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黃仁勳一拍即合 聯發科靠三業務攻進AI

股價腰斬後,啟動第三次轉型


全球智慧手機市場連兩年衰退,手機晶片處理器佔營收近半的聯發科受創很深。當務之急是降低對手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啟動創立二十六年的第三度轉骨戰。聯發科如何靠著多元驅動力策略,從三塊新業務找到突圍成長的新動能?

文/黃亦筠 攝影/王建棟

五月底台北國際電腦展的一大驚奇,是黃仁勳旋風竟然一路颳進全球手機處理器霸主聯發科的場子。

舞台燈光一亮,西裝筆挺的聯發科執行長蔡力行,與穿著招牌皮衣的輝達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緊握雙手、滿面春風,一起宣布車載領域的合作。

但雙方具體如何合作?卻說得含糊,聽得滿場媒體一頭霧水。

甚至有人大膽推測,難道是台積執行長任內與黃熟識的蔡力行,找老友站台,來傍一下AI熱潮?

謎底在兩個月後的聯發科法說會揭曉。

蔡力行主動說明與輝達的合作方式:聯發科四月推出的Dimensity Auto車用平台,會整合輝達的GPU小晶片、AI與繪圖智財,和聯發科的天璣處理器封裝在一起,二○二六年起由聯發科推出及銷售。

「聯發科和輝達的伙伴關係,將發展更全面性的車用產品路徑圖,」蔡力行強調,「這將驅動聯發科中長期的成長。」

一名了解聯發科的半導體界人士對《天下》透露,與外界推測不同,這個合作源自半年前,其實是黃仁勳主動找上蔡力行,一拍即合。

對聯發科而言,這個合作是場即時雨,因佔其將近一半營收的智慧手機市場,已失去成長動能。


▲台北國際電腦展,聯發科執行長蔡力行(左)和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右)力行(左)和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右)同台掀起高潮,也開啟車載契機。

小檔案
聯發科技
成立/1997年
董事長/蔡明介
執行長/蔡力行
產業地位/台灣晶片設計龍頭廠 成績單/ 2022年營收5487.96億、稅後淨利1181.41億、每股盈餘74.59元

股價腰斬,笑不出來的世界第一

二○二一年第四季,聯發科才雙喜臨門,旗艦處理器的效能、全球手機晶片市佔率,都超越高通。但拿下世界第一的喜悅維持不久,連年低迷的手機市場,以及節節升高的庫存,讓聯發科的股價跌到近乎腰斬。

蔡力行在法說會拋出一個極為悲觀的數字,二三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僅有十一億支,比IDC等市調機構預測的十二億支還低。這十一億支中,聯發科稱霸的Android系列手機,又比iPhone更慘。

走進西門町獅子林大樓一樓電子商場,白天冷冷清清。搭載著高通、聯發科處理器的中國指標品牌Oppo、Vivo、Realme,躺在玻璃櫃內安安靜靜,等待有緣人。

通訊行資深店員看著空曠的走廊,語氣無奈地告訴《天下》記者,「坦白告訴你,一直都不好,疫情前買氣就不好了。」

更雪上加霜的是,中國疫後經濟復甦遠不如預期,聯發科客戶高度集中在中國手機品牌,可說位處重災區。

「聯發科確實需要轉型,減低對消費性電子的依賴,」一名晶片業高層說得坦白。

聯發科面臨著如何走出高度成熟化的智慧手機產業,進行創立二十六年來的第三度大轉型,這正是從董事長蔡明介、執行長蔡力行到總經理陳冠州的關鍵任務。

聯發科的第一桶金來自光儲存晶片,許多六年級生還記得,在盜版光碟竄流的年代,搭載聯發科晶片不挑片的DVD光碟機賣遍全世界,讓聯發科順勢崛起,之後轉型跨入白牌手機大獲成功。第二次轉型則是從功能型手機轉進智慧手機處理器晶片。如今的第三次轉型,可能必須從智慧手機轉進AI。
機會1:把AI從雲端移到手機端

法說上,面對法人詢問聯發科的AI佈局,蔡力行頻頻拋出「AI on Edge(裝置端)」。意思是,不需連接到雲端,要直接在手機運算語言模型。

他坦言,希望能藉此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縮短換機週期。因為業界最頭痛的是,消費者的換機週期,已經從疫情前的十八個月,延長到近二十二個月。

一間AI晶片設計廠執行長告訴《天下》,光是今年七月,全球就有一千六百多家應用生成式AI的app新創。

「這塊是未來公認成長最快、最有機會的領域,每個晶片業者都會想做一顆晶片,在終端裝置上支援LLM(大型語言模型),」這名執行長語帶興奮。

從雲端移到手機端的好處,是縮短海量資料的來回傳輸時間。業界估計,可以快上「兩秒」。

但這樣就會讓消費者心動、想換新手機嗎?

摩根士丹利台灣董事總經理詹家鴻告訴《天下》,關鍵還是「有沒有應用場景」。

「目前都是在雲端算好才送到端,除非你有隱私需求,大家都還在找應用場景,」他觀察。

機會2:走出中國,找ASIC老將「以美制美」

對此刻的聯發科來說,藉著AI on Edge驅動智慧手機成長,只是權宜之計,當務之急是降低對手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扛起這個重責大任的,是一個生面孔。

他是聯發科經營團隊網頁,十九個副總以上主管,唯一一個僅標示英文名字的集團副總——運算事業部總經理「Vince Hu」。

一頭灰髮的Vince,是聯發科三年前從美國英特爾挖角來的華人半導體老將。

他直接向蔡力行報告,剛來時負責戰略規劃。一年多前,開始「下部隊」,帶領聯發科運算事業,年營收大於三百二十億台幣。

運算事業最受注目的「ASIC」業務,正是聯發科佈局中的雲端服務商晶片設計業務。

ASIC的全名是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是指聯發科替亞馬遜、Google等雲端服務業者,設計AI晶片。

六月下旬,聯發科罕見發重訊,駁斥媒體報導聯發科奪下Google的AI加速器晶片設計訂單的傳言。首度讓外界關注到聯發科在AI的野心。

身為聯發科高階主管唯一一位土生土長美國人,之前還有聯發科工程師嘀咕,「(Vince)不會講中文,怎麼主持部門會議?」但要攻下Google、亞馬遜、微軟這些難纏的美國客戶,就必須「以美制美」。

Vince是南加大電機碩士,早年曾在軍工商休斯飛機負責ASIC發展部門。他也共同創辦設計WiFi、射頻晶片的LinCom Wireless,並在邏輯晶片廠Altera十二年擔任副總經理,負責產品規劃和行銷。進入聯發科前,Vince在美國英特爾五年,負責行銷。

「毛利率較高的ASIC或許是聯發科轉型的一個方向,雖然量級和手機還不能比,」一名台系ASIC廠高層觀察。

Google訂單傳聞背後,悄悄練兵

根據科技市調公司TrendForce預估,二三年AI伺服器出貨量約為一百二十萬台,當中兩成是雲端伺服器業者自主研發的ASIC晶片,和手機動輒千萬的出貨量相差甚遠。

法說會上,多名外資法人連番追問蔡力行,到底ASIC產品打入哪些客戶?

而且,晶片圈都有耳聞,兩、三年前聯發科曾拿下亞馬遜ASIC訂單。但當時ASIC界龍頭博通和亞馬遜簽有合約,聯發科設計完成的ASIC晶片最終沒有量產。

此舉讓聯發科吃足苦頭,因為開發一顆ASIC十分吃研發人員資源,沒有量產就只能收開發費,根本不可能賺錢。

這也讓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一度心灰意冷,想放生這一塊生意。

「ASIC這塊就是賭出貨量,和雲端服務業後面建制資料中心的力道有多大,要有量,不然都是賠錢貨,」一名前聯發科主管坦言。

如今生成式AI驅動ASIC需求成長,雖然聯發科大動作對媒體闢謠接到Google訂單,但一名親近聯發科的晶片主管指出,去年聯發科曾依Google規格做一顆用來訓練的ASIC,形式是封裝了三十多個裸晶的大顆晶片,雖然沒有實質營收貢獻,卻是很好的練兵機會。

「客人(Google)很積極,有意導入更多供應商,」這名晶片業主管透露。

跳脫「大老二」商模慣性的轉型挑戰

從車載、AI on Edge到ASIC,聯發科可說是多管齊下。

「聯發科現在不只靠單一事業的驅動力,而是『多重驅動力』,」一名晶片業者直言。事實上,這也是聯發科當前認知的走向。

但外界質疑,聯發科過去發展車載晶片顯得三心二意,曾砍車用團隊人員,更有主力人才跑到安謀團隊。三年前,華為被美國政府列入制裁黑名單,聯發科受惠,公司士氣大振,業績衝上高峰之時,卻遲遲未將資源投入全球已然關注的車載領域。

這凸顯聯發科過去轉型結構上的困境。拆解聯發科商業模式,過去擅當「大老二」,習慣讓市場先行者打出市場,他以後進者之姿將量衝出。但車載晶片市場,尚未有統一規格,仍在百家爭鳴階段,這讓聯發科對車載業務的判斷出現誤差。

如今,機會之鑰又來到聯發科手上,在車載有了輝達加持,是一個不同量級的跳躍。且對輝達而言,聯發科是實質有利的合作伙伴。


▲聯發科也跟上全球晶片廠潮流,抓緊「AI on Edge」,不需要連到雲端,直接在手機上運算語言模型。(黃明堂攝)

機會3:攜手輝達,進攻未來車規格戰

輝達和聯發科有共同的敵人——在車載大有斬獲的高通。

高通先從和手機通訊技術較相近的汽車智慧座艙系統切入,去年完成併購Arriver,整合了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等於將從「多媒體」到「高運算力」兩大塊都吃進來,更打入包括賓士、通用、現代汽車等生態系。

索尼和本田成立合資公司,在二三年美國消費電子大展(CES)推出電動車品牌Afeela,高通就扮演關鍵角色,大量應用高通AI、自動駕駛、座艙數位娛樂技術。

聯發科結合輝達,就是進入未來車用AI晶片的規格戰。和高通競爭的是提供車廠更全面的智慧車解決方案。

輝達在自駕系統領域如魚得水,從Orin、Atlan自駕晶片到Drive Thor,三年間運算效能拉升到兩千TOPS(編按:運算力單位,每秒一兆次操作),是英特爾併購Mobileye推出同類晶片EyeQ4效能的八百倍,早就廣泛用在各大車廠新款車上。

但輝達過去沒有進入車用座艙。

「輝達已經在車廠生態系,只是少了多媒體和通訊,這一塊聯發科有,」一名晶片業主管認為,結合聯發科,雙方能提供車廠類似高通從座艙到自駕輔助系統的解決方案。
從聯發科角度看,在車用平台上,將輝達的GPU整合進來聯發科,以聯發科的品牌來推廣及銷售,可藉輝達快速打入車廠生態系。

Counterpoint分析師帕拉夏(Shivani Parashar)觀察,汽車的設計週期較長,聯發科要到二○二六、二七年才能增加車用的營收。

目前聯發科的智慧座艙業務,營收約兩到三億美元。她估計,目前聯發科車載業務,在設計排程中的金額,約有十億美元。

「車用業務將成為聯發科長期的收入成長動能,」帕拉夏看好。

對聯發科而言,正經歷商業模式的轉型陣痛。如今全球手機晶片龍頭,正要在逆風中跨出舒適圈,投入前緣技術的押注與研發,這必須是大膽的一步,至少聯發科已經賣力跨出。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3/8月 第780期

本文摘錄自‎

與黃仁勳一拍即合 聯發科靠三業務攻進AI

天下雜誌

2023/8月 第7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