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為何美國求職者比職缺少百萬個?
六月, 美國最大連鎖餐廳之一丹尼斯(Denny’s),出動它長十六公尺的廚房卡車,開啟從美國中部到西部超過二千五百公里的旅程,橫跨大半個美國,它,不是為了賣餐點,而是要招募員工!
不只丹尼斯,美國各地的餐飲、零售業者, 正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缺工潮。
文●張方毓
▲美國經濟反彈,商家大量開缺,卻面臨反常的缺工問題,美國各州處處可見徵人看板。
美國失業率回落到疫情以來新低五.四%,還沒回復到疫前水準,但反常的是,找工作的人數,還比開缺數量少百萬個。美國各地街道上,處處可見店面張貼著醒目的「 正在徵人」、「需要人手」的廣告,卻因員工嚴重不足,許多餐廳被迫縮短營業時間。
員工不僅不回去,更一直離開。在餐飲業,今年四月到六月,每個月都有近六%員工辭職,比率創史上新高;在零售業,四月時,六十五萬人離職數是二十年來最多。
共和黨和批評者把矛頭指向拜登的政策:優渥的失業救濟金。疫情期間,失業的人每週可以拿到三百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千四百元)的救濟金,對一些員工來說,拿失業金還賺得比原本工作多。
低薪+顧客言語肢體暴力救濟金讓基層獲反思機會
失業救濟金導致缺工嗎?對,但也不對。《紐約時報》採訪了一些前員工,有些人承認,失業金一度超越原本薪水。但失業金給予的不只財務支持:四十六歲的亞當,大半輩子都待在餐飲業,但失業給了他喘息、反思的機會,領取失業金讓他意識到,原本工作低薪且缺乏保障,他決定離開老本行,找一份有提供健保的工作。
另一位三十五歲的迦勒已經在餐廳工作超過十年,他出於熱愛進入餐飲業,但疫情讓他正視熱愛背後的陰影:每週工作八十小時的超長工時,以及面對人群帶來的心理傷害。
心理傷害來自哪?例如,規勸顧客戴口罩的第一線員工,成為頭號受害者:一個對四千名麥當勞員工的調查發現,近一半人曾遭受來自顧客的肢體或言語攻擊。
一場疫情,讓大家開始覺醒,自己這麼拚命到底為了什麼?面對「覺醒」的員工潮,美國的企業正如何轉型?
首先,改變低薪環境。用實在的金錢誘因吸引員工。
全國廣播電台(NPR)報導指出,五月時,美國餐廳和酒吧非主管員工的平均時薪,首次超過十五美元。大企業不落人後, 星巴克表示, 會在三年內讓美國所有員工時薪達十五美元; 連鎖藥局CVSHealth將在一年內把所有員工的時薪調升為十五美元。
再來是創意出招。例如,疫情中,許多員工必須在家自己顧小孩,成為他們遲遲沒有返工的一個因素,因此許多企業開始提供托兒服務。
與通用汽車、亞馬遜和蘋果合作的托兒公司明亮地平線(Bright Horizons FamilySolutions)表示,越來越多企業跟他們合作、提供緊急托兒服務,假如員工的托兒所因疫情臨時關閉,可以馬上把小孩帶到明亮地平線的托兒中心。
電子產品零售商百思買(BestBuy)還額外補貼員工小孩家教費,每月最多補貼一百美元,減輕員工托兒的財務負擔。
最後則是,提供員工進步、成長的機會。美國最大零售商沃爾瑪七月宣布,它將替所有兼職、全職員工支付百分之百線上大學學費,包含十所大學工商管理、供應鏈等專業學位。
之前,沃爾瑪提供「每天一美元」的大學學費補助,這次則加強讓想進修、提升工作技能的員工直接受惠。目前,計畫裡以零售業務相關課程為主,該公司也可藉此增加人才密度,提升組織中優秀人才比例。
沃爾瑪高管斯托姆斯基(Lorraine Stomski)指出,過去參加此計畫的員工留任率提高,且獲得晉升的機會是其他人的兩倍。
一些企業則提供更快速的內部晉升機會, 速食店奇波雷(Chipotle)指出,透過培訓機制,員工能夠在短短三年半從工讀生變成店長,平均年薪破新台幣二百八十萬元。
因為缺工,企業沒有感受到復甦的喜悅,只感到復甦的陣痛。但這場員工和公司之間的拉鋸戰,也開啟未來的企業新典範,唯有善待員工,整個公司才能一起共好走下去。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疫情讓員工覺醒 星巴克、沃爾瑪遇史上大缺工
商業周刊
2021/第235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