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輝達的下個戰場 機器人

隨著AI、感測、材料技術持續突破,人形機器人生產成本下降,再加上勞動力短缺影響,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加速發展,未來十年接迎來爆發性成長。

文 ● 莊家源


▲黃仁勳看好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達志)

在今年三月舉行的GTC大會上,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展示了多款人形機器人,同時公布了Project GR00T計畫,透過全新的運算平台Jetson Thor結合最新架構的AI晶片Blackwell、與專為機械手臂設計的基礎模型Isaac Manipulator、以及用於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的AI視覺辨識Issac Perceptor,提高機器人對於人類行為的認知能力,進而執行複雜任務,並增進人機互動的自然性。Digitimes認為隨著AI、感測器、材料等技術突破與成本下降,加上勞動力短缺影響,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加速發展,未來五∼十年人形機器人將迎來爆發性成長,預估至二○三五年將創造近二六○億美元的產值。

機器人發展五大趨勢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全球機器人的裝置量創下約三九○萬台的新紀錄,今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預估為六二.二萬台、年增四.九%,其中亞洲仍為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其次為歐洲與北美,IFR認為未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將聚焦在五大趨勢,分別為AI與機器學習、協作機器人應用、移動機械手臂、數位孿生與人形機器人。

受到機器人技術持續提升,感測器、視覺技術和智慧夾爪的快速進步,與生成式AI的出現開啟了新的解決方案,再加上兩隻手臂和兩條腿的人形設計,使機器人能夠在工作環境中表現得更靈活,另外透過數位孿生的技術,可以使用真實世界的數據,來運行模擬並預測可能的結果,因此可以對其進行壓力測試和修改,達到節省成本的效果。

近期中國工信部公布了二○二五年大規模生產人形機器人的詳細目標,工信部認為人形機器人可能會成為另一種顛覆性技術,類似於PC或智慧型手機,這可能會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

以目前主要的人形機器人來看,主要有美國與中國兩大陣營,其中波士頓動力在二○一三年推出採用液壓動力的Atlas人形機器人,過去十年在移動能力上可謂為人形機器人的典範,而今年四月波士頓動力宣布液壓版Atlas退役並推出新一代電動版Atlas,大幅縮減體積、重量與保養成本,且安全性與靈活度更勝以往,可見電動化人形機器人為大勢所趨,電動版Atlas也預計在明年導入現代汽車(Hyundai)工廠場域進行試驗。


人形機器人具成長潛力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在二○二一年首次公開Optimus機器人計畫,並於隔年發表Optimus機器人原形,去年底再發表OptimusGen 2,新款的Optimus重量比上一代輕了十公斤,行走速度快了三○%,移動方式也更加自然、平衡和精確,預計在今年底導入Tesla電動車產線進行試驗,執行長Elon Musk也在X社群平台上透露,新款Optimus人形機器人最快將在明年底上市。

還有受到微軟(Microsoft)和Nvidia支持的新創公司Figure AI,旗下人形機器人Figure01具視覺推理與自然流暢對話的能力,未來將導入BMW位於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工廠進行試驗,接下來兩年的場域試驗將是人形機器人是否能走向商業化量產的關鍵。

在中國方面,其同樣擁有龐大的製造業市場和豐富的人才資源,為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量產和應用提供有利條件。此外,中國政府也提出多項政策支持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如中國工信部在去年底提出「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成立規模一○○億人民幣的機器人產業基金,目標至二五年實現人形機器人量產,預計市場規模可突破十億美元。

法人認為,人形機器人的設計目的是在主要為人類設計的環境中無縫運作,特別著重於感測、運算與移動技術,分別代表機器人的視覺、大腦與雙腿,雖然人形機器人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大多數的人形機器人製造商尚未公開上市,但上游的供應商早在AI科技的投資範疇之內,像是AI晶片設計、製造龍頭Nvidia與台積電(2330),感知、分析和運動控制至關重要的半導體製造商恩智浦(NXP)、英飛凌(Infineon)、Microchip等,還有原先提供工業自動化方案的業者發那科(Fanuc)、泰瑞達(Teradyne)、安川電機(Yaskawa)等。法人預估,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二○二三∼二八年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五○%。

雖然人形機器人市場成長潛力高,但仍屬於起步階段,從目前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來看,占比前三名分別為製造業、醫療與家庭,其中工業機器人在製造業中應用廣泛,通常以單個手臂的形式出現,可以完成包括焊接和裝配在內的各種任務,還可以自動化移動機器人和自動導引車的形式承擔物流角色,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生產力。\


台廠搶攻智慧製造商機

目前全球工業機器人大廠主要有德國庫卡(KUKA)、日本安川電機、日本發那科、瑞士艾波比(ABB)與美國Adept Technology,其中日系業者在工業機器人的市占率超過一半。

雖然台灣廠商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已具備零組件供應鏈的產業規模,涵蓋控制器、感測器、致動器、驅動器、伺服馬達、減速機、傳動元件、機器視覺等;但在系統整合部分,仍有成長空間。

在台股當中的機器人概念股包括鴻海(2317)、鴻準(2354)、樺漢(6414)、上銀(2049)、亞德客KY(1590)、台達電(2308)、廣明(6188)、研華(2395)、凌華(6166)、新漢(8234)、佳世達(2352)、凌群(2453)、所羅門(2359)等等都積極布局智慧化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搶攻工業四.○與智慧製造商機。 閱讀完整內容
先探投資週刊2024/5月 第2301期

本文摘錄自‎

NVIDIA輝達的下個戰場 機器人

先探投資週刊

2024/5月 第23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