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教戰退休大計心法



素人實踐〉打造退休保護傘:及早開始、紀律投資、定期定額


退休理財現已成為各年齡世代共同課題,最重要是應及早開始、養成投資習慣。分析三個成功個案經驗發現:定期定額、有紀律地投資,是讓退休信心大幅提升的關鍵!

撰文/李瑞瑾

及早行動

18歲入手第一間房 髮型設計師30歲前存到五百萬


「因為我們家是單親,所以會想的比較多⋯⋯。」身為家中唯一男丁,李先生從十八歲起就分擔養家重責,而第一步,就是買下人生第一間房。

當然, 剛踏入社會的他, 是靠著母親資助三百萬元的頭期款,才能買下約五百多萬元的房子。不過,剩下每月二.五萬元的房貸都由他獨自負擔,而這也成為他賺錢和理財的最大動力。

畢業於台北商業大學企業管理在職進修班的李先生,對企業財報、理財商品並不陌生,加上母親和老闆等長輩,都有豐富的投資經驗,還不時提醒他「一定要有儲蓄習慣」,讓他比同年齡者更積極投身理財。

標會、股票、基金各占三分之一

選股訴求「長期、穩健」 逢低加碼投資

李先生回憶,第一次投資很特別,是傳統民間融資機制「互助會」,即俗稱的「跟會」。他表示,自己是在老闆推薦下參與,也深知其中風險,「在法律上,互助會其實不算具有非常完整的保障,所以老闆會先幫我們篩選,他自己也有投資的會,才會推薦我們一起跟。」有老闆協助引進門,加上互助會成員互相熟識、知根知底,讓標會成為他認為相對穩定、報酬也最好的一項投資。

不過,李先生也堅守「雞蛋別放同一籃子」的配置觀念,除了標會外,股票、基金也各占他三分之一的資產布局。

李先生投資股票的核心理念是「長期、穩健」,手中主要持股為台積電、鴻海、長榮,「這些體質不錯的公司,對我來說都是要放長期的投資。」只要存到一筆錢,他就會找合適時機進場買進,在市場低檔時加碼投資,當勢頭不好,則會暫緩進場。

但他強調,「我不會在意它一時的高低,存了以後就放著,不會去動它。」同時,他會機動性地撥小部分資金,針對一些較具獲利空間的小型股進行波段操作,放大獲利空間。

基金方面,李先生交給已退休的母親協助,「媽媽長期關注國際市場新聞,自己也去上了一些課,更具這方面的知識。」母子對選擇基金也有共識,一是優先挑選台股標的,其次,考量匯率風險,不選外幣級別商品。

進一步了解李先生的基金配置,持有最大部位的兩檔基金,一是全球天然資源基金,二是台股ETF連結基金,可見當前正處資產累積黃金階段的他,在風險偏好上較為積極,且相較ETF,更喜歡配息自動再滾入、持續累積資產的ETF連結基金。


▲18歲就進入職場的李先生,年紀輕輕就開始積極準備退休資產,除了投資理財,也將保障完善考量。李先生提供

Profile 李先生
出生:1996年
現職:連鎖美髮沙龍設計師
經歷:助理設計師、花店店員、麥當勞職員
學歷:台北商業大學企業管理在職進修班
家庭:與母親2人同住

每月自提六%勞退金

多元資產布局 不忘長照、醫療險保障

除了多元資產布局,李先生的退休規畫,已將「保障」這一部分考量在內,長照險以及其他醫療相關保險,很早就規畫完整。自主理財外,他每月堅持自提六%勞退金,透過各種管道進行有紀律地投資。

於連鎖美髮沙龍磨練十年的李先生,已成為可獨當一面的髮型設計師,培養不少忠實顧客,即使薪資收入主要來自抽成,年薪也可穩定地達百萬元;經過按部就班的理財規畫,至今已累積五百萬元金融資產。

早早就開始理財規畫的李先生,對未來成家、退休的開支全都不擔心,他輕鬆地道出,「提早規畫就不會壓力很大,且對未來生活,甚至退休,就會很安心!」

紀律投資

布局甘為孺子牛 娛樂經紀人20多檔基金賺兩千萬


「我覺得,每個年紀都有該做的事情,我希望可以再努力工作十年後退休,然後陪小孩去國外讀書,退休後就是好好陪著他們成長。」談起理想的退休生活,倪良瑋看著在一旁玩耍的子女,眼中流露著期待與喜悅說道。

未成年就進入社會打拚的倪良瑋,在唱片公司風生水起的那個年代,僅是擔任工讀生,月薪就高達六萬元。出身財金系的他,理應比多數同齡人擁有更豐富的理財知識,卻因年少輕狂而胡亂消費,甚至一度由於過度刷卡、負債而成為「月光族」。

「突然有一天我驚覺,不能再這樣過生活!」讓他茅塞頓開的契機,是他發現許多知名藝人表面上光鮮亮麗,實際卻是存款為零,連自住房都沒有,居無定所、只能一直搬家。


▲倪良瑋靠著基金投資實現財富自由。現在的理財除為自己退休規畫,也會為兩位孩子設想。攝影·蕭芃凱

Profile 倪良瑋
出生:1976年
現職:源鑛娛樂公司經紀人
經歷:唱片公司宣傳、外商公司採購、電視公司公關
學歷: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
家庭:1子1女

「不須每天盯盤,非常省事」

標的對就可逢低加碼 嚴守停利再投資

當時年約二十六歲的倪良瑋,開始認真地規畫理財投資,先從股票市場開始,但回憶起當初在股海浮沉那幾年,他感慨地說「 太痛苦與煎熬」。直至三十歲左右,倪良瑋接觸到基金這款理財商品,很快地被其便利性所吸引,「 不須每天盯盤,非常省事,只要看準標的前景,多數時候都能獲得期待報酬。」尤其他還搭配定期定額投入, 進一步分散了風險,從每月扣款三千元開始進行小額投資。

不過,倪良瑋在每季審視對帳單時發現,雖投資報酬極佳,實際獲利金額卻很少,「代表我眼光是精準的,但投入金額有限。後來我就把股票大筆的錢全部轉到基金,別人可能都扣三千元,我是扣三萬元;既做到分散風險,又可以獲得理想報酬。」在收入更有餘裕後,倪良瑋設定一檔基金至少扣款一萬元,且維持二十多檔標的同時扣款,甚至一個月扣款兩天,更大量、分散地布局基金。

倪良瑋投資基金二十年間,可說是賺多賠少,累積資產迄今逾二千萬元,而這主要歸功於幾項策略。

首先, 在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新冠肺炎疫情等恐慌期間,都是倪良瑋加碼的最佳時機,他認為,「修正都只是過渡期」,只要標的對,就有信心逢低加碼。

其次,倪良瑋嚴守「停利再投資」的操作方式,當基金獲利達二至三成時,便會部分獲利了結,一定程度落袋為安、避免過度重壓的風險。接下來,無論是將這筆資金轉投於其他有潛力的產品,或是定期定額再加碼,都能使資金得以循環放大,而非花掉或存著。他舉例,從未中斷投資的標的之一是印度基金,期間獲利了結多次,入袋金額逾百萬元,如今仍持續扣款中。

挑選自己感興趣的產業主題

為人父看重「醫療」 為子女置產海內外

至於該如何「精準地」挑選獲利商品呢?倪良瑋分享,應選自己感興趣的產業主題,「現在我有了小孩,看重醫療這個領域,覺得台灣、美國醫療領域,都有機會穩定成長,就會在這主題多買。」新興市場也是他關注的成長題材,投資拉美基金長達十年,越南基金亦從二○二一年扣款至今,同時還赴泰國置產,便是看好其成長前景。

倪良瑋的基金配置多元,追求積極與穩健並重,不僅持有美國科技基金、台股基金,亦有標榜收益成長的月配息級別基金。資產風險平衡分散,成長與領息需求也都兼顧。

如今,倪良瑋除為自己退休打算,種種理財規畫都會為孩子設想。例如,他在台北買了四間房,便是為兩個孩子各留一間;在美國、泰國都有置產,也是考量未來可送小孩至當地念書。

即使對未來生活已有美好藍圖,倪良瑋卻從不為自己設限目標。他相信,接下來十年,只要維持同樣的紀律投資,就能養育孩子直至完成學業,「我的投資理念是,與其算要存到多少,不如想每天如何多賺一點。而且有了他們之後,我更努力賺錢,生活有更多責任與動力!」

定期定額

養老也要抗通膨 退休公務員買基金17載攢三千萬


高齡七十歲的廖女士,靠著長年投資有方,累積了三千萬元資產,如今過著經濟無虞的退休生活。不過,投資這件事,沒有隨著退休劃下句點。

廖女士說,累積愈多,愈可隨心所欲過日子,但為了避免通膨造成資產縮水的煩惱,才是自己積極理財的主因。她至今每個月持續投資十多檔基金,月扣金額逾十萬元;而基金,正是她累積財富的主要方式。

談起理財之道,廖女士坦言,「一開始,我只是一個快樂定存族。」她說,過去很堅持把存款放到銀行定存,直到二○○七年,陸續接觸如朱岳中、林奇芬和蕭碧燕等理財專家的講座,吸收理財知識,因此對基金產生興趣。

「投資基金回報比定存好太多」

市場重挫不停扣 積極搭配單筆加碼

廖女士說,第一次投資基金,是在零手續費誘因下,去券商開戶申購,「當時還是模模糊糊、對基金投資沒概念,但看多名理財老師分享,就愈來愈有概念。」她落實理財專家的建議,以定期定額方式投資基金,「經過一段時間發現,投資基金回報比定存好太多,所以就慢慢地將定存轉到基金。」

在經歷○八年金融海嘯,看到持有基金平均虧損四○%至五○%的「驚嚇大場面」時,廖女士仍然堅守定期定額的扣款紀律。她笑說,「專家說的話要聽」,在市場重挫之際不停扣,還積極地搭配單筆加碼,活用簡單又高效的投資策略。

廖女士回憶,自己從一開始搞不清楚手續費、經理費、信託管理費等各項費用的差異與影響,到後來,「我甚至還問倒銀行理專,被理專戲稱『像我們督導』。」


▲及早啟動理財規畫、有紀律地定期定額投資,年老時便可享受無虞的退休人生。(示意圖)Getty

Profile 廖女士
出生:1954年
現職:退休
經歷:郵局公務人員
學歷:銘傳管理學院會計學系
家庭:獨居

省手續費、管理費加速累積資產

定期檢視績效 報酬逾三成就部分贖回

在堅守定期定額的投資過程中,廖女士也發現,愈能省下手續費、管理費等成本,就能更快速地累積資產。因此,當主打「零手續費、低經理費」的基富通好享退專案問世時,讓她趨之若鶩,搭上了第一波限定的萬人列車,從此成為基富通忠實客戶。

即使已屆高齡, 廖女士的風險偏好仍相當積極。在好享退專案中,她選擇了最積極的三檔標的,其他持有基金也都是積極產品,包含高成長、中小型股、科技型基金。

不過,她並不擔心資產風險偏高。靠著自製Excel表單定期檢視績效,只要報酬超過三成,她就會部分贖回、重新累計,「定期定額一定要懂得停利,不然底會愈來愈胖,萬一經濟衰退的時候,部位愈大,虧損就愈嚴重。」

對廖女士而言,定期定額投入基金是個人最成功、且最適合做退休規畫的投資方式。她也推薦還沒退休的人,固定撥資金累積資產,「一段時間以後,絕對可以賺到錢!」

退休後, 廖女士積極發展自身興趣,參與「台語詩經教育協會」,學習台語羅馬拼音,還去考了證照,可惜遇到疫情中斷課程,再加上必須照顧年邁父母,遲遲未回歸課堂。直到去年家中長輩辭世,她才有更多時間投入自身興趣,「現在都會自己複習課程,未來更有時間了,一定會再回去上課。」

除了持續投資養老,廖女士也不忘投資健康,每天會到住家附近的停車場或公園,從事超慢跑、平甩功等可負荷的抗衰老運動,還會不定期與朋友「相揪玩國旅」,尤其喜歡花東的氛圍與生活節奏,「現在是因為固定要看牙醫,比較沒有辦法,等到我的牙齒處理完之後,就想去花東遊玩,至少待個一、兩周放鬆一下。」

「現金足夠就是最大的保障!」近年通膨壓力甚大,廖女士對通膨回不到過去低點早已心裡有底,也有因應之道,「除了盡量省錢、存錢,另一個努力方式是做好理財規畫、持續壯大資產,就不需擔心資產受通膨威脅。」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4/7月 第1437期

本文摘錄自‎

老中青教戰退休大計心法

今周刊

2024/7月 第14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