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生鮮龍頭大夢亞馬遜擬打造全新通路
版圖再擴張!砸百億美元收購全食超市還不夠
亞馬遜收購全食超市已屆滿兩年,在經營過程中,儘管遭遇許多考驗,但在生鮮雜貨市場這塊七千億美元的大餅前,亞馬遜誓言將繼續擴展自己版圖。
《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財經、科技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 2019 The New York Times
二○一七年初,亞馬遜內部流傳一份備忘錄,目標打造全新的生鮮雜貨連鎖店,店面規畫有農產品、鮮食、調理食品三區,至於紙巾與罐頭等雜貨則放在其他樓層。消費者在選購鮮食的同時,可透過手機訂購雜貨,店員會在結帳時一併將選購商品送來。還有一區可供網路下單取貨,以及管理宅配包裹。
同年六月,亞馬遜砸下一三四億美元收購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下稱全食),進軍規模達七千億美元的生鮮雜貨業。儘管這筆收購案並非亞馬遜在備忘錄所設想的,但卻將亞馬遜推向生鮮雜貨業的頂端,讓傳統業者面臨存亡的威脅。
兩年後,全食成為亞馬遜布展生鮮雜貨事業版圖的起點。
但這樁聯姻案,也凸顯出無論是在實體店面或外送,亞馬遜想要販售低價鮮食的難處,畢竟鮮食與書的差別還是很大。只是,在沮喪之中還是有一絲希望,尤其是送貨業務方面,亞馬遜受到激勵,正在低調探索成立新連鎖事業的可能性,可能獨立於全食之外,重新回到當年那份備忘錄的規畫,消費者可以店內採買,亦有取送貨的區域。
扭轉高價形象 全食降價2.5%搶客
亞馬遜收購全食前, 只是順便經營生鮮雜貨, 業務遠遠落後Publix與ShopRite等連鎖業者,販售的食品多是罐頭與乾貨。雖然成立十年的亞馬遜生鮮(AmazonFresh)提供生鮮產品的取送貨服務,但業績一直沒有提升。
全食自己也有煩惱,之前忙著對抗部分投資者的施壓,也使得成長力道轉弱。儘管客群依舊忠誠,但以前讓全食與眾不同的產品,如有機甘藍或康普茶,現在在克羅格(Kroger)與沃爾瑪(Walmart)等競爭對手也找得到。
亞馬遜、全食這兩家公司的企業理念原本就不同調。全食共同創辦人與執行長麥奇(John Mackey)曾寫過一本暢銷書,強調企業必須具備社會良知,在決策時應以所有利益關係人為考量;亞馬遜則認為,優秀的領導人「不應為了團隊和諧而妥協」。
為了擺脫全食的高價形象,亞馬遜增加從全國食品經銷商的採購量,降低與在地農場的合作。全食員工也不再親手寫黑板宣傳產品,改用列印手寫字體的方式呈現,以減少所需的勞動力。
其他降低成本的措施不見顯著效果,亞馬遜曾向某家農產品大廠的前負責人表示,想要壓低每天生鮮食品的價格。該名負責人只好解釋,像莓果或生菜這些農產品有全球供應鏈,一年四季都買得到,但非產季時的成本較貴。把價格壓低,等於讓農家面臨太多風險。亞馬遜似乎低估生鮮食品有季節性的問題,無法像穀片和紙巾等產品容易固定價格。
影響所及,全食現在的價位已經高不成,但也低不就。根據市場調查公司Gordon Haskett Research Advisors指出,全食被收購後,一般商品至今已跌價約二.五%。亞馬遜亦指出,年繳一一九美元的付費會員在全食享有折扣,總計省下幾億美元的金額。但整體而言,全食的售價還是高於其他主要生鮮雜貨業者,尤其是肉類等產品。
宅配商機大 積極布局新願景
亞馬遜將全食整合到送貨系統時,也遇到麻煩。前員工指出,亞馬遜向來不把生鮮宅配定位成大眾化服務,而是鎖定想購買高品質食品、又願意多花錢的消費者。照理說,這個理念與全食不謀而合,所以併購不到半年,亞馬遜便開始提供全食付費會員兩小時的宅配服務,起初限定四座城市,至今已經推廣到九十座城市。
問題是,全食店面不像亞馬遜的送貨倉庫。全食的生鮮食品眾多,因此倉儲空間比一般超市小,員工為了處理網路訂單,必須從陳列架上撿貨,手拿著掃描器在走道來回遊走,找不到產品時還得問同事。此外,生鮮雜貨的同類品項通常會放在一起,但全食撿貨員拿起帕瑪森起司桶後,還得分辨是起司粉,還是起司薄片。換成是倉庫,相似品項會隔開放置,避免混淆拿錯。
儘管如此,宅配業務的潛力依舊龐大,全食的營運成長幾乎都由它貢獻。眼見宅配服務可以做得更有效率,亞馬遜又回頭思考積極投資生鮮雜貨業的可能性。
幾名前員工表示,亞馬遜不會大幅拓展全食,而在考慮成立專門負責取送貨的店面,規畫出小範圍的生鮮區,就跟當年那個備忘錄所說的一樣。亞馬遜也在全食據點附近尋找倉儲空間。專家指出,重新打造新的連鎖事業可能要十年以上。
為了當上生鮮雜貨市場大咖,亞馬遜至少要擁有兩千家店面,遠低於市場龍頭沃爾瑪的五千家,但高於Publix的一千兩百家,全食已經幫亞馬遜達到四分之一的目標。亞馬遜希望透過提供不同的購物選擇,來達到當年備忘錄裡所說的:營運規模將「大幅拓展」。
一家位於美國德州奧斯汀的全食超市,在店門口掛上宣傳亞馬遜2小時宅配服務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