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殊死戰 台商影響一次看

台灣出口恐減、掀新一波產業外移


文●侯良儒 攝影●郭涵羚

走入「AI曼哈頓計畫」的科技熱戰時代,台灣將何去何從?

在專家眼中,這項計畫一旦拍板,象徵美國針對中國AI產業打擊,將從原本以晶片為武器的「防堵」策略,轉為集結全美「金頭腦」、搶先開發出AGI(通用人工智慧)的「攻擊」策略。


▲近期,美國總統拜登在即將卸任之際,將140家陸企納入實體清單,堪稱他發動晶片戰爭以來的畢業作。

拜登祭出晶片禁令「畢業作」:
五年來規模最大陸企制裁黑名單


無巧不巧,美國時間十二月二日,由美國商務部發起,宣布將一百四十家中國企業納入實體清單,這也是美方從五年前祭出這項貿易「黑名單」的制裁以來,規模最大、牽連範圍最廣的一次,堪稱拜登一連串晶片禁令、以防堵為核心策略的「畢業作」。

這動作,是美方從最源頭抓起,對中國發展AI晶片所需的設備、設計軟體、高階記憶體,甚至包括用私募基金對外商晶片廠投資購併的路都狠狠斬斷。

其中,又以中國的「設備業」為這次的重災區。像有「中國版應材」之稱的北方華創,就有九家子公司被納入;同屬中國五大設備廠、擅長檢測機台的中科飛測,不僅有十一家相關公司遭美方狙擊,甚至連其新加坡子公司也遭殃。

「將中國本土的設備商放入(實體清單),代表美方看到中國的設備業,漸漸有一些發展,所以趁萌芽期間,先做一個全面性封鎖,」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

這個封鎖效應,未來將讓中國設備業,無法進口關鍵零組件,由於沒有零件就做不出來設備,因此一家設備廠,除非所有零件都改為在中國採購、無須進口,否則將可能慢慢萎縮直到倒閉。


國際研調機構IDC資深研究經理曾冠瑋分析,這次美國還祭出「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PR)」,意味著不僅美國企業,包括台灣、韓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的企業,只要用到美國技術,欲出口零組件至中國,都要經美國政府許可。

這也符合了,美國發動晶片戰爭以來的核心思維,那就是:由於中國企圖將先進製程打造的AI晶片,用於訓練AI模型,再將AI模型用於軍事作戰,因此,只要「斬斷」中國採購、製造先進晶片的路,就能「防堵」其AI發展。

因此,這次禁令,中國五大設備廠被打入黑名單,因為沒有設備,就生產不出AI晶片,其次,美國更禁止三星、海力士、美光,銷售高頻寬記憶體(HBM)給任何中國企業,原因是該類記憶體,就是一台AI伺服器的必要元件。

此外,美國這次還加碼阻斷陸企,想靠「購併」取得外商晶片公司的路。包括之前收購英國晶片廠安世的聞泰科技、買下日月光四座廠的私募基金智路資本,以及北京建廣資產管理公司,都被納入這次的實體清單。

然而,隨著拜登任期僅剩一個多月,後續將由「狂人」總統川普接棒,第五階段起,是否由「AI曼哈頓計畫」入手?台灣企業們,又將被怎麼影響?台商該怎麼在大國競爭之下,找到自己的商業機會呢?




每次美國重新定調美中戰略
台灣產業一定被重塑,成歷史必然


首先,可以確定的,當美國重新定調對中戰略,台灣的產業一定會被再形塑,難以置身事外。回顧台灣產業史上,中美競合的三個時期,就可以看出端倪與脈絡。

第一個時期,是一九四七年到九一年,美蘇冷戰時期,中美關係尚未正常化。當時,台商們的海外建廠首選,不是西進大陸,而是東進美國,最好的例子,就是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當年帶著一卡皮箱遠赴休士頓,將工廠建在其大客戶康柏電腦旁邊,滿足客戶「今天下單、明天看樣品」的需求。

同一段時間,電子五哥之一的英業達,也為了客戶戴爾電腦,在休士頓建廠;當年台灣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台塑集團,也在創辦人王永慶的率領下,先是於美國紐澤西建立總部,後續,他更在德州興建一貫化的大型石化基地。

在這個階段,許多台商喝美國企業的「奶水」,台灣也被美國政府視為對抗共產世界的第一島鏈,因此在早期,美方空投物資、派員赴台技轉農業與工業技術,後期,則明示暗示美國的玩具、運動、服飾品牌,將產品交給台商代工。

第二個時期,是一九九二年到二○一七年。這是冷戰結束、美中關係正常化的年代,隨著美國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的地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歷史的機遇之門,再度為台灣開啟,西進,成為台商的關鍵字。

在這個時期,「美國發單、台灣接單、中國製造」,是最具成本效率、最全球化的商業模式,時代的巨輪,推動著台塑、電子五哥、甚至「護國神山」台積電,一個一個在對岸落地,郭台銘、旺旺董事長蔡衍明,也先後躍居台灣首富。

第三個時期,則是二○一八年迄今。這個階段,美中貿易戰開打,在川普的關稅大刀下,中國製造裂解,西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南進、東進的崛起,台商們又被時代推著走,眾業者的廠房、供應鏈不再集中在對岸,而是分散到東南亞、印度、美墨邊境,區域製造,是該時期最重要的關鍵字。

AI曼哈頓計畫若啟動
台積電供應鏈恐被要求盡速擴大赴美


接下來,假設勝選總統的川普,按下AI曼哈頓計畫的啟動鈕,又將如何發展呢?超過五名專家告訴我們,台灣新一波產業外移,恐又將發生,而且,最嚴重的情況,甚至將衝擊台灣出口金額。

中經院副院長陳信宏指出,由於信奉單邊主義的川普,並不支持拜登高舉的「友岸外包」供應鏈政策,未來,他很可能針對AI產業,展開供應鏈落地美國的策略,譬如要求台積電的先進製程、先進封裝,都該盡速移植美國。

「此外,美國最近也注意到,『最終組裝據點』的重要性,」他指出,這意味著,像鴻海、廣達、英業達等組裝業的電子五哥們,將來可能會被美方要求,部分的AI伺服器組裝產線,必須設於美國本土,做為當地半導體的下游配套產業。而這,將可能讓部分台灣出口美國的產值,就此消失。


▲台商在對岸「集中建廠」的場景(上圖),未來將慢慢被以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為代表的區域製造場景(下圖)所取代。本刊資料

台美AI供應鏈、關係更深化
但台商難在美中之間兩面討好


現在,一台AI伺服器,晶片是在台南的台積電南科廠生產,再送到台中的矽品進行先進封裝,接著,再由新竹湖口的鴻海、緯創接手,組裝成一整台伺服器,最後直送美國。未來,這一棒接一棒的產業接力賽,將變成在美國發生。

儘管,接棒者仍是台商,但各業者的部分生產地,將變成在美國。「以後,我們政府可能比較不會講GDP成長,它會去講,我們現在上市公司今年獲利比去年多多少。」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指出。

「如果劇本往這個方向走,台灣的出口,確實會受到影響,」台經院資深分析師邱昰芳指出,但另一面是,由於美國沒有AI硬體產業,因此在產業互補的考量下,台灣與美國的AI供應鏈,彼此將捆綁得更緊。

「而且,美國在這塊是排除紅色供應鏈的,」她表示,雖然台灣部分出口金額將受影響,但台商訂單、台美關係,都將往更深化的方向發展,「只是,在中美『選邊站』態勢下,一家台商很難兩面討好,同時跟美國、也跟中國做生意。」

也因此,在前述一百四十家陸企的出口禁令出爐後,商周曾詢問一家台灣設備業者,這是否意味,台灣的半導體設備,有望在中國開啟銷路?當時,這位業者不見喜悅,而是用「戒慎恐懼」表示,在美中對抗之下,他已選擇了以台積電為主的美國供應鏈,未來若接中國訂單,只會使公司陷入政治風險。

在看似宿命論的情緒之外,也有人樂觀以對。輝達軟體供應商、AI新創亞太智能機器創辦人吳柏翰就說,如果AI曼哈頓計畫上路,代表美國將開啟新一波AI投資,「到時候,像我們這種台灣的軟體團隊,到美國募資、談合作,可能會更好做、更有機會。」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4/12月 第1935期

本文摘錄自‎

AI殊死戰 台商影響一次看

商業周刊

2024/12月 第19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