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光大馬翻倍擴廠 南向第一天就得想自動

拚產能》封測龍頭:以前訂單像小波浪,現在是海嘯


文/吳中傑 攝影/郭涵羚

在檳城機場周遭的峇六拜工業區,我們站在即將完工的日月光馬來西亞廠第四期廠房,眺望對面正在趕工的第五期廠,日月光資深總監何昌華說,進度雖然已經比預期快了一些,明年將可以完工,但依然讓人心急,「沒有時間了,客戶的訂單都在排隊!」


▲日月光在馬來西亞投資逾30年,管理階層都已在地化,也才能因應當地種族、文化多樣性。總經理黃興意(前排灰西裝者)就是從工程師一路做起。

日月光
• 布局年份:1991年
• 東南亞區總裁:李貴文
• 成績單: 2022 年全球營收6,709 億元
• 馬來西亞員工人數:近4 千人
• 地位:全球封測龍頭

營收從占一成增至海外第二
未來十年擴張重點就在馬國


該公司的兩期新廠於去年底正式動工,預期五年內總投資額近新台幣一百億元,將讓日月光在該國的廠房面積翻倍。

如此大動作,因為馬來西亞廠的戰略意義,在這個去年全球年營收超過六千七百億元的全球封測龍頭集團中,正在改變。

「以前,進到馬來西亞的科技投資與訂單,就像是一小波、一小波的浪,但現在,可以說是海嘯!」日月光東南亞區總裁李貴文直言,近兩年,因為地緣政治、疫情等因素,導致大量訂單湧入馬來西亞廠,「有時候,浪甚至大到有點難以招架,現在美國、歐洲的客戶都在問我們業務,能不能接更多單。」

日月光投資馬國已經超過三十年,過去,這裡只是它們全球眾多生產基地的其中一個,年營收占比不到一成。

但現在,這裡不僅已是該集團海外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生產基地,員工近四千人,甚至,可能是未來十年的擴張重點。

據了解,該集團董事長張虔生已把公司未來十年成長曲線都畫出來,但東看、西看,在地緣政治的挑戰下,除了台灣將持續擴產,比對過美、中、韓後,海外擴廠的首選,就是馬來西亞。

這天降的機運,對日月光馬國廠而言,雖是祝福,卻也是挑戰。


▲為配合多族裔員工,日月光員工餐廳供應馬來、中式、西式等各種餐點。

青年想跑外送勝過進工廠
少子化、星國高薪搶人釀缺工


「我總是提醒檳城的經營團隊,馬來西亞已經不再是一個低成本的國家,」李貴文直言,該國的土地、水、電等成本都在上升,人力成本更是。過去五年,該國的基本工資已經上調三次,目前來到馬幣一千五百元(約合新台幣一萬元)。雖然該公司付的不是最低薪,但也得跟著調漲,「而且我感覺下一次(漲基本薪資)很快就會到來。」人力成本上升不打緊,更讓人頭痛的是:缺工。

該國生育率從二○一六年開始低於二%,代表將不再享有人口紅利、逐漸少子化。

而該國電子製造業缺工數,也從三年前疫情初期不到二萬六千人,隨著外國投資湧入、職缺增多,以及青年的就業意向改變,今年第二季攀升到超過三萬四千人的高峰。

「現在大家都想跑外送啊,」當地的投資服務官方機構投資檳城(Invest Penang)溝通部門主管謝億琳直言,馬國的年輕人和世界潮流一樣,多半對進科技業當工程師、作業員沒什麼興趣,更傾向當外送員,較自由,而且相較工程師一個月馬幣兩千到四千元的起薪,「跑外送,一個月努力的話可以賺(馬幣)五千!」

甚至,新加坡也在跟大馬搶人才,工程師若到星國工作,薪水有機會馬上翻倍。苦於缺工,目前日月光馬國廠的基層作業員,約八成都是移工,不僅來自印尼,甚至連孟加拉、尼泊爾都有。

但,這並不是終極的解方。
成本飆「別想做中國替代版」
轉做智慧工廠、高技術產品


「在東南亞(投資),你不能想著要做一個中國的替代版,而是要放諸四海,都有競爭力的生產基地,」一位日月光高階主管表示。以該公司為例,建造中的新廠,正積極導入智慧化。目前除了持續派台灣工程師前去傳承經驗,該公司馬來西亞廠總經理黃興意也已經飛了台灣好幾次,為的就是學做智慧工廠。

目前,該公司的智慧工廠,已經能透過數據分析,做到機台故障、維護的預警,偵測資安事件,以及用擴增實境(AR)進行遠距維修協作等。

甚至,這還有拉齊營運效能的作用。據了解,該集團所有海外據點,因為文化、人員等因素,營運效率仍然跟台灣有差距。因此,當逐漸導入智慧化,降低管理的不一致性後,也有機會讓效能再往上升。

可以說這也是給所有現在想南進馬國、泰國、越南等東協前段班投資的廠商,最重要第一課:第一天就要想自動化、智慧化。
同時,因為馬國的成本優勢早已不再,因此,在東南亞生產的技術,並不是理所當然的做中低階,而是得做有特色、有技術競爭力的產品才划算。雖然,這也會對人才需求,更有挑戰。

例如日月光馬國廠,是該集團目前主力生產影像感測器封測技術的廠,專攻車用客戶,從德系、美系、到日系的汽車零組件大廠都是客戶;另一項獨門工藝,則會應用在伺服器、電動車與5G等目前主流的終端產品。

雖然近期外資給日月光的評等多空交雜,而且少有針對其海外布局的討論,還無法看出資本市場對該公司擴大馬國廠的看法。

但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徐瑞廷認為,看待企業當前全球布局,不能用短線思考,得看長期韌性。短期是支出,但十年、二十年來看,最終可能對獲利有幫助。「韌性,有點像買保險,會不會虧錢?不好說,但哪天出事,人家都損一百,你只損十,保險就救了你。」

同時,這也不代表企業都應在東南亞有設廠規畫。徐瑞廷認為,各公司可以有自己的盤算,只要有通盤的全球化策略就好,但若真要去設廠,「得把地緣政治這頂帽子戴好,並深刻理解當地夥伴,最好找真正專業的人幫忙,別自己空想。」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3/8月 第1867期

本文摘錄自‎

日月光大馬翻倍擴廠 南向第一天就得想自動

商業周刊

2023/8月 第18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