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避開下一個如興、康友?大股東狂賣股就該小心了

陳仕修喊「公司是我寶貝」,卻百分之百質押股權


文/韓化宇 攝影/ 駱裕隆

股神巴菲特曾說:「如果企業經營者是騙子,盈餘的可塑性可以像黏土這麼高。」數字始終來自於人性,投資人固然要研究企業的財報,但不能只依賴財報去判讀公司好壞,更要看「大股東的行為」。

其實,許多公開資訊就是最實用的避雷針,可以去觀察大股東的異常行徑,避免被大股東欺詐,踩到地雷,股票變壁紙。

第一個掃雷針:
看大股東是否持續賣股?


若公司大股東、尤其是控制公司的大股東持續賣股,持股比率逐年降低,就是一大警訊。

因為,最了解公司狀況的莫過於大股東,密集賣股,意味著他知道公司即將出事,所以提前落跑。

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教授葉銀華在《如何避開地雷股》一書中,將大股東持續賣股,以及董事、監察人、財務等重要主管多人辭職,稱為「雞仔鳥仔走到沒半隻」的警訊指標。

以如興為例,二○二○年七月,該公司公告前董事長陳仕修以盤後交易的方式,出清持有的三萬五千張股票,就是準備落跑的訊號。

賣股的消息傳出後,他解釋是為了籌措公司長期發展所需的資金,受訪時還高喊:「如興是我寶貝!」

如興股價在同年八月六日甚至飆高至十六.九五元,創疫情爆發以來新高,代表不少股民忽略大股東賣股背後的可疑動機,而盲目追高。

結果,陳仕修持股從二○ 一七年購併玖地近三成股權, 到如今僅剩二.七七%,如興股價也剩不到三元,當時沒看出警訊而追高的投資人,恐住進了難以脫身的套房。

關鍵就在於,如果公司前景看好,是老闆心中的「寶貝」,為何要拋售持股?這提醒股民,看一家公司好壞,不能只聽老闆說什麼,而要看他實際做什麼。葉銀華強調,可以觀察其他大股東、公司董事與經理人的賣股動態,因為這些人會敏感的反映出公司經營的不穩定與公司治理問題。

第二個掃雷針
公司董事、高階經理人有無頻繁更換?


這些最了解公司內部狀況的人,若密集的離開公司,代表他們可能知悉公司的財報作假,或公司已經陷入無法營運的困境,不想擔責於是提前下車,避免車毀人亡。以國發基金投資、後來爆發掏空弊案的LED封測廠東貝為例,二○二○年三月底,東貝因交不出前一年度的財報,遭金管會開罰,股價隨即崩盤。

其實在此之前,該公司的三名監察人早已辭任或解任,且兩度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投資人若看到這些警訊,心中地雷股的警鈴就應趕快響起。


▲康友曾是生技股王,但後來證明公司所有的一切都是騙局,如今創辦人黃文烈早已捲款潛逃,留下上萬名血本無歸的小股東。

第三個掃雷針:
大股東質押比率是否過高?


質押比率即大股東將多少比率的持股,質押給銀行並取得融資款。

台灣公益揭弊暨吹哨者保護協會發起人張晉源表示,大股東把持股拿去質押,最大的動機,就是自身對公司的持股不足,但又想控制公司,於是把持股質押給銀行取得融資,再拿這筆錢去買公司股票,以提高持股,好繼續掌控公司。

但問題是,大股東控制公司的股份,不是來自本身的荷包,而是銀行的貸款,此舉容易滋生腐敗弊端。

張晉源解釋,大股東質押持股向銀行融資,他的股份即是擔保品,萬一股價下跌,銀行就會要求他提高保證金,增加該大股東個人的財務壓力。

若他承受不住壓力,就有可能鋌而走險,做出掏空公司等危害其他股東權益之事。

質押持股另一個動機則是為了購併,如興就是一個鮮明例子。

二○○九年陳仕修入主如興,調整公司財務體制後,二○一四年準備大展拳腳,擴大營運規模,並找了諸多廠商洽談購併。

就在那一年,陳仕修持股質押比率上升至百分之百,等於把所有的公司持股,都拿去向銀行融資。

後來如興「以小吃大」,購併比自己營收大五倍的玖地,成為拖垮如興的禍首。張晉源提醒,不論出於什麼動機,大股東質押比率太高「都不是好事」,這代表大股東想做出超出自身或公司財力負擔的事,例如大舉購併,「錢不夠,又想幹大事,最後就是過度擴張而拖垮公司,或是購併本身就是場騙局!」
第四個掃雷針:
公司有無頻繁貸款給關聯企業?


爆發掏空弊案的公司,常有一個共同樣態,即成立許多境外投資公司,以及複雜、多層次的轉投資,目的是方便擁有公司控制權的大股東,將公司的資金挪移至海外。

但要五鬼搬運,得要有個名目,這個名目就是「關係人交易」。最常見的警訊,就是公司公告重大或頻繁的關係人交易,例如「資金貸與」給關係企業,或替關係企業「背書保證」。

以如興為例,二○二○年該公司共公告八次資金貸與或背書保證的重大訊息,去年更達九次,反觀另一家上市的牛仔褲代工大廠年興,這兩年沒有一次相關公告。

又如因爆發掏空案而下櫃的樂陞科技,二○一一年對子公司的資金貸與金額僅四億元,二○一六年暴增至十九億元。

更誇張的是,它的資金貸與及背書保證金額,合計占公司淨值比率一度超過六成,等於把公司逾六成股東的錢,轉移到海外。

看到公司不尋常的資金貸與,而公司總以「支應海外市場需求」為由敷衍帶過,卻不交代清楚是哪方面的需求,就要睜大眼睛,看清楚大股東是否正在偷小股民的錢!

第五個掃雷針:
公司大股東是否橫空出世?


鑽研公司治理的台大國企系主任連勇智指出,很多公司的經營階層更替頻繁,有時突然來一個人入主公司,而外界對這個人又非常陌生,這時投資人就要提高警覺。

他舉例,台塑是王家創立的,王家大股東和台塑就有著密不可分的利益關係。但看如興的案例,陳仕修與如興幾乎沒有淵源,而且紡織界對他的背景、風評也所知甚少。

這樣的人搖身一變成了公司的當權派,會衍生兩個公司治理上的風險:第一、沒辦法確認他長期經營的承諾,如果只是炒短線,就有可能把公司有價值的資產掏空,再把股價炒高,最後賣股走人。

第二、如何確保他的個人私利,不會侵犯公司利益?例如掏空公司去彌補他其他事業的虧損?

財報是死的,人是活的,當大股東要為財報塗脂抹粉,簽證會計師也很難看出端倪,遑論小股民可以透過財報,辨識公司正派與否。正如造成上萬名股民血本無歸的康友案,起訴書已經證明,財報上的盈餘全是造假。

學會觀察大股東的行為,才能撥開數據的表象,在茫茫股海中逢凶化吉,避開地雷股,找出績優股!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2/7月 第1812期

本文摘錄自‎

怎麼避開下一個如興、康友?大股東狂賣股就該小心了

商業周刊

2022/7月 第18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