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寫作的8大紀律

企業行銷寫作與作家創作靈感無關,你必需忠於目的,擬出優先順序、建立觀點、結論、建議與效益,在時間內完成有效溝通。

作者/傅瑞德


在某些行業之中,寫作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企業寫作跟個人業餘寫作不同的地方,在於寫的內容必定有優先順序和目的,並且追求某些效益,所以必須遵守某些基本規範。

在談完從事行銷工作的基本態度和認識之後,我們就要慢慢進入內容寫作的領域了。不過在談寫作技巧之前,還是讓我們先來聊一下「企業寫作」,也就是為了企業行銷與其他溝通目的,而進行的文字產出。

我在一家知名法律事務所擔任顧問工作,主要的任務有兩個:

1. 在內部導入深化的行銷觀念;雖然不像某些行業「人人都可以是業務員」,但法律事務所(以及其他型態類似的行業),如果人人都有基礎的行銷觀念、並且可以應用在自己的工作上,對於整體的形象和作戰能力、對外的溝通,以及對客戶的服務品質都會有所幫助。

2. 提升律師之外人員(如工程師)的文字寫作品質,及「法普」(法律知識普及)相關的內容轉換流程。這當然不包括已經有固定格式和用語的法律專業文件、合約等等,因為這些本來就是律師的專業領域。

我協助的整體工作內容,大致可以用以下這張圖來說明。注意到了嗎?即使是法律事務所,也有2B、2C、甚至B2B2C的行銷要做。

什麼是企業的「寫作紀律」?

這邊所謂的「紀律」,跟一般作家或文字工作者「每天規定自己要寫多少字」,或是「在什麼時段安靜寫作」等等無關,甚至跟寫作技巧和品質也還沒有關係。

這裡說的紀律,指的是在一個「多數人都需要產出文字」的行業中,因為你的上班時間就是公司的資源,而你的產出又攸關公司的成長和營收,所以必須遵守一些原則,才不會產出一大堆「老闆付出了成本,但寫出來不知道給誰看、有什麼效益」的文字。

反過來說,或許作為一般文字工作者不需要受到這些規範,但如果將這個規範當作參考,或許也可以在效率上有所提升(畢竟不是每個文字工作者都是為了興趣寫作吧?)。

以下就是我所提出的「(企業)寫作紀律」的一些基本原則。


最高目的是「有效溝通」

任何的企業文字,都在於傳達某些訊息、完成溝通目的,進而促成商業目的的順利完成。如果可以達到這些目的,就是有效溝通,反之就是時間成本的浪費。

而且不理想的文字除了本身效率低落之外,老闆甚至還得付出「你把寫廢話的時間拿去做別的事,或許還更有產能」的機會成本。

寫作紀律的基本條件

如果你有這方面的工作經驗,也知道「好的溝通文字」和「不好的」在結果上有什麼樣的影響,應該可以很快的就抓到我的意思。

這些條件是有思考順序的。當你在為公司的營運目的(包括行銷、客戶溝通、文案、報告等等)撰寫內容時,可以依序往下檢視自己的寫作目的和成品:

1、優先順序

我寫這篇文章(或是報告、信件、企業部落格等等,以下就統稱為「文章」)的優先順序是什麼?是給老闆看的,還是給客戶看的?是為了打老闆個人的名氣、公司的名氣,還是自己的名氣?

2、目的

知道了優先順序之後,再來就是這篇文章想要達成的目的。讓老闆知道狀況、說服客戶下單、跟上司或部屬溝通,還是對消費者做危機處理?我這樣寫能達成「溝通」或「完成商業目標」的目的嗎?怎麼樣寫最好?


3、目標讀者與刊登媒介

這篇文章是給誰看的?給一般大眾看、給客戶看、給老闆看、給內部同仁看、給同業看,在語氣、專業用詞,以及說明的詳細度上都有不同的考量。

在不同的媒介上,如內部通訊、網站、電子報、專業刊物、大眾刊物(只要是不在你自己業內的人都算大眾)上,文字也都有不同的寫法,甚至不同的下標、行文、以及編排方式。

4、觀點

並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觀點,但如果該有的沒有,就很難變成好文章,反之亦然。舉例來說,你寫了一篇產業分析的文章,資料收集得非常完整、分析也做得很仔細;那麼,這樣的文章需不需要有你的觀點?

或許可以沒有,你只是把資訊整理出來,作為老闆或客戶的決策參考,所以你認為不需要有觀點;但或許你也可以看情況(例如文章是對外發行的、老闆也沒有說不可以)加上自己的觀點和判斷。

這件事考驗的是你的分析能力、也考驗了你的膽量;因為你也可能因為判斷錯誤挨罵,甚至導致更嚴重的結果。

但在情況允許的前提下,我會建議作者用自己的觀點來貫穿文章,因為:

● 這會讓你的分析和結論更有可信度;

● 如果你的觀點一直都很準確,這會讓你更容易獲得老闆和客戶的賞識;

● 就算你錯了、也因此挨罵了,這還會變成你進步的動力;如果你因為一 直沒有觀點而沒有挨罵,就可能一直只是個「會分析資料的人」。


當然,「你的觀點」必須是在專業知識、經驗,以及判斷力的基礎之上,做出來的「有所本的判斷」(educated judgment ),而不是為了有而有或是用來附和老闆的結論,否則就沒有意義了。

一開始時之所以說「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觀點……」,在於「觀點」經常在不同類型的文章中被濫用或是誤用。例如我們常可以看到所謂「產業評論」的文章沒有觀點,或是新聞報導中充滿了記者自己的觀點,這些都是誤用的結果。

5、結論

接續前面「觀點」的概念,文章的結尾可以分成三類:

● 沒有結論:把資料或事實陳述完就結束了;

● 沒有觀點的結論:例如「從資料中我們可以得知,今年車用晶片確實缺 貨」;

● 有觀點的結論:例如「以目前車用晶片缺貨的幅度、以及廠商產能的限制來看,缺貨很可能會持續到明年三月」。


視文章應用方式的不同,文章不一定要有結論;但也跟「觀點」一樣,該有而沒有的時候,就可能達不到原本的效果。但以某些文章來說,讀者很可能只看結論,而結論品質的好壞與份量,往往也就決定了這篇文章的價值。

6、[選配項目]建議

如果你有觀點、也有了好的結論,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要不要有「建議」。

這一點跟「觀點」一樣,可能是你表現的空間、也可能是最後臨門一腳才出現的敗筆。但如果你是專業人士,應該不用太擔心出錯;要考慮的只是「給誰建議」;如果是公司內部的報告、老闆也是開明的人,就儘管建議上去,大不了被罵一句「異想天開」而已。

但如果你的份量不夠,或是發表的媒介發行不廣,某些建議(例如「筆者建議政府……)可能不會有任何效果,只能祈禱剛好被賞識你的大老看到。

所以雖然我會認為你大膽發表建議無妨,但這一點就看看風向、看看場合、看看狀況,然後先經過思考再出手。

7、[選配項目]解決方案

這一點可以說是「建議」的再進階版。因為要能提供實務上可行的解決方案,你不只必須是業內專家,而且是至少在同儕平均水準以上的高手(所以外行人評論中給的「解決方案」看看就好)。

而且一旦丟出解決方案,相較於不痛不癢的「建議」,你的程度高低、經驗多寡、料多料少就會完全曝光,也可能影響你自己、老闆或是公司對外的信譽,所以必須特別謹慎。

8、效益

無論在開始寫作前、寫作的整個過程中,都要持續思考「我這樣寫、寫這樣的東西,最終對於我自己/老闆/公司/品牌/形象有什麼樣的效益?」。

如果結論是「看不出有什麼效益」或是例如「對我自己有,但對公司沒有」,那就不要寫(如果你有很棒、但是沒效益的題目,可以下班後帶回家寫自己的部落格);這個決定會回到最前面的「1. 優先順序」和「2. 目的」,因為它們和「效益」就是讓你決定「要不要寫」、「怎麼寫」的因素。

如果你不重視目的和優先順序(「雖然沒效益,我就是想在上班時寫」),就等於沒有遵守「企業寫作紀律」。

以上這幾個項目,就是企業寫作紀律的基本原則。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一定要完全具備這幾項才能寫、才能發表,而是把這些項目依照順序當成提醒自己的對照表,時時檢視自己的工作過程和結果。

當你在工作上撰寫的內容符合越多這些原則,帶給公司的效益就可能越高;而且我們甚至還沒有提到文字品質、邏輯清晰、段落適中、編排順眼這些基本的加分項目。

但這並不代表缺了3~7 這幾項,文章就一定不好(抱歉,其他項目是必要的)。寫作紀律就像很多生活中的紀律一樣,雖然是一種規範,但並不表示沒有遵守其中幾條就是壞人,只是被車擦撞、或是掉進水溝的機率比較高而已。

甚至有些完全不理會世俗規矩的人,反而會成為英雄人物;不過如果你是像這樣不愛被綁、又能寫出好文章的人,或許企業工作並不適合你,應該自己出來當作家才是(真心認為如此,沒有挖苦的意思)。

只是情境不同

對於在企業中需要寫文章的人而言,寫作紀律或許還不能幫你寫得更出色,但可以確保你言之有物;而且作品對你的工作或公司整體而言,都有一定程度的效益。

而如果企業中每個工作上相關的人都能達到這個程度,那麼產出內容的整體效益、對外溝通的風格以及行銷語言的精鍊程度,都會有所提升… 閱讀完整內容
big大時商業誌 2023/6月 第82期

本文摘錄自‎

行銷寫作的8大紀律

big大時商業誌

2023/6月 第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