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計次借閱無上限 能借到想看的書嗎?

文化部一年砸一億推廣數位閱讀


台灣出版產值每年不到兩百億台幣,今年預估將再下滑兩成,文化部祭出「電子書計次借閱」政策推廣數位閱讀,能挽救閱讀力嗎?

文/鄭景雯 攝影/謝佩穎

二十九歲的Lydia過去三年,平均每年在圖書館借一百多本電子書。以往一張圖書證,一人每月最多只能借五本電子書,閱讀量大的她,得分別在六間圖書館借閱。

現在不用那麼麻煩了,她只要憑一張借閱證,可在一家圖書館借電子書借到飽,無次數限制。且每借一本書,出版社、作者還能獲得分潤。

文化部六月起推出「電子書計次借閱」政策,未來每年投入一億補助縣市圖書館,擴大電子書借閱。

民眾每借一本電子書,文化部補助十二元,其中有三元給電子書平台業者、九元給出版社和作者,推估可提供將近八百三十三萬冊借閱。等同一億補助回饋給出版產業。然而台灣近年出版產值約兩百億,一億根本杯水車薪,有出版人建議不如直接發購書券。

「面對產業不是直接發錢,而是要為產業轉型做準備,」文化部長史哲說,這項政策最大的目的是為了加速出版業數位轉型,擴大閱讀習慣,進而能帶動書籍銷售。

然而政策推出前,出版業看法不一。


▲文化部擴大電子書計次借閱,讀者借愈多,出版社與創作者獲得的分潤就愈多,不用出門,在家就能借書。

出版社為何不響應政策?

圖書發行協進會理事長李再星表示,「近幾年Readmoo、樂天Kobo、博客來、Google等平台陸續開張,電子書的零售市場才開始活絡,」他擔心影響電子書零售。

時報文化董事長趙政岷坦言,「許多出版社不參加這次電子書計次借閱,」其一理由是二○二○年文化部、教育部合作試辦「公共出借權計劃」,當時只在兩間圖書館試辦,讀者每借一本紙書,政府就提撥三元補償金給創作者和出版社。

試辦下來第一年核發四十萬、隔年二十九萬,「申請過程繁雜,一年下來時報只申請到一、兩千元,」事倍功半。

因此出版界對這次電子書計次借閱政策抱持觀望態度,大塊文化就選擇不參加。

大塊文化執行副總經理廖建閔說,「不是擔心會影響紙書銷售,」而是疫情以來電子書銷售明顯成長(見下表),大塊把銷售力道放在實際銷售,「要帶給作者更好的收入回饋。」
數位閱讀趨勢不可逆

面對出版業不同想法,文化部推電子書計次借閱有其目的。時間回到二○一四年,時任高雄市文化局長史哲,當時興建高雄市立圖書總館,需要採購一百萬冊書。長久以來,圖書館為了拚館藏數,只能壓低採購金額,以至於多數圖書館都是以五二折購書。

「最後買到多半是出版社庫存已久,或是讀者連借都不想借的書,」高雄市立圖書館代理館長林奕成說。

史哲改變做法,不以最低標採購,最後高市總圖以七折的價格購書,打破舊有習性。

同時他又和遠流出版社合作開發「台灣雲端書庫」電子書借閱平台,採取歐美國家發展超過六十年的「公共出借權」經驗,把紙本計次借閱補助改換為電子書。讀者每借一本電子書,高市總圖就提撥三元給平台、九元給出版社及作者。

高雄實行電子書計次借閱前三年,每年借閱冊數成長三○%。疫情期間,二○二一年七月電子書借閱有三萬八千多冊,是當年月均量的三倍之多。文化部全面擴大計次借閱,期望延續好不容易成長的借閱數量。

然而只靠單一縣市推行計次借閱,提振數位閱讀有限。十年過後,史哲升任文化部長,台灣電子書市場仍只佔出版業五%,因而決定擴大電子書計次借閱補助。

事實上,各縣市公共圖書館要申請電子書計次借閱補助有一項前提,必須要以定價七折以上採購圖書館藏書。

目前全台灣除了台北市以外,其他二十一縣市都加入,因為台北市議會決議圖書採購以最低標辦理。

「一來能保障實體出版,也能促進數位閱讀,」對史哲來說,這是一項雙贏的政策。

「手機資訊隨手可得,政府若沒有引領國民去借電子書,未來會輸在起跑點,」史哲提高聲量表示。

借閱無上限,影響書市銷售?

二○一七年遠流曾研究新書上架電子書計次借閱平台,是否影響書籍銷售?答案是不會。根據遠流數位閱讀事業部門調查發現,買書和借書是兩個不同族群和市場,彼此不影響。

以二○一七年誠品年度暢銷排行第二的《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來說,圖書館電子書計次借閱近一萬次,仍不影響商業市場的銷售。

遠流就有不少新書同步上架電子書計次借閱平台,阿嘉莎.克莉絲蒂繁體中文版二十週年紀念珍藏系列、《台味飄撇:食好料的所在》等新書,讀者都可免費借到。

「我們把電子書借閱平台當成行銷書籍的管道之一,」遠流內部人員透露,「有愈多人借這本書,就會有愈多人想買來看。」

不過這仍是少數,多數出版社只願意提供「公版書」(作者過世經特定時間後,版權喪失智慧財產權保護),如《老人與海》、《小王子》等書籍。

「村上春樹的書就不可能有計次借閱,」趙政岷說,牽涉到版權計算問題,國外作者通常不允許電子書計次借閱。讀者若想借到排行榜暢銷書,機率不高。
養成閱讀習慣才是關鍵

李再星指出,參與計次借閱的電子書約五萬多冊,「沒有暢銷書或長銷書,讀者能借閱的書種有限,」認為無法滿足推廣閱讀的用意。

鏡文學總編輯董成瑜持不同看法,「(計次)可能不會賺太多錢,但只要養成閱讀習慣,長遠來看是一件好事。」

參與電子書計次借閱的親子天下童書產品事業部總編輯林欣靜認為,電子書閱讀人口雖偏低,「但沒有關係,我們提早做好準備,現在就是提前佈局、卡位,放眼未來。」

文化部擴大電子書計次借閱,讀者借愈多,出版社與創作者獲得的分潤就愈多,不用出門,在家就能借書。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3/9月 第782期

本文摘錄自‎

電子書計次借閱無上限 能借到想看的書嗎?

天下雜誌

2023/9月 第7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