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通膨、戰爭 全球經濟沒有最差只有更差

疫後新局1〉迎向2023國際與台灣景氣預測
主持/財經節目主持人 陳鳳馨
與談/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名譽教授 周行一
國家發展委員會前主委 林祖嘉
藍濤亞洲總裁 黃齊元

今年全球經濟最受人矚目的兩個關鍵字,就是通膨與升息。美中兩強競爭、疫情、俄烏戰爭等因素,讓全球化邁入下一個階段。

除了經濟面影響,兩岸關係緊繃、中美持續對抗的地緣政治,也牽動台灣在艱鉅處境下,如何夾縫求生?兩岸關係、美中台等新地緣局勢與通膨、戰爭,將如何影響華人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局勢?

「2022第20屆遠見高峰會」第一場專題論壇,以「迎向2023 國際與台灣景氣預測」為題,由財經節目主持人陳鳳馨主持,並邀請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名譽教授周行一、國家發展委員會前主委林祖嘉、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分享他們的見解。


周行一:

明年經濟似溫實冷,去台化是未來最大風險

我的判斷是,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約落在0∼1%間,就是摸那個水,其實還是冷的,但看起來有一點點溫度;到了2024年,全球經濟會稍微好一點,最好大概能回到2019年新冠疫情發生前,約2.9%經濟成長率。2024後幾年,大概全世界的成長約3%左右。

這次經濟不好有幾個原因:第一,是供應鏈不太順暢。第二,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各國政府給市場太多錢。第三,就是今年2月份的俄烏戰爭,影響能源、糧食價格。今年經濟另一個問題是,過去很多年來,每當世界經濟有問題時,可幫忙稍微收緩一點的是中國大陸,但中國大陸今年進行非常嚴格的封城。

面對這種情況,美國又持續升息,所以從現在到明年,經濟預計會開始下滑。但我預測不會有很大的衰退,第一個因素是,供應鏈現在慢慢好轉;第二個是,過去供應鏈受到混亂狀態,除了中國大陸之外,大家都不再封城,這個問題就慢慢消失了;第三是俄烏戰爭,對世界能源、食物價格的衝擊慢慢減少。

另外,也有一些樂觀因素。我相信從明年1月份開始,中國大陸的動態清零,雖然官方說法不會改變,但會開始放鬆。我認為從現在到未來八到十年間,美國一定狠打中國,但中美各有強項,這是雙贏戰爭,不會有一個人倒下來。我認為,在八到十年間,中國每年經濟成長率起碼是美國兩倍以上,這段時間結束後,中國經濟規模就會超越美國。

美國目前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的打擊非常激烈。十四奈米以下的半導體,基本上都不能再進入中國,中國也拿不到AI、超級計算機、量子計算機。更嚴重的是,美國承襲以前對蘇聯的做法,在科學上跟中國脫鉤,不再希望美國學者、專家,跟中國學術界、企業進行交流。這部分只會愈來愈嚴重。

美國不只跟中國脫鉤,也跟台灣脫鉤。美國為了自身在高科技、半導體的絕對優勢,會設法做到自給自足。兩週前葉倫也講得很清楚。她說從台灣拿到半導體,是美國的國安風險,這是台灣未來最大的問題。


▲2022遠見高峰會第一場專題論壇,探討地緣局勢、通膨如何影台灣與華人的經濟發展。(左起為黃齊元、林祖嘉、周行一、陳鳳馨)池孟諭 攝

林祖嘉:

反全球化趨勢明顯,國際貿易量下跌影響台灣

二戰後的全球化速度非常快,從1960到2020的60年間,全球GDP的實質成長率平均每年約3%,但全球的貿易量成長率超過5%、國際旅客的成長速度約4.4%,人員與商品的往來成長率,遠遠超過GDP,讓所有人享受全球化帶來的經濟果實。

不幸的是,過去幾年的反全球化趨勢非常明顯。比如說,2016年的英國脫歐、2017年美國退出CPTPP、2018年的美中貿易戰爭、2020年的新冠疫情,加上今年的俄烏戰爭,市場改變、生產受到影響、人員不再往來,整個GDP就掉下來。

2020年全球疫情期間,經濟成長率掉了3.8%,2021年反彈回5.6%,但今年因為通膨,整個又掉下去,估計在2.8%左右,明年說不定會掉到只剩2%,用過去的3%做一個標準,就低很多了。尤其WTO在10月時預估,明年的全球貿易成長率大概只有1%,這將嚴重影響國際貿易,當然也會影響到台灣。

造成這些結果的最重要因素是全球通膨,通膨的幾個因素,我覺得最重要的,是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美國的貨幣供給量從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短短一年間成長了300%,「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印鈔票一定要付出代價」。

去年開始整個需求爆發出來,今年我們就嘗到通膨的惡果,這個是需求面的。但不要忘了,還有國際供應鏈崩潰的問題、疫情導致的生產問題,還有美中鬥爭導致諸多問題,再加上俄烏戰爭導致的能源跟糧食問題。

這些結構性的供給面問題仍持續存在,現在美國快速地提高利率,只能解決需求面的問題,供給面的問題仍無法解決。我認為通膨下降的速度將非常緩慢,估計到今年年底,美國通膨大概還在7%左右。

台灣情況稍微好一點。主計總處在8月時,推估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是3.76%;央行在8月份的預估是3.5%;而最近,中經院的預估已降到3.28%。但台灣9月份出口成長率已經掉了3%,如果把第四季的數據擺進來,估計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大概在3∼3.2%之間,至於通膨大概落在3%。明年台灣的情況,一定會比今年還差。

未來幾年,美中政治、地緣鬥爭只會擴大不會減少,再加上俄烏戰爭以後,中俄聯手,未來全球可能會變成兩大板塊,從市場體量來看,美國與西方領銜的市場約占70%,中國大陸則占30%。

在這次二十大的習近平報告中,政治比重很大,經濟比重較少,但在經濟的講法,還是堅持國內經濟跟國際經濟的雙循環,十四五規劃方向不變。但因為地緣政治改變,美國跟歐盟對中國大陸的出口與科技限制,中國大陸未來被迫要更仰賴自身的國內經濟。


▲美中兩強競爭、疫情、俄烏戰爭等因素,讓全球化邁入下一個階段,也牽動台灣未來。(左起為陳鳳馨、周行一、林祖嘉、黃齊元)

黃齊元:

全球典範轉移,需更了解中國經濟

現在沒有人可以預測經濟,連美國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全世界最powerful的央行都預測錯誤,因為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典範轉移的時代,有很多新規則跑出來,這些新規則跟以前完全不一樣。過去,大家多從需求面來預估,但現在有很多供給面、結構性因素影響經濟,比如說,疫情、供應鏈斷鏈、俄烏戰爭,以及地緣政治等,這些都打破了過去的典範。

現在的經濟學家,必須增加跨領域的知識,第一是了解地緣政治、第二是了解ESG,氣候變遷的重要性遠超大家想像。另一個會影響的是人口結構,台灣少子化又特別嚴重。

這次大會主題是通膨、疫情、戰爭,其中戰爭會影響兩項因素,一是油價,二是供應鏈。油價影響的是第一產業,供應鏈影響第二產業,至於疫情,是影響到第三產業的服務業。

供應鏈的轉移會很漫長且非常痛苦,美國當然希望把供應鏈從中國移到印度、東南亞去,最近包括緯創、鴻海,都在印度跟東南亞建廠,但沒有那麼快,因為整個基礎設施在當地還沒建起來。另外,整個供應鏈移轉,除了要短鏈,又要友岸外包,一方面要靠近市場,一方面又要在友好國家。這對台灣跟全世界來講,都是新挑戰。也因為這些問題,過去大家都說供應鏈要撤出中國,但現在有些又回去了。
現在的經濟學家,很多都接受西方的理論,但對中國經濟了解其實相當不足。有人說中國將走向封閉,但我認為中國仍對世界開放,只不過未來全世界將切為兩半,一半是美國跟西方國家聯盟的世界;中國跟東南亞關係良好,另外,包括拉丁美洲、非洲還有中亞,中國會聯合其他國家成立另一個聯盟。對中國如果不夠了解,對經濟的預測就會出現誤差。

美國現在要從生態系上滅掉中國,將會加速中國的生態系發展,最後演變成生態系跟生態系的競爭。這就是為什麼馬斯克稍早前會說,台灣應該變成一個特別行政區,因為馬斯克看得很清楚,他不能沒有中國。特斯拉這麼成功,是因為在中國的超級工廠;馬斯克今天那麼成功,是因為有中國市場。現在,全世界的新能源車中,中國在今年8、9月時搶下全球市占率六成,另外,中國自身的新能源車市場也高達三成左右,美國低於10%,台灣更不到5%,整個生態系就在那邊。(林仕祥整理) 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特刊:65位領袖掌舵 航向共好時代2022/12月 第11112期

本文摘錄自‎

疫情、通膨、戰爭 全球經濟沒有最差只有更差

遠見特刊:65位領袖掌舵 航向共好時代

2022/12月 第11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