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直球對決iPhone15 科技戰2.0開打,誰受傷?

美禁令反加速中國自主化,台積電、蘋概股後市解讀


文/侯良儒、李玟儀

兩支手機、兩個現場,掀起美中科技戰第二回合序幕。

現場一,美國加州。

美國時間九月十二日,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拿著當天上午剛發表、換上鈦金屬邊框的iPhone 15,對著一名科技部落客說,「我真的很喜歡這個顏色。」掛著微笑的同時,他卻眉頭緊蹙。

這衝突神情,隔天很快就有了答案。以瑞銀、美銀為首的多家外資,聯袂調降對iPhone 15的出貨量預估,這將導致今年蘋果全球手機出貨量呈現連續兩年衰退。

不僅外資看淡,連蘋果自己,也不敢樂觀看待。

據研究蘋果近二十年、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調查,今年蘋果為iPhone 15對供應商的下單量,是近三年新低,「這代表,連庫克自己也看得很保守,」他指出,「這很罕見,我看蘋果這麼多年,這算是他們某種程度上『先認輸』。」

外資對蘋果的「冷」,原因一是手機市場仍處於谷底;原因二,則與另一個現場的「熱」有關:鏡頭,轉到中國深圳。


▲這是在一家深圳華為專賣店近乎「暴動」的現場,身著藍色衣服的店員,手中拿的,就是華為暌違4年、被認為突破美國晶片禁令的5G手機:Mate 60 Pro。

這天,樓高三層的華為旗艦店,人聲鼎沸,「已經沒辦法預購囉,麻煩你到那邊的櫃台去填『預購意向書』吧!」店員一邊忙著包裝華為最新手機Mate 60 Pro,一邊對著排隊超過一小時的消費者說。

這支手機,是華為在5G市場「消失」逾一千五百天後,首次推出的5G手機。過去四年,由於遭美國制裁,導致其全球手機銷量從二○一九年的兩億多支,銳減至二二年兩千多萬支,而最大得益者,就是從它手中奪走全球手機市占二哥的蘋果。

而今,新機出鞘,海通證券預估,華為今年的手機出貨量,將終結連續三年的「雪崩式」衰退,來到四千二百萬支,年成長五○ % ; 明年, 出貨量可望達八千五百萬支,成長率超過一倍(見下圖)。
「我們認為,蘋果從華為手上拿走的(銷量),未來會有一大部分要還回去!」海通證券電子研究主管蒲得宇指出。

檯面上,這是兩家公司的競爭;檯面下,這支華為新手機的背後,代表燒了四年的美中科技戰,正式進入第二回合。

晶片戰第一回合》美商與台商大勝

「就是讓中國拿不到我的晶片跟設備」

在第一回合裡,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二○一九年五月,美國宣布制裁華為及其旗下七十家子公司,包括IC設計廠海思,這家當年已威脅到高通龍頭地位的華為子公司。當時與後續的禁令是,只要有公司使用到美國技術,無論你是美國的博通、還是台灣的台積電,都不准銷售或製造晶片給華為(見本頁上表)。

由於華為當年在5G電信設備、專利,已是世界第一,「華為,就是中國科技力的代表,」以賽亞調研執行長曾盟斌分析,美國之所以「打」華為,就是要壓制中國在5G與AI等科技的進展,而它的武器,就是該國在晶片的設計、軟體、設備、材料等領域,近乎寡占的地位。

至此,一場晶片戰爭就此爆發。就在華為被制裁的五個月後,美國商務部再把二十八家中國企業納入堪稱「貿易黑名單」的實體清單,封鎖當中專注AI軟硬體公司繼續採購美商的晶片。

緊接著, 二○ 年十二月,中國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也遭美國制裁,導致由台積電「叛將」梁孟松擔任執行長的中芯,再也無法取得進入七奈米先進製程的關鍵設備:極紫外光曝光機(EUV)。

去年十月, 這場晶片戰爭,全面升級成「焦土戰」。

當時,美國商務部規定只要用於製造十六奈米以下邏輯晶片、十八奈米以下隨取記憶體、一二八層以上快閃記憶體的先進設備,都不能銷售給任何一家中國公司,而且,有美國籍、包括持有綠卡的人士,都不准進入中國半導體廠。

這道「阻人流」禁令的用意,是在中國晶圓廠無法取得先進設備之際,連舊設備發生故障,設備商也無法派工程師入廠,由於禁令已不限於單一公司,因此美方的動作,被視為開啟一場從點到面的大戰。

「在第一個階段,中國幾乎是單方面挨打,」瑞銀亞太區前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騰旭投資投資長程正樺分析,「美國的手段,就是讓你中國拿不到我的晶片跟設備,導致你做手機、基地台、AI都很困難,最後很多技術都被迫慢下來。」

他指出,在第一回合裡,幾乎所有台灣企業都受惠,「因為大家都站在美國這邊,反正當時中國也做不出來(產品),所以台商都受惠。」


美天羅地網、中強勢突破
美國商務長雷蒙多(左)大概想都想不到,她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右)會面當天,華為竟推出了衝破美國禁令防線的5G手機。

晶片戰第二回合》中國加速反攻

「沒你的晶片也做得出中高階手機!」

一路被「踩」在腳底的中國,進入第二回合後,出現了態勢上的翻轉。時間, 快轉到今年八月二十九日。

當天,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Raimondo)人還在中國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面,華為官方網站卻在沒有辦發表會的情況下,直接開賣Mate 60 Pro,「整個產業本來預期它是十月出來,沒想到八月底就開賣了!」郭明錤說。

讓人吃驚的,不只是時間的提前。

六天後,美國諮詢機構TechInsights拆解該支手機後,竟發現,當中的系統級晶片(SoC)是由去年第三季出貨量歸零的海思所設計,甚至,打造這顆晶片的晶圓代工廠,就是與海思同樣被制裁的中芯,其採取的製造工藝,還是被認為已遭美國「堵死」、再也無緣的七奈米製程。

後續,另一家拆解機構日商Fomalhaut更指出,該款手機沒有一顆晶片是由美商供應,網路速度也確定達到5G的水準。

一時間,中國民眾沸騰,因為,被老美打得奄奄一息的華為,真的回來了。「它(華為)就是要告訴美國,我沒有你的晶片,也做得出一支中高階手機!」台經院分析師邱昰芳指出,「這番話,也可以把它想像成,中國想對美國說的話。」

曾任瑞銀半導體主管、聚芯資本合夥人陳慧明更進一步表示,「這代表中國半導體的進展速度,超乎大家原本的想像。」先前,外界認為中國落後台灣與美國至少五個世代,可能要花五年至十年的時間,才能勉強追趕。

「未來,如果七奈米的良率不是問題,那是有可能走到五奈米的。」陳慧明指出。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也表示,只要透過3D堆疊的先進封裝技術,七奈米晶片效能,將有機會追上五奈米。

「華為做到了,置之死地而後生,」台積電前研發處長、曾任中芯獨立董事的楊光磊告訴商周,「這件事情,是有它的歷史意義。」

與他並稱台積電「研發六騎士」、清大半導體學院院長林本堅更點出,回頭來看,美國各種禁令,反而加速中國半導體自主化,「協助他們推動自給自足。」

買華為救國效應》手機市場重分配

「蘋果、三星、小米、Oppo被波及」

一名赴中多年的台灣科技業人士觀察,中國把華為的新機當作是「科技武力」展示,藉此向一帶一路的盟國傳遞兩個訊號,「一,就算被美國封鎖,我也做得到先進製程;二,美國派官員來我也不怕,我照樣讓華為發表那支手機!」

這種「華為=中國」的操作,一名在中資券商的分析師告訴我們,華為的品牌形象已與中國民族情懷綁在一起,「這邊現在的氛圍是:『華為再起了!我們要一起挺他!』你可能很難想像,這裡有些人討論到這件事,甚至會講到熱淚盈眶。」這種「買華為救中國」愛國情緒,首先要緊張的,就是剛發表iPhone 15的蘋果。

因為,今年上半年,中國已正式超越美國,成為蘋果手機第一大市場。蒲得宇指出,尤其,在華為缺席的四年,蘋果在中國的高階手機市場,宛如置身「一個人的武林」,市占率從一九年的六%,來到最高一八%,換算出貨量,約占它全球銷量的一成。

然而,隨著華為以高階手機Mate 60 Pro回歸後, 郭明錤預估,蘋果在對岸可能失去五%到一○%的市占率,「它,要拿回被蘋果奪走的一切。」

屋漏偏逢連夜雨, 就在iPhone 15亮相前一週, 彭博揭露,中國公務機關、國營企業將要求員工不得攜帶蘋果手機到辦公室。消息一出,蘋果股價在兩天內跌逾六%,美國投資機構Oppenheimer預估,這道禁令恐讓iPhone銷售量萎縮至少一千五百萬支。

一週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否認政府有此禁令,但卻看似「順道一提」表示,有注意到蘋果手機的「安全事件」,並說政府「高度重視網路和資訊安全」。

「長期而言,這會潛移默化,」前述券商分析師指出,禁令雖沒有明文規定,但情緒將在國企間擴散,「譬如你是國企董事長,而你知道政府就是要扶植華為,那麼你也跟進禁用iPhone,是不是會對你未來的仕途有幫助?」

一名蘋果供應鏈的董事長更向我們點出,「這表示,過去四年一直想避免捲入地緣政治的蘋果,也無法置身事外了!」但受傷的,又豈止蘋果。郭明錤表示,後續隨著華為中低階手機一一問世,「它會形成品牌的『重分配效應』,蘋果、小米、Oppo、Vivo,統統都會受到影響!」

這引發的蝴蝶效應是,小米等中國品牌,從明年起,將大舉把在中國賣不掉的手機,「倒」往東南亞、中東等海外市場,「到時候,連三星也會被波及!」以賽亞調研資深分析師韓文堯說。


▲蘋果執行長庫克手中的iPhone 15,是蘋果史上第一次,在中國與印度同時間啟動量產,未來印度製造的iPhone,被看好將占整體的30%。

美國的兩難》禁令恐傷己與盟友

蘋果轉印度「效率比不上中國製造」

下一個專注的焦點是,美國,又將如何接招、甚至反擊呢?

「美國必須重新思考,它之前的禁令是否有意義?未來要不要卡得更緊?」一名台灣科技圈人士說,過去四年禁令,已讓許多美商,像半導體設備廠應材、科林、科磊,甚至AI晶片商輝達、超微生意都大受影響,「卡更緊,對自己跟盟友傷害都很大。」

程正樺認為,美國最狠的招,去年十月已經使出,「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招能用。」不過,當美國政府陷入兩難,有一家公司,已經悄悄展開布局,這家公司,就是故事開頭的主人翁——蘋果。

「最近這些地緣政治事件,我認為,蘋果會加速脫中,」前述蘋果供應鏈董事長私下向我們指出,被該公司視為下一個流奶與蜜之地的目標,就是印度。

《日經亞洲》曾在今年八月揭露,今年初,蘋果已向鴻海、和碩等組裝廠宣達,未來要有至少二○%手機,約莫是四千萬支的量,必須在印度製造,「我們聽到的是,蘋果終極目標,是二五%到三○%。」韓文堯指出。

對台商而言,iPhone轉向印度製造,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由於中印關係不佳,使得中企很難赴印建廠,台商有望遠離紅色供應鏈;憂的是,印度的製造環境,無論勞工技術、基礎建設、政府效率,都不及中國。

「在印度做iPhone,成本是一定高的,」市場研究公司IDC研究經理高鴻翔指出,台商跟著蘋果移動到印度的結果是,「你的訂單並沒有增加,但要面對很大的文化差異。」

供應鏈難題》從受惠變受害

「台積電失去市場,因為選邊站了」

「供應鏈分流的生產效率,絕對比不上全部在中國製造的效率,」一名手機供應鏈董座曾告訴我們,消費者要習慣的一個未來是,買iPhone可能像買特斯拉電動車一樣,今天訂貨,恐怕要等上三個月甚至更久,才能收到你的手機。

未來,當你投資的台股蘋果供應鏈宣布赴印建廠,別高興得太早,因為,台商面對的是一條在逆全球化時代,跨國管理難題的漫漫長路。

此外,在華為回歸後,投資人應重新檢視對蘋果供應鏈的投資邏輯。

「到了(中美科技戰)第二回合,過去全部受惠的,現在全部受害,」程正樺指出,在這個階段裡,中國將在半導體領域做到自給自足,未來不只華為,可能包含其他中國品牌,如小米與Oppo,也會在政府鼓勵下,導入中國製晶片。

就華為的例子來說,假設該品牌未來能銷售五千萬支手機,「就代表台積電會失去五千萬支的市場,因為它選邊站了,」程正樺說,同時,當採用聯發科晶片的小米等品牌,也將遭華為排擠市占率,聯發科勢必受影響。

《晶片戰爭》一書的作者米勒(ChrisMiller)也提出警告,「包括美國、日本、歐洲、韓國、台灣的供應商,都應該意識到,一旦中國有能力淘汰這些供應商,它就可能會這麼做。」

眼前這場零和角力,未來將很難有人能夠再左右逢源。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3/9月 第1871期

本文摘錄自‎

華為直球對決iPhone15 科技戰2.0開打,誰受傷?

商業周刊

2023/9月 第18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