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平台漲價潮!小賣家不依賴蝦皮卻活更好

多元通路時代,比價格更重要的事


平台漲價、通膨升溫,對中小型電商來說,這似乎是最壞的時代;但更多元的通路、更簡單的銷售工具,還有更習慣在線上購物的消費者等,卻也是機會最豐沛的時代。商周專訪智選家和京揚,他們循著非傳統路徑,走出一條路。

文/何佩珊、陳慈晏 攝影/程思迪

智選家》不同戰場,布局不同產品
3C選物商插旗20家通路,營收年年翻兩倍


用戶在哪裡、流量在哪裡,我們盡量全部覆蓋。」3C代理選物電商智選家共同創辦人李恒這句話,說明了為什麼自成立以來,他們彷彿進行闖關遊戲般,從上蝦皮、建官網,再到momo、Pinkoi,甚至還自建實體門市,總計有超過二十種平台與通路。

放眼其他品牌、賣家,大多止步於蝦皮、momo等大型電商平台,或主力經營自有官網,極少數會上架多個平台,更遑論經營超過二十種通路。

多通路,讓他們能不畏懼大平台隨時可能漲價、或改變遊戲規則的威脅。「無論零售與電商如何風雲變幻,智選家都可以分散風險。」共同創辦人朱俐表示。

同時,隨通路數增加,該公司過去四年,營收也以年年約二○○%的速度猛衝,至二一年已突破三億元大關。

但,如果多通路人人都能做,今天,就不會有這麼多賣家為了蝦皮調漲二%的手續費而跳腳。

這其實是一種一不小心就可能做白工的戰法。舉例來說,今天一款每月可在官網售出三千件的熱銷品,在A通路上架後,帶動A通路銷量衝高,但同期間官網銷量卻下滑。於是整體銷量不變,卻要付出更高的銷售抽成,獲利反而減損。

在多通路布局背後,挑戰的是:你夠不夠理解自己?知道該用什麼武器去攻打什麼戰場。智選家有一套商品與通路的組合策略。李恒舉例, 大型電商平台如momo、PChome, 優勢是會員數多、出貨快,還有完整售後服務,這對於有急用需求的產品,如充電線,就是很適合的通路;募資平台如嘖嘖或flyingV,有較多願意嘗試新品的客群,則比較適合上架「黑科技」或創新商品;而線下門市,則扮演滿足用戶體驗和提供服務的角色。

簡單來說,他們不只要讓用戶走到哪,都可以看到智選家,更要為每一條產品線找到最佳作戰位置。

強化後台系統整合,提升服務效率 員工數增加,平均貢獻金額竟也翻倍

不過,為了避免無止境的擴張,反而降低效益,智選家持續開疆闢土的同時,每半年會盤點、評估,確定新通路帶來的效益大於成本,才繼續經營。

但光是這樣還不夠,一旦進入營運管理的細節,又是多通路布局的另一個大坑。李恒不諱言,智選家在三年前就曾踩過地雷。當時因某電商平台的後台邏輯與多數平台不同,原本要打九七折的產品,一不小心變成○.三折。雖然他們馬上發現並改正,但已湧入大量訂單,最終付出了幾十萬元的學費。

「每次危機都是轉機,運營會隨時間越來越好。」李恒表示在那次事件過後,他們在作業流程加上「夥伴檢查清單」,也就是上架、撿貨、出貨過程中,經過不同員工多重檢查,降低出錯率。這清單至今仍每週、每月覆盤,持續優化。

除此之外,為了避免管理成本隨通路數增加而同步攀升,除建立SOP(標準作業程序)優化作業流程,減少人力負擔,李恒也著重於投資營運系統,例如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或自動化,例如透過網頁語法,讓負責商品上架的同仁可以做到一鍵上架等半自動化設計。

攤開該公司營運數字,已經可以看到成效。對比一八年每位員工的平均營收貢獻約四百萬元,至二一年,員工數增加到四十六人,平均貢獻非但沒有下滑,還倍增至近八百萬元。

雖然這種多產品線加上多通路的搭配加深了營運難度,可是,一旦成功,卻也可以是他們最堅實的護城河。

一名3C通路高階主管相當肯定智選家在四年間做到的成績。不過他也提醒,IT、3C產品代理經銷產業「最大的挑戰就是迭代快速」,即使經營好通路,但根本核心挑戰,還是在於如何持續發掘明星品牌或商品。

「一定有運氣的成分。」朱俐回顧過去四年高速發展,不否認他們確實搭上市場風潮的變化。但對自身所處產業特性有深刻認知,並清楚定位,挑選正確賽道,才是他們以後進者之姿,卻能在競爭激烈的3C代理市場站穩腳步,最重要的根基。

京揚》專注經營自有官網、社群
彰化小工廠攬緊八成回流客,業績4年放大20倍


離開大平台、不做業配、不撒廣告,憑著產品力與客服,就能靠自家官網與社群在四年內放大二十倍營收。這是彰化和美鎮上這間小工廠往品牌轉型的奮鬥記。

「二○一七年蝦皮開始收取成交手續費之後,我們就斷然決定,將蝦皮商店下架。」主打超細纖維家用品,如廚房擦拭布的京揚企業社二代吳瑞翔(左圖左二),七月二十日看到蝦皮調漲手續費的消息,憶起五年前往事。

現在說來雲淡風輕,但當年離開蝦皮,不僅累積多時的一、兩千則評價瞬間歸零,客戶也一個都帶不走。他還記得那時從所有拍賣平台下架,只靠臉書粉絲專頁銷售,一開始月營收連三萬元都不到。不過他沒有後悔,形容那是「冒險但正確的決定」。

吳瑞翔解釋,當時除了蝦皮調整收費,激起他的危機意識,同時也觀察到,該平台龐大流量雖為他們帶來知名度與大量訂單,但「蝦皮是比價的地方,」無法讓產品價值被彰顯。

舉例來說,一條擦拭布,他們的價格是四十元,可能是其他賣場四倍。但同時,他也不想落入價格戰。當初吳瑞翔毅然捨代工、做品牌,就是想讓一輩子在小工廠做紡織的父母知道,自己的辛苦是有價值的,因此,不想拚低價。

而支持他大膽離開蝦皮和各大平台的背後,還有一個重要理由,他觀察到,京揚的客戶一旦下過單,往往會再回頭。

「回流率大約有八成。」他發現,「我們在小領域有口碑。這些人可以輕易把客人帶進來,而且是會買的客人。」過去好幾度訂單瞬間爆量,就是因客戶在PTT(批踢踢)或臉書社團內主動分享產品。

「只要有一點髒污,這產品就不賣。」 他自嘲這種高品質的要求,已經讓家中堆滿了瑕疵品。甚至他也為了改良拖把,找上美國知名清潔品牌的伸縮桿供應商永振興。即便京揚的需求連最低單量都不到,對產品的高要求卻讓永振興董事長劉守德印象深刻, 點頭接單, 他說:「有心(的人)要支持。」

吳瑞翔的信念是,「東西做不好,再多廣告宣傳也只是一次性消費。」 好的用戶體驗,在他看來就是最好的行銷。

相對於投放廣告,觸及不見得認同品牌價值的用戶,他更想將資源投注在產品生產上;而相對於拚價格,他則更著重於和客戶深入溝通,讓顧客了解產品價值,進而成交,再成為回頭客。

就是要體貼!親回社群留言 致力為客戶解決問題,產品力擺第一

例如,他們粉絲專頁每則留言底下,都是詳細的說明,而非罐頭回覆。而平時,不論是幫海外客戶思考更省匯費和運費的方式,或在過年前協助緊急出貨,甚至自家商品缺貨時,吳瑞翔還會推薦自己認可的競品,為的,都是想幫客戶解決問題。

雖然初離開蝦皮時,曾遭遇陣痛,但靠著客戶口耳相傳,去年電商收入約是一七年離開大平台時的二十倍。

其實京揚代表的,正是占網拍、社群電商最大一群的中型賣家,而像他們這樣專注於經營自有通路的模式,未來,還可能看到更多。

電商資深戰將美而快總經理王志仁表示,網路社群跟直播的興起,分散了大平台總攬的情況,讓賣家只靠社群也能占有一席之地。但他也提到,社群門檻低,意味著競爭不會少,要想在市場上生存、成長,最終還是回歸產品力。

當你賣的是價值,而不是價格,吳瑞翔相信,不論在哪個通路銷售,客戶都會找到他。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2/7月 第1812期

本文摘錄自‎

迎戰平台漲價潮!小賣家不依賴蝦皮卻活更好

商業周刊

2022/7月 第18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