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操緩解疲勞 閉目養神不可少
擁擠的水泥叢林,過多的課業與工作壓力,過少的戶外活動,高度螢幕化的社會,讓近視、老花在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糾纏現代人,眼鏡也成為台灣民眾難以摘下的必要之惡。但有一本訴求「每天做三分鐘眼球操,只要14天,視力就可以從0.2回復到1.5,小孩、成人、老年人都可以丟掉眼鏡」的視力回復操,在書市熱賣,讓不少眼鏡族對於「再以明眸視人」懷抱希望。從日本紅到台灣的「眼球操」,反映現代人對視力保健的重視。但眼球運動真有那麼「神」?
推廣「視力回復眼球操」的中川和宏,1953年生,畢業自早稻田大學政經學院,他有感於資訊化、高齡化社會來襲,現代人的視力與腦力面臨弱化危機,轉赴美國研究視力回復療法,1981年成立日本視力訓練中心,希望讓日本民眾意識到3C產品對視力的傷害,並提早預防眼疾。
中川和宏認為,現代人手機不離手,螢幕光害無所不在,用眼過度讓睫狀肌一直處於緊張狀態,調節焦距的功能變差,近視、老花不但提早出現,也愈來愈嚴重;因此著書立說,提倡抗老就要從護眼開始。
事實上,他的觀察與眼科醫師在診間的專業判斷並無不同。比較大的差異是,中川和宏不相信近視就得戴一輩子眼鏡。他比喻,就像骨折患者必須拄著拐杖走路,一定希望自己的腳能早日康復,而眼鏡和拐杖都屬於健康輔助器材,不應該用一輩子。
已發生眼疾,切忌自行診斷
在他看來,視力有兩種,眼睛看的能力可稱之為「眼球視力」,另一種則是大腦將資訊映像化的能力,稱為「腦內視力」。而眼腦一體是分不開的,因為「看東西」除了用眼睛,還要經過腦部的整合才能有清楚成像。視覺是一種「感覺」,集中精神就能看得清楚,視力與腦力息息相關。不過,眼科醫師認為,視力是否會影響腦力,有待科學驗證。
「視力差會影響學習,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很多靠眼睛學習的事物,如果都看不清楚,理解也許會慢一些;但反過來推論說,學習力不好的人,腦力與智力就比較差,就有待商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翁林仲舉例說,美國知名作家海倫凱勒從小失明、失聰,但卻是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就是典型例子。
此外,中川和宏相信眼力如腦力,只要好好訓練,就能恢復。
在這個立論基礎上,他整理出幾招可以活化視力與腦力的眼球操,包括鬥雞眼訓練、迅速閉眼張眼、眼睛跟著手畫圓形三角形轉動,跟著手指上下左右快速移動等。
眼球操在日本蔚為風潮,兩年前傳來台灣後,引發熱烈討論;至今仍有不少患者帶著疑問,詢問中西醫師。
國內中西醫界的共同看法是,任何眼球操或坊間宣稱可以治癒眼睛問題的偏方,只能當作眼睛保養的運動,可短暫舒緩眼睛疲勞,對於已經發生的眼疾,如青光眼、白內障、視網膜剝離等,還是要到醫療院所就診,切忌自行診斷、自行治療,以免小問題變成大問題,賠上了寶貴的靈魂之窗。
工作一小時,要休息10分鐘
對於視力訓練,翁林仲表示,眼科醫師在治療兒童弱視、散光、屈光不正時,就有弱視訓練儀。有弱視的兒童,傳送到大腦的影像模糊不清,兩眼的立體感也比較差,常無法判斷事物的遠近;弱視訓練儀可以刺激視覺與感光細胞,讓大腦視覺中樞正常成長與發育,但要把握6歲前的黃金治療期。「眼球有六條肌肉,平時都在使用,讓眼球快速上下轉動,真的沒有必要,只會讓睫狀肌更累,」書田診所副院長廖士傑說,眼球快速轉動也可能會牽動腦中的迷走神經,有些人頭會暈,還不如閉起眼睛想像自己在遠眺,眼鏡族不妨常拿下眼鏡稍事休息,都有助於眼睛放鬆。
翁林仲強調,不論大朋友、小朋友常到戶外看遠看近,放鬆眼睛肌肉,並配合熱敷,促進血液循環,更有助護眼。尤其是中小學生,只要下課願意離開教室,到操場走走,看看綠樹,舒緩眼睛的疲勞,就是很好的視力保養活動。
「眼球轉動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也可預防假性近視(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後所形成的近視,但經過休息就恢復正常視力),」但翁林仲提醒,高度近視者因網膜較薄,千萬不要快速激烈轉動眼球。
除了眼球運動,也有父母會帶孩子到中醫針灸科求助,希望矯正近視。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任陳潮宗表示,針灸刺激穴道,對控制假性近視也許有幫助,但仍然要靠不過度用眼、睡眠充足、運動、飲食等條件配合;如果眼睛已經發生「器質性病變」,如青光眼、白內障等,針灸效果更是有限。
「眼球操的教育意義比較大,提醒大家要多閉目養神,讓眼睛多休息,」陳潮宗說。
其實視力一旦惡化,真的很難逆轉。保護眼睛的良方就是在電腦螢幕前工作一小時,休息10分鐘。而不論哪一種眼球運動,重要的是,能多到戶外走走,騎腳踏車、爬山登高望遠。
想要擁有輕鬆好視力,就從養成護眼好習慣開始。
遠眺曬太陽 每日2小時 戶外運動防近視
有什麼護眼招數,不必特別花錢,就可以預防近視或降低度數的增加?答案是:戶外運動。
眼科醫師推薦哪一種運動?
三總眼科部主任呂大文認為,打乒乓球對眼睛有幫助,眼球在遠近之間跳躍,睫狀肌伸縮調整,可達到舒緩作用,也能改善老花。桌球國手莊智淵、陳建安每天練球幾小時,很少近視,應該也不會老花。
三總眼科辦公室有一台走步機,但病人多的呂大文,很少在辦公室運動,只能利用早晚時間走路半小時,假日騎騎腳踏車。
依照呂大文的理論,打籃球運球投籃、打高爾夫球,眼睛都是望遠望近,應該也是很好的護眼運動。
爬山則是書田診所副院長廖士傑身體力行、也推薦給病人的運動。週日清晨他會早起,和山友一起攀登郊山,例如花蓮月眉山、汐止新山,來回五、六小時,極目遠望,練腳力也練眼力。其他如打球、散步、打太極拳,只要能讓眼睛暫時遠離大小螢幕,都很適合紓解壓力。
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軸伸長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翁林仲說,根據國健署2015年的研究指出,戶外運動確實可以減少近視發生及降低近視度數的增加。2014年國健署在台灣北、中、南、東四區進行「視力防治研究計畫」,即發現每週戶外活動至少11小時,可以減少55%發生近視機率,一年減少約12度。
翁林仲說,這項結果與澳洲、新加坡及美國「兒童每週花10到14小時戶外運動可能可以預防近視」的研究結果相似,戶外活動確定是預防近視、延緩度數加深的一個保護因素。原因是,陽光會增加視網膜多巴胺分泌的量,進而抑制眼軸伸長;戶外遠距離視野也可減少眼睛肌肉緊張、延緩眼球增長。
國健署對學童提出的護眼行動,首先就是每天和假日都要有戶外活動時間,每天至少二至三小時以上;下課務必走出教室外活動或讓眼睛望遠休息。
「戶外活動絕對是護眼的根本!」從初中近視200度一直維持到現在的翁林仲說,30歲的兒子從小就喜歡打籃球、游泳,沒有近視;比較愛念書的女兒則是要考大學時才近視,但也維持300度近視到現在。
走出戶外,減少近距離用眼
曾是桌球校隊跟棒球校隊的翁林仲,從小就開始打球,即使大學念了醫學系,也不荒廢練球。現在當上阿公的他,偶爾還是會打桌球,但最常陪孫子玩投籃機或到公園玩滑板,從小培養他們喜歡戶外運動的喜好。
擁有好視力的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楊長豪,年輕時打網球,現在的運動則是從台大門診走到台大醫院研究室、或者走到動物實驗室,一天也會走上幾千步。他說,只要有戶外運動對護眼都很好。
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張朝凱,也擁有好視力,他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游泳,維持幾十年時間,再加上每個月打一次高爾夫球。他說,游泳是全身肌肉都在運動、放鬆,適合所有年齡層。大部分人近視是因為近距離用眼及用眼過度,打高球也可以讓眼睛遠眺。此外,他很推薦小朋友到戶外放風箏,好玩有趣,又可以看遠,是很好的親子戶外休閒。
開業眼科醫師陳祐瑲表示,運動可以減少近視,主要是花相對少的時間在近距離用眼,如果找不到球伴打桌球,也可以到公園散散步,多走出戶外,都能減少近距離用眼的時間。
保護眼睛,從減少近距離用眼做起,從小到老,大家一起多動動!
熬夜追劇傷眼 睡眠充足病不上身
保持規律生活作息,充足睡眠、不熬夜,可以讓眼睛得到充分休息放鬆,看起來是很簡單的護眼方式,卻也最容易被忽略。有媒體報導,一名57歲的女性,因連續熬夜追韓劇,出現眼睛痠痛、頭痛等症狀,忍耐3天才就診,醫師檢查後發現她罹患「急性青光眼」,隅角(眼睛的排水系統)閉鎖堵塞血管,因此常感到眼前一片模糊。
台北榮總眼科醫師游偉光表示,熬夜可能影響眼睛壓力,眼壓過大會增加罹患青光眼的風險。青光眼是因視神經(訊號傳輸神經)受到傷害,造成看東西的範圍(視野)缺損,被稱為視力的「隱形殺手」,是全世界致盲的第二大原因。
簡單來說,眼壓過高就是房水(眼睛裡透明的液體)分泌或排出調節不正常。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務長、眼科主治醫師蔡景耀指出,眼睛壓力是動態平衡,正常眼壓在10∼20毫米汞柱(mmHg)之間,眼壓正常才能讓房水分泌或排出順利,血液循環正常。如房水分泌過多或排出障礙,眼壓就會過高。
影響房水正常循環有兩個主因:一是結構性因素,房水比較快生成或排出,以致眼壓升高,例如高度近視者因眼球結構改變,容易有青光眼。二是交感神經不平衡導致房水分泌失調,例如很多青光眼患者,因冬天比較冷,交感神經處於緊張狀態,可能造成急性青光眼發作。
夜間11點到凌晨3點眼壓最高,宜好好睡覺
「沒日沒夜用眼,會讓眼睛更不舒服!」蔡景耀說,眼睛在白天使用,到晚上又無法休息,眼睛血管循環不好,夜間溫度較白天低,容易造成急性青光眼發作,出現眼睛疼痛、頭痛、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等症狀。
蔡景耀提醒,已有青光眼,或40歲以上有高度近視、家族有青光眼病史的危險族群,更應該保持作息正常,不能近距離、長時間用眼,平時不能熬夜,否則會有眼壓升高疑慮。一般人也應避免連續熬夜追劇,因為慢性青光眼在初期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要定期檢查。
書田診所副院長廖士傑說,青光眼和睡眠時間、姿勢與壓力都有關,根據統計,一天眼壓最高的時間就在夜間,尤其是11點到凌晨3點之間,與中醫認為這個時間應好好睡覺,保養腎經、膽經的理論很符合;但偏偏3C族常熬夜不睡覺,眼壓就容易高。
此外,廖士傑說,姿勢坐正時的眼壓也低,平躺或側躺,眼壓都會高。以前中小學午休都會要學生趴在桌上午睡,現在不太這麼做,因為趴著睡眼壓也會高。
從眼壓高印證眼睛病變,閉目養神,確實藏有前人的智慧。
掌握「731」原則糖尿病人不怕失明
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人和三高族的眼疾大患。台灣糖尿病患227萬人,約每四人,就有一人併發視網膜病變,盛行率達26.5%;罹病十年後,發病的風險即增加六成;糖尿病人失明的危機更是一般人的25倍。
新店耕莘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馬文雅,有位從眼科轉過來的60多歲糖尿病患者,病史已逾十年,卻一直沒有好好吃藥控制血糖,日前因視力模糊到眼科求診,眼科醫師提醒再不好好控制血糖,眼睛恐失明,她才乖乖地回到新陳代謝科報到。
全台三高盛行率較六年前增三成
「有糖尿病,初期就要嚴格控制血糖,」專長在視網膜病變的台大眼科主治醫師楊長豪說,國外曾把糖尿病人分成兩組,一組嚴格控制糖化血色素(三個月血糖平均值)在7%,另一組稍微放寬在9%,觀察數年血糖對眼睛的影響,結果發現初期就控制不好的這一組,後來即使積極控制,但高血糖對視網膜造成的傷害已經救不回來了。楊長豪說,這個稱之為「新陳代謝記憶」的現象,讓眼科和新陳代謝科醫師找到治療方向,也就是說,糖尿病人只要初期好好控制血糖,積極配合治療,即可減少一半的失明機率。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指出,不少病人平時自己驗血糖大都正常,但是視力和身體狀況仍然每況愈下,常發生到醫院回診後,一驗糖化血色素竟超過7%以上的情況。原來有些糖友只在驗血糖前後會稍微控制飲食,讓血糖值不要飆太高,其他時間就會偷偷吃過量美食,以致糖化血色素居高不下。
為此,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在2016年10月29日的「世界糖尿病日」以「預防視網膜病變」為主題,提醒糖尿病友掌握「731」護眼原則,即糖化血色素維持在7%,每三個月檢查一次,每半年到一年必須做一次眼底檢查。
此外,三高族也要特別注意。目前全台三高盛行率較六年前增加三成,三高是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但很多人可能不知,中風不只會發生在腦血管,視神經、視網膜血管也會「眼中風」。
新光醫院視網膜中心主任鄭成國表示,根據統計,高達2/3眼中風的患者同時有高血壓問題,1/3合併有高膽固醇,將近1/6有糖尿病。以高血脂而言,當血脂、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上,會逐漸形成小斑塊,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一旦斑塊愈來愈多,或者變大,逐漸堵塞眼底血管,嚴重時,將會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從正面思考,幸而眼睛有兩隻,不像腦部及心臟只有一顆,一旦血管阻塞可能立即致命;但眼中風通常只會發生在單眼,兩眼同時中風的機率很低。這個警訊就是提醒三高族,不要對眼睛突如其來的視力模糊掉以輕心,必須提高警覺並且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