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AI伺服器 高獲利背後的玄機

台廠不可忽視的灰犀牛 上市櫃公司中國部位總體檢

鴻海AI伺服器 高獲利背後的玄機


中國取消ECFA優惠不意外,對台商政策會不會更緊縮沒人知道;因此檢視上市櫃公司的中國風險,已經成為投資人的必修課。

文/郭庭昱


▲鴻海子公司鴻佰大啖AI伺服器商機,非中國製造,母公司是A股上市的工業富聯。(彭世杰/攝)

五月三十一日中國宣布中止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一三四項產品關稅減讓,是繼二○二三年底中止十二項關稅減讓後的第二批。我國經濟部統計,受影響的產品包括石化、紡織、機械、鋼鐵及金屬、運輸工具等,二三年這些產品銷往中國產值約九十八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約二%,相關產品稅率恢復為一到一二%不等,衝擊在可控制範圍內。

中國傾銷 石化、水泥苦撐

近年,台灣已逐漸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對中國出口占比最高曾達四二%,現已降至三○%,可見台商的調整彈性。而中國取消ECFA優惠的消息傳聞已久,多次成為雜誌封面,企業早有因應,整體影響有限。就像五月下旬中國對台軍演,台股加權指數依然創新高,顯見對中國的文攻武嚇已有免疫力。

美、中經濟戰是一場持久戰,美國管制高科技、AI技術出口中國,財政部部長葉倫一再警告「中國產能過剩」將衝擊全球,中國以計畫經濟的思維來補貼產業,將低價產品出口到全世界,打亂產業利潤。從供應鏈布局,到中國工廠的配置,各種變數都考驗企業的應變能力。從上市櫃公司第一季的中國投資成績單,可以看出因應中國風險的能力及實力。

全體上市櫃公司第一季的中國損失金額,以石化業的聯成化科最多,達一三.二億元,比去年全年認列的一一.六億元還多(詳另文)。從表一可見,聯成、台聚等規模小的石化廠,中國損失是拖累公司虧損的主因,中國石化業產能過剩,是殺價的源頭;而且聯成、台聚的中國資產淨值占股東權益比率都高於五○%,顯示在中國的曝險比率高,調整較為困難。至於行業龍頭的台塑集團,台塑四寶的中國曝險比率以南亞的三二%最高,風險相對可控,且集團早已開始移轉銷售區域,並轉往差異化高值產品。

水泥業也是台商早期投資的重點,因此像台泥、亞泥中國淨資產占股東權益比率都超過六成,台泥的轉型致力於海外布局並轉向清潔能源;亞泥在台灣的水泥及電力獲利良好,得以承受中國衝擊。線纜業的華新在今年的股東報告書強調,轉向高毛利的電網、高端的不鏽鋼、海外布局因應,且華新在中國的曝險比率不高,風險相對可控。至於玻璃業龍頭台玻,第一季中國虧損七千多萬元,且資產曝險比率達一○一%,賺賠和身家全壓注中國,調整不易。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櫃公司第一季的中國獲利,以鴻海認列四三三億元最高,較去年同期成長五六%,且中國獲利占稅後純益的比率高達一九六%。過去幾年,鴻海的中國獲利都超過全公司的稅後純益,等於要靠中國獲利去彌補其他地區的虧損,中國對獲利的貢獻,從二一年第一季的一○七%一路升至今年的一九六%,中國廠對鴻海愈來愈重要,這和其他科技大廠很不一樣。


台積電、廣達猛 提前調整

例如,台積電第一季來自中國獲利一○八億元,僅次於鴻海,但是金額比鴻海少了三百多億元,占淨利比重僅四.八%,代表中國曝險程度的「中國資產占股東權益」僅五.五%,符合全球化設廠以及先進製程留在台灣的方向。即使是以成熟製程為主的聯電,中國獲利占淨利一九%、中國資產曝險也是一九%;IC設計龍頭聯發科,中國獲利占比五.四%、中國資產占比一二%,台股的大科技股都在可控範圍內。

鴻海除了中國獲利貢獻大,中國資產曝險比率長年超過一○○%,今年第一季來到一二一%的新高,是台股市值前五十大企業中最高,如果中國祭出利空的政策,鴻海承受風險也相對較高。近年來,雖然鴻海朝向伺服器、電動車轉型,也前往印度、墨西哥設廠,但是不管是盈餘或是投資,財務報表顯示的結果就是,鴻海的中國獲利及曝險比率仍持續上升。

鴻海今年以來股價大漲,動力來自伺服器,第一季AI伺服器占整體伺服器營收達四○%,這個比率僅次於技嘉的超過七○%,及廣達的超過五○%,AI伺服器的利潤好,輝達高階的GB200又將挹注鴻海下半年到明年的營收。

鴻海層層認列 獲利藏玄機

令人好奇的是,同為AI伺服器重要供應商,廣達從一八年美中貿易戰就把伺服器製造移回台灣,今年第一季來自中國的獲利為二十億元,占整體獲利一六.七%;技嘉第一季中國虧損一.九億元,公司的稅後純益是二十億元。因為AI伺服器不能在中國生產,所以廣達來自中國獲利比率不高,技嘉還虧損,但是鴻海卻非常高,伺服器的獲利到底從哪裡來?

鴻海發言系統表示,目前AI伺服器的訂單都由鴻佰科技(Ingrasys)負責,鴻佰的工廠以桃園南青廠以及墨西哥廠為主,所有的AI伺服器也都在此生產製造。鴻海強調,「目前沒有伺服器在中國生產」。鴻海集團的網站介紹,二三年底鴻佰因運用AI技術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入選世界經濟論壇(WEF)的燈塔工廠名單,成為全球首家AI伺服器燈塔工廠。

雖然鴻佰不在中國製造AI伺服器,但是,投資控股就不一樣了。鴻佰是中國A股上市的工業富聯(FII,601138SS)旗下子公司,鴻海則持有工業富聯約八四%股權。工業富聯發布二四年第一季財報時指出,「受益於AI算力需求強勁增長,三率三升,均創上市以來同期新高」,第一季AI伺服器營收年增近兩倍,占整體伺服器營收近四成;且生成式AI伺服器營收年增近三倍。總之,工業富聯的營收獲利成長主要來自AI伺服器,這結果和美國圍堵中國AI的方向似乎不太一致。

簡單來說,鴻海、工業富聯在AI伺服器上的亮麗表現,都來自鴻佰及相關零件,雖然鴻佰在台灣及墨西哥生產,但是獲利會先匯到工業富聯,再經由轉投資認列回到鴻海。鴻海事業龐大,計算部門貢獻時,主要分為鴻海母集團、FII子集團(工業富聯)、FIH(香港上市的富智康國際)三部分,從利潤的分配可看出變化。

二四年第一季,鴻海的營業利益為三六七億元,工業富聯貢獻一九六億元,其次才是鴻海母集團的一五八億元,FIH為虧損。二三年第一季,鴻海的營業利益為四○五億元,FII貢獻一七二億元,鴻海母集團二四○億元。可見二三年第一季鴻海母集團的獲利還高於工業富聯,到了二四年已經被超越,關鍵應在於工業富聯可以分到更多AI伺服器的利潤。


世芯中國大賺 毛利率跳水

鴻海的AI伺服器牽涉敏感技術,製造不在中國,但利潤又分到A股上市的工業富聯,再轉入台灣的鴻海,今年以來兩家公司股價分別大漲六一%、六四%。只能說,鴻海的獲利及資產部位都高度倚賴中國,來自美、中的政治變數相對台股其他大型科技股更大。

另一家和AI伺服器有關的業者,是曾為股王的高速運算IC設計公司世芯,今年第一季的HPC(高效能運算)占營收達九三%,使用七奈米及以下的先進製程也達九四%,最大美系客戶是亞馬遜(最近成為世芯股東)。但是世芯的毛利率不到一九%,且中國獲利占比高達七○%,較二三年的二.八八%大幅跳升。

世芯指出,委託設計服務與量產晶片的比例決定毛利率高低,第一季為委託設計服務營收淡季,占營收僅一五%到二○%,造成毛利率較低。至於中國獲利占比高,世芯表示,是因為第一季中國子公司委託設計服務收入占比較高,集團公司內部轉移定價調整尚未完成,委託設計相關沖銷成本未錄入中國子公司,歸屬於開曼母公司。

比對台灣上市櫃公司的布局調整,和中國獲利成績單,可以看出企業承受風險的能力,以及利潤分配的玄機。美中競賽、台灣處於關鍵地位,這是長期趨勢,投資人除了看台面上的營收獲利,更應同步檢視中國風險,納入深層的結構性因素,才是趨吉避凶、可長可久的投資之道。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2024/6月 第713期

本文摘錄自‎

鴻海AI伺服器 高獲利背後的玄機

《財訊》

2024/6月 第7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