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類中國內需台商 獲利慘跌9成真相

中國經濟大崩壞 消費急凍衝擊72檔台股


中國消費市況低迷,衝擊中國內需型台商營運。本刊分析72家台灣上市櫃公司認列的中國轉投資損益,發現以中國內需消費為主的食品、水泥、造紙、餐飲、百貨、醫美6大產業,出現驚人的衰退幅度。

6大產業的中國總獲利,從2019年的609億元顛峰,到2022年僅剩50億元不到,獲利斷崖式衰退逾9成。中國經濟吹起結構性逆風,台商未來何去何從,投資人必須密切關注。

文/楊尊堯
位於中國上海虹橋街道上的古北新區,過去素有「小聯合國」的稱號,不僅是外資在中國的居住首選,也是台商的聚集地。八月初,兩位台商坐在這小區裡的咖啡廳聊天,整整一個下午,直到他們離開,店裡只有他們兩人,還有三位無所事事的店員。

這兩位台商,一位從事服務業、在中國發展了二十年,自從上海封城之後,舉家搬回台灣,現在以出差方式繼續服務客戶;另一位,則是在中國從事製造業,過去賺得盆滿缽滿,如今市況變差,既有生產設備搬不走、廠房賣不掉,於是到處在詢問,是否能透過推動公司上市,想換個方式活化資產。

一家上海咖啡廳內的小故事,真實反映出中國正面臨的大麻煩。八月七日,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碧桂園,因無力支付兩筆美元債券利息,造成違約;與此同時,另一家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恒大則在美國聲請破產。中國前十大房企,有九家面臨財務危機,房地產崩壞的中國版金融海嘯,似乎即將席捲而來。

房地產崩壞只是中國經濟危機的一環,維繫中國經濟成長命脈的出口,近期表現也是每況愈下;單月出口年增率從二○二二年十月開始呈現常態性衰退走勢,今年七月的出口年衰退更達一四.五%。


▲曾為經濟火車頭的房地產,恐成為未來中國經濟最大的不定時炸彈。達志

經濟指標不振

上海外商小區落寞台商退場求應變

出口不振,工廠的職缺少了,連帶影響中國的失業率,其中青年失業問題更是明顯惡化。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保守的數據,總失業率在五至六%高檔徘徊,而十六至二十四歲的年輕人失業率則達到二○%以上,相當於每五個年輕人就有一個沒有工作。由於就業狀況持續惡化,當局已宣布自八月起「蓋牌」,暫停公布數字。

中國問題海嘯一波波來襲,早在二二年二月,中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就從一二○.五重挫到四月的八六.七;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陳彥甫觀察,年初疫情結束時,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呈現上揚趨勢,一度以為將走出低潮,但五、六月CPI持續下滑,七月竟轉成負○.三%,顯示中國已進入通貨緊縮時代。《華爾街日報》更直言:「中國四十年的繁榮,已經結束了。」

台商自一九九○年開放赴中國投資至今三十年,以中國內需市場的台灣上市櫃公司營運,包括水泥、造紙、食品、餐飲、百貨、醫美六大產業,都曾是中國快速發展、人口紅利下的直接受益者;自○九年到一九年,這六大產業每年認列中國獲利,從八十四億元飆升到六○九億元的最高峰。

然而,從二○年開始,台灣相關公司的掛牌數量雖仍持續增加,但認列中國獲利,卻出現了驚人的衰退幅度。本刊盤點台灣上市公司上述中國六大內需產業、七十二檔台股的認列獲利,從一九年的六○九億元顛峰後,呈現斷崖式的跳水,到二二年總獲利僅剩四十八億元,還不到高峰的十分之一。

台商獲利銳減

六大內需產業總獲利剩十分之一

相對而言,台灣全體上市櫃公司二一年在中國的總獲利達六一八四.四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二二年也保有五二七七.八億元獲利,雖衰退一四.六%,仍是歷史次高;這顯示中國內需股獲利衰退,有其自身獨特的原因。專家分析,以中國內需市場為主的台商,目前遭遇兩大難題:一為中國景氣持續惡化,消費市場萎縮;二為產業結構變化,市場遇到競爭者或消費習慣的改變。

中國房地產景氣低迷,首當其衝的台商水泥業。中國台商水泥廠以台泥和亞泥為代表,一七年中國政府推動「去產能」政策,曾讓中國水泥產業進入獲利盛世;一八年台商水泥廠在中國的總獲利首度突破三百億元,一九年獲利三七七億元達到顛峰;然而,二一年受到疫情以及原物料大漲的影響,獲利大衰退,二二年全年獲利僅十五億元,相較於獲利高峰衰退達九六%。

房市震央不小

水泥供需嚴重失衡造紙短期難復甦

「供需失衡、價格太低,建設高峰期已過,大家都很辛苦。」亞泥中國執行長張振崑不禁哀嘆。亞泥二二年獲利表現大幅減少,部分也因水泥重要原料的煤炭價格飆漲所致,今年上半年煤炭價格回落,但是水泥報價因供過於求也同步下跌,回升力道軟弱。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的水泥人均消費量仍在一噸以上,美國水泥人均消費量則是四百公斤、台灣約五百公斤。面對中國建設進入成熟市場,水泥市場要如何達到供需平衡,就算以二十億人口、每人五百公斤計算,總體消費量也只有十億噸,相較於實際總產能近四十億噸,業者指出:「花上十幾二十年調整也是有可能的」。

同樣是獲利衰退重災區的還有造紙業。台商造紙業在中國營運艱辛,自○九年以來虧多賺少,僅一七年總獲利四十二億元較多,二二年陷入大虧,虧損四十五億元,今年上半年仍虧損二十一億元。

造紙業的工業用紙、紙箱產品與工業出口息息相關,中國出口狀況不佳,連帶工業用紙產能過剩。永豐餘總經理駱秉正觀察:「下半年經濟復甦力道看起來不是很理想,因此工業用紙終端售價短期內回升的機會很小。」

通路衝擊明顯

百貨業坐困愁城餐飲業節節敗退

中國先前執行廢紙進口禁令,正隆已於一八年退出中國市場,轉向東南亞發展;此外,永豐餘也朝向越南布局。而固守中國市場的榮成則成為這波中國景氣急凍的最大受害者,二二年中國市場虧損高達二十七億元,下一步該怎麼做,考驗著榮成董事長鄭瑛彬的智慧。

此外,台商百貨通路業也在中國節節敗退,包括遠百、統一超商在中國都呈現虧損;其他麗嬰房、達芙妮、台南KY、大洋KY也都慘賠。受疫情影響,台商百貨產業二○年在中國市場陷入虧損,二二年虧損逼近三十八億元;二三年上半年虧損有收斂跡象,不過營運回升力道不強。

長期觀察中國市場的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表示,中國幅員遼闊不利百貨業經營,隨著網路購物興起,加上這幾年疫情封城的驅動,消費者購物習慣加速朝向網購改變,使得中國百貨業實體購物中心經營難度加大。另外中國本土百貨通路興起,也讓台商面臨更嚴峻的競爭。在多項不利因素交雜下,未來台商要在中國經營百貨業難度只會更高。

至於在中國曾經紅極一時的台灣餐飲品牌,包括擁有85度C品牌的美食KY、珍奶連鎖店雅茗KY、王品集團等,近年在中國餐飲品牌崛起威脅下,業績都受到明顯的影響。產業高峰於一七年到頂,當年總獲利達二一.四億元,隔年獲利開始衰退,二一年陷入虧損,二二年虧損達一五.六億元。今年上半年隨著疫情解封,接近損益兩平。

過去中國募資太容易,導致市場過度競爭,為了搶市占,虧錢也一直開店。例如二一年於香港市場掛牌的手搖飲料店「奈雪的茶」,全中國超過一千兩百家門市,但二二年虧損四.六億元人民幣,今年還是預計要新開設四百家門市,就是為了要搶市占率。劉任觀察,近年中國品牌創新能力有顯著提升,在餐飲設計甚至強過台商品牌,台商必須調整策略。


▲中國出口遭遇逆風,拖累內需產業復甦力道。達志

競爭壓力罩頂

醫美湧現新兵食品剛性需求撐盤

一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台商醫美產業,一三年進入起飛期,獲利一路成長到一八年,此後受到產業競爭以及疫情影響,獲利逐漸走下波。劉任認為,醫美產業在中國擴充的速度很快,所以相對每個據點的經營都不容易,現在中國很多女性創業,會選擇開美容店、護膚店,門檻比較低,所以很容易吸引更多競爭者、個體戶的加入,未來就算中國經濟回溫,但整體產業還是很競爭。

而在六大台商內需產業中,食品產業因是剛性需求,營運表現相對穩定。零售性的食品業台商中,康師傅與統一仍共同占據中國一半的速食麵市場;此外,味全在瓶裝茶飲及果汁市場,旺旺在乳品及休閒食品,都是業界的領頭羊,相對在這波經濟衰退中影響較小。不過,健康食品大廠佳格則陷入巨額虧損,目前尚未見好轉的跡象。

至於提供營業用食品原物料的商家,如烘焙材料廠德麥、油脂廠南僑以及飲品原料供應商鮮活果汁KY,由於口碑不錯,在食品安全考量下依然占有利基。

中國內需台商獲利大幅衰退,已預示了中國三十年經濟高速成長時代的結束。這其實也早已在台灣對中國投資金額的變化中顯現,從一一年高峰一四六億元,開始逐年縮減,二二年投資金額僅剩五○.四六億美元,為二十年來第二低的水準。與此同時,台灣與中國的貿易金額也於二二年首次由成長轉衰退,今年前七月的貿易金額進一步減少,僅一二四五億美元,相較去年同期衰退二五%。

台商力求生存

穩住現金流再保住市占率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表示,台灣要有面對中國不再崛起的應對準備,台商更需要嚴肅面對這個問題,目前中國的經濟狀況不只是景氣循環,已經是產業結構性的問題,然而中國量體很大,所以不至於崩盤,但會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無力,「台商減少對中國的投資以及依賴,才是最好的應對方式。」

在美中地緣政治的角力下,過去以中國為生產基地外銷的台商,近幾年已經另尋生產基地,而以中國為主要市場的台商,如果還要繼續留下來,專家建議最好能做到兩件事:第一,穩固市占率,保市場比保業績重要;第二,保有現金。「只能靜待中國景氣落底回升;當然,那一天不知道何時才會來臨。」這是現在台商的真心話。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2023/9月 第693期

本文摘錄自‎

6類中國內需台商獲利慘跌9成真相

《財訊》

2023/9月 第6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