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減產跳漲 解析三大意義

不甩美國,沙俄牽手中國


沙國聯手俄羅斯等產油大國,突襲宣布每日減產一六六萬桶。全球市場震驚,價格立刻跳升,但這只是短期波動。長期而言,油價只會更低,此舉更大的意義在政治。

文/賀先蕙、盧沛樺

清明連假期間,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在內的幾個產油大國再度震驚市場,無預警宣布自五月起將再度減產,幅度為每日減產一六六萬桶、時限則是到今年年底。

消息一出,布蘭特原油立即應聲上漲。三月三十一日價格為每桶七十七.九一美元;四月三日週一布蘭特油價盤中一度大漲六.一%;十二日已衝破每桶八十五美元。

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減產最多,兩國各自承諾每日減產五十萬桶;其餘的七個OPEC(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國家,包括伊拉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等共計減產六十六萬桶。

外媒分析,這次悄無聲息就宣布減產,令市場錯愕,但其實沒有去年十月減產來得令人震驚,且這次的減產大約只佔全球原油生產量一%。


▲中東產油國無預警減產,宣告單極霸權世界終結。(Getty Images)

中東不甩美國,交中國新朋友

加上,原本OPEC+(編按:十四個OPEC成員國加上俄羅斯、馬來西亞等十個伙伴國)國家生產就沒有達到上限,因此加拿大皇家銀行預估,真正的影響大約只有每日七十萬桶。

這次的減產,除了來得意外、帶動油價上漲之外,對市場來說,還有什麼意義?該如何解讀?根據外媒的分析,至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解讀產油國家的大動作:

第一,坐實了美沙不合的傳言,沙烏地更重視的是追求自身利益。

這次的減產,由沙烏地牽頭組織。挑在OPEC四月三日召開部長級聯合監督委員會前宣布,令市場措手不及。

針對這次的減產,《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伊格納茲(David Ignatius)撰文指出,「沙烏地阿拉伯上週末冷漠務實的減產決定,傳遞了一個很簡單的訊息:美國不再在波灣地區或者原油市場有喊水凍結的能力。不論是好是壞,美國在中東擁有霸權的時代結束了。」

石化產業明星分析師何耀仁分析,先前油價居於高檔,美國希望產油國不要減產、甚至增產,達到以量制價,沙國等國的確配合拜登政策。

但今年三月油價跌破七十五美元,美國卻不回補戰略儲油,惹惱沙國,「他們覺得受到不公平待遇。」

另一方面,白宮也明白表示對於沙烏地週末突然宣布減產的不快。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四月二日直接說,全球市場不確定,不建議石油減產。

針對這次減產背後的意義,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大宗物資策略主管卡夫特(Helima Croft)解讀,「這是一個沙烏地優先的政策。他們正在交新的朋友,如同我們所見,他們與北京交好。」

沙烏地阿拉伯藉此傳達了一個訊息,「這不再是一個單極霸權世界。」

第二,產油國家可能預見全球景氣將下滑。《華爾街日報》分析,這次產油國家迅速達成減產協議,事前沒有走漏絲毫風聲,還有一個可能,就是OPEC產油國可能都看了令人擔心的需求趨勢,擔心到,讓他們達成一致的決議。

如果是這樣,石油是全球最重要的工業物資,「生產者的快速行動對全球成長來說,是一個不祥的徵兆。」

「面對銀行危機所導致的需求疲弱可能性,OPEC+做出了防禦性減產,」《金融時報》引述Energy Aspects研究主管沈恩(Amrita Sen)。

第三,增加各國對抗通膨的難度。CNBC引述Rystad Energy所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這次自發性的減產將造成油價到年底前都會上修,並進一步助長通膨,造成全球央行更鷹派的升息作為。而這也將更壓低經濟成長和降低對原油的需求。」
長期油價走低,解除通膨壓力

這代表今年油價會全年皆高嗎?

何耀仁認為,短期油價確實會走升,因為第二季是用油旺季。

但他預估,相較去年油價均價為九十九美元,今年約八十四美元,仍較去年衰退一五%,二○二四年價格還會更低,僅剩七十五美元。

一個原因是,市場依舊供給過剩。儘管美國聲稱要抵制俄羅斯,但俄羅斯仍維持每日九五○到一○五○萬桶的產能,甚至高於疫情期間。而且,俄羅斯壓低價格賣油,也讓中國、印度等國買單。
其次是前景不確定性高,壓抑市場需求。

何耀仁觀察,鞋業、紡織業、橡膠業等庫存見底的時間應該不遠了,理應恢復正常原物料採購,但考量中美貿易氣氛依舊僵持、烏俄戰爭又未平息,廠商採購決策趨於保守,「廠商寧願賺不到,也不要被咬到,」何耀仁比喻。

最後一個原因是節節攀升的電動車市佔。何耀仁解釋,每年全球新車產量約九千萬輛,今年電動車預估會佔一成以上,較前一年增加五○%,也會抑制交通用油需求。

也因此,儘管短期油價波動,但跟去年比,受惠油價走疲,通膨壓力可望解除。

歐洲人的感受是最明顯的,因為能源價格正在快速下滑。譬如荷蘭TTF天然氣期貨價格,去年八月每一千度電飆破三百歐元,現在價格剩下七分之一。

總的來說,這次減產對油價衝擊不大,但地緣政治板塊移動,才是真正應該關切的重點。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3/4月 第771期

本文摘錄自‎

石油減產跳漲 解析三大意義

天下雜誌

2023/4月 第7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