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型機器人 特斯拉Next Thing

特斯拉的創辦人馬斯克向來都是以打破產業舊生態而聞名,從跑在路上的電動車,到飛上太空的SpaceX都是如此,這回他宣布明年量產特斯拉機器人,毫無意外地,也將帶給機器人產業全新的震撼!

文 ● 吳旻蓁


▲特斯拉旗下人型機器人Optimus有望於明年生產(左)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網路)


「我們可望在明年開始生產Optimus的第一版。」七日,在德州奧斯汀的特斯拉新汽車裝配廠開幕式上,伊隆.馬斯克再透露旗下特斯拉機器人計畫的下一步進程,且更聲稱Optimus最終將能接手處理任何人類不想做的事情。去年八月,馬斯克首次公開這款代號為Optimus的Tesla Bot人型機器人,高度約五呎八吋(約一七三公分)、重達一二五磅(五六.七公斤),預期承重能力為四五磅(約二○公斤),能以時速五公里移動,並與電動車「自動輔助駕駛」(Autopilot)技術採用相同的AI系統。而今年一月,馬斯克也在財報會議上表示,Optimus是特斯拉今年研發最重要的產品,且隨著時間推移,「機器人業務的潛力有可能勝過電動車事業」,此番言論可顯示出特斯拉對機器人業務的重視;專家也從商業角度分析,看好馬斯克發展Optimus有機會再為機器人產業注入新能量。

應該可以這樣說,全球機器人產業發展已久,早自一九六○年代,人類發明出機械手臂後,帶動產業正式進入自動化時代,並促使各界積極投入機器人相關產品的研發,尤其擁有人類型態的人型機器人,更被視為是機器人領域的聖杯,但即使如此,這個產業始終缺乏突破性的發展也是事實,而這回特斯拉積極進軍機器人產業,以過去特斯拉在電動車、SpaceX、Starlink低軌道衛星的營運經驗來看,市場相信這回肯定也會替機器人產業帶來顛覆性的突破。

人型機器人提上製造日程

回頭看整個產業的架構,若以國際機器人協會(IFR)分類來看,機器人依照提供勞務類型,可分為工業型機器人和服務型機器人,其中,工業型機器人可依機械結構,分為直角座標型機器人、水平多關節機器人(SCARA)、垂直多關節機器人、並聯結構型機器人(Delta)等,主要用於加工、組裝、搬運等生產製造業,外型多為機械手臂。至於服務型機器人可分成兩大類,包含個人與家庭用機器人,以及專業用機器人,前者可細分家事、娛樂、照護領域等,常見為鋤草、教育與輪椅機器人等,後者則常用於農牧礦業、物流、醫療、國防、公關等領域;依據外觀,可分為人型機器人與非人型機器人。

近年來,在產業智慧化升級的浪潮中,各式各樣的機器人不斷問世、從各方面融入經濟社會,正極大程度改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像是掃地機器人、物流機器人、醫療手術機器人,甚至電動車等,都是對人類生活越顯重要的服務應用,推升機器人產業產值不斷攀升。甚至這次驚天動地的俄烏戰爭,烏克蘭在歐美國家的支援下,成為一個機器人戰爭的試驗場,特別是飛在天上的無人機儼然成為俄軍地面部隊最恐懼的天敵。

在機器人滲透率穩定增加的趨勢下,根據研究機構(TrendForce)與IFR的年度報告指出,推估今年自動化與機器人的全球產值總計上看二六六九億美元(約七.五兆台幣),將一舉超越產值六兆元的PC與NB產業;另根據市調公司Mordor Intelligence數據來看,其預估全球機器人市場將從二○二○年的二三六.七億美元,快速成長至二○二六年達七四○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二○.四%。學者也進一步指出,隨著未來機器人持續走入人群,服務型機器人將大發利市,預計自二○到二六年將以年複合成長率四五%的高速成長,幅度高於工業型機器人的十四%。

面對如此龐大商機,各國無不積極搶攻市場大餅,除了在機器人產業市占高達七成以上的「機器人四大家族」包括瑞典ABB,日本發那科(Fanuc)、安川電機(Yaskawa),以及被中國收購的庫卡(Kuka)等持續搶市之外,特斯拉、軟銀、亞馬遜、小米等也積極加入戰場,像是軟銀繼Pepper後,去年又宣布要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機器人「Smabo」,而小米同樣在去年展示仿生四足機器狗「鐵蛋」。


智慧化升級浪潮 機器人需求旺

正因為潛在的商機還很大,全球機器人新創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去年九月,獨角獸企業思靈機器人(Agile Robots)完成一筆二.二億美元的C輪融資,該融資由軟銀願景基金二期領投、阿布達比皇室集團、高瓴創投、紅杉中國及鴻海(2317)旗下的工業富聯等參與,凸顯企業大力投資機器人意願高漲。

由此可見,全球機器人產業正如火如荼發展,而台灣想搶下一席之地其實大有可為。因台灣的優勢在於具有相當成熟的半導體製造、精密機械及資通訊等產業,故在機器人的生產上,台廠擁有關鍵零組件自主開發能力,根據工研院的報告指出,包含滾珠螺桿、減速機、伺服馬達、工業電腦、控制器、辨識系統、GPS、紅外線、超音波、影像感測、光達等等,都有研發製造能量基礎,且不論精度、準度或是良率等都可說是世界級的水準;而機器人本體方面,台灣以線性傳動元件為主的直角坐標型機器人,也在全球市場上享有高市占。

且更重要的是,專家指出,台灣擁有高度客製化與供應鏈群聚的優勢,智慧製造價值鏈也相對完善,亦有各個領域的機器人系統整合商與人工智慧新創,若能加以整合,輔以政策支持,都可望助攻台廠在自動化與機器人趨勢中搶下更多商機。


台廠具搶攻機器人市場優勢

綜觀台灣投入機器人領域的廠商越來越多,上市櫃掛牌的公司包括工具機的亞德客KY(1590)、上銀(2049)、全球傳動(4540)、直得(1597),工業電腦的樺漢(6414)、研華(2395)、凌華(6166),感測元件的所羅門(2359)、致茂(2360)、三聯(5493)、菱光(8249),整機製造的鴻海(2317)、台達電(2308)、廣明(6188)等皆是業界佼佼者。

最值得關注的是,隨著現代AI、遠端監控、IoT、大數據等智慧化的發展,目前不少機器人已可收集數據,再透過物聯網裝置傳送數據至雲端分析,或是透過邊緣運算下達工作指令,對應不斷升級的晶片需求,亦是台灣半導體著眼的商機所在,相關零組件涵蓋AI晶片、處理器、記憶體、音效晶片、電源管理IC、通訊晶片等,對此,台灣半導體股如台積電(2330)、聯發科(2454)等亦可望在機器人大浪潮中分到一杯羹。

閱讀完整內容
先探投資週刊2022/4月 第2191期

本文摘錄自‎

人型機器人 特斯拉Next Thing

先探投資週刊

2022/4月 第21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