多最下游的成衣、襪子和帽子品牌回流,其中許多企業都示原因之一是響應沃爾瑪倡儀。

去年,沃爾瑪還特別針對紡織業,結合「美國市長聯盟」和六所頂尖大專院校,提供三百萬美元經費,資助紡織製造業的創新研發。

台灣製造強項恐一去不復返?

以上所述都意謂著,台灣和在中國大陸的台商,有些已經或將來可能被跳過。

台灣的強項製鞋業,也在回流。「紐巴倫(New Balance)八成以上產品已在美國製造,」鄧白氏台灣總經理孫偉真指出。

此外,耐基(Nike)找電子OEM大廠偉創力合作做鞋,並逼迫寶成分享知識;愛迪達則使用工業4.0方式生產,將週期從十八個月縮短到四十五天,這中間省略掉的四百九十五天,也代表台灣可能被「省略」。

RI的統計,回流的產業類別比BCG預估的多,其中腳踏車和家具製造也有很多廠商回流美國,「後者尤其是。家具業曾經因為外移,在美國已經幾乎被摧毀,但現在愛室麗家居(Ashley Furniture)等六大品牌家具廠都已回流。」


此外,台灣的支柱,半導體和電子業,也有移師美國生產的情形。鴻海之外,還有英特爾、三星、聯想、手機射頻元件廠RF Micro Devices,總計已為美國帶來近兩萬個工作機會。

研華董事長劉克振更指出,台灣高度依賴的iPhone,「返美製造並非不可能,iPhone款式不多,生產過程又高度自動化,將部份iPhone生產搬回美國並非不可行。但這樣一來,兩岸供應鏈工作將因此流失,」劉克振說。

在RI的統計與《天下》的研究調查,從台灣到美國設廠,或原來在台灣代工,如今轉單到美國的製造業個案,並見諸媒體的,已有三十九家。(見表3)

羅斯告訴《天下》,二○二○年之前,美國應該可以帶回來七百億到一一五○億美元的出口。

靠技術把台灣留在供應鏈

美國帶回千億出口,其中一定有台灣被取代的損失。台灣如何才能不被跳過?甚至抓住這一波短鏈革命,成為全球製造業版圖重新洗牌必不可少的一環?

台大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語重心長地指出,不少台灣廠商只找有成本效益的區域移動,「中國崛起其實是讓我們多活了幾十年,但也讓我們錯過了升級的時機。」

如今,「台灣必須自問,除了成本你還剩什麼?台灣要抓住三件事:一、法規;二、貼近市場、貼近聚落;三、靠技術勝出,不能再拚成本效益,除非是從智慧生產的角度,」郭瑞祥精闢指出,「只有靠這三件事,才能確保自己能夠留在或打進短鏈生態圈裡。」

全台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台灣CEO調查,去年底《天下》所做的兩千大企業CEO景氣預測調查顯示,台灣企業對美國製造業回流高度關注,且回覆問卷的七○五名CEO當中,有四十三名明確表示今年將投資美國,未來將到美國投資更高達一四%,家數達九十九家,其中以科技業和傳產佔三六%比率最高。

複選投資美國的原因,排名前四的「貼近市場」、「客戶要求」和「減稅及租稅優惠」及「川普招商」,比率高達一○.三%至九○.七%(見表2)。而沒有到美國投資計劃的廠商,原因則是以沒有供應鏈和客戶不在美國居多。

美國製潮帶動併購潮

除了直接設廠,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資深顧問林雋則建議,趁歐美還有許多運氣差的好公司,或非集團核心業務,被切出來廉價出售的公司,大膽購併,跨出台灣,晉升跨國企業。

從來沒有做過任何大型併購的印表機碳粉卡匣大廠上福,去年便抓住機會,以九千六百萬美元,買下自己的大客戶,美國通路商Katun,迅速併入Katun既有的北美、南美和歐洲龐大的業務網絡,和一萬多家客戶。

「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做這麼大的投資,」上福總經理王瑞麒吐吐舌頭表示,「但公司的營業額必須要成長,獲利必須要提升,經營須永續,非擴張不可。」

「我們的策略目標是垂直整合,希望收購之後擴大這個品牌,好好地利用,擴大我們的營業額,」王瑞福表示,Katun已經有四十年歷史,業務分布一百多國,「一六年營業額是我們的三倍大,收購之後,新的一年(一八年)上福的營業額應該是現在的四倍。」

國策顧問何美玥去年六月帶投資團赴美考察,王瑞福也去了。「我私下跟大家吃飯討論,發現很多公司默默地在做很多事情,很多台灣公司不是很大,可是他們已經找到在美國要併購的公司。」

綜觀情勢,美國製造業復興和短鏈革命,對台灣而言,挑戰不小,但機會更大。

最早預見美國製造業復興的羅斯,建議台灣做到兩件事:擁抱科技、擁抱改變。

把握市場、技術與聚落三優勢

「要維持競爭力,你必須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回應客戶的速度更快。我們現在在談的很多製造新科技都很重要。我發現每個地區接受新科技的速度差別很大,亞洲很快,歐洲很慢。適應和接受新科技會為競爭力帶來很大的提升,你們要掌握機先,」羅斯說。

中國和亞洲成長很快,台灣中小企業應該重新思考佈局,「這不就是你們接近的市場嗎?」他說,台灣該善用地理優勢,抓住這塊市場。

研華董事長劉克振也指出,「美國製造」正在翻轉全球製造業版圖,台灣必須重新審視工業4.0背後的意涵,「西方工業強國自二○一一年開始,陸續提出美國先進製造、工業4.0等戰略,其實是去全球化的思惟,其目的是將高端製造業留在國內,或自新興市場撤出。」

未來的製造業情境是:因為多樣少量,不再需要集中一地的大規模生產;眾多小批量訂單必須高度客製化,生產據點像部落般分散在各主要市場附近。

但在這種環境下,並非只有跟著移動貼近客戶、貼近市場,取得「近水樓台」地位一途。

劉克振便指出,台灣應該以技術與聚落,扮演為全球製造業裝上輪子的角色,沒台灣,再厲害的車子也跑不了。

譬如產值排名全球第三的半導體、市佔率第一的工業電腦和產值全球第七的工具機等生產設備,這些產業皆靠技術和供應鏈完整形成聚落勝出,讓台灣即便遠在太平洋的這一端,也能夠是短鏈裡必不可少的一環…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643期

本文摘錄自‎

全球瘋短鏈,台灣如何不被跳過?

天下雜誌

2018/3月號第6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