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像死亡筆記本,一秒算出你一年內猝死率
第1站 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心電圖影像透過AI模型分析,不用一秒鐘,你我未來一到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內,因心血管疾病猝死風險數字一一現形,該模型甚至能看出死因是心衰竭、心肌梗塞,或腦中風。這不是虛擬世界的未來想像,而是林口長庚醫院最快於二○二二年第一季全院落地的超有感人工智慧應用。
第一站來到林口長庚,一睹AI「死亡筆記本」的威力。
「用一二○元的基本心電圖,就可以很精準知道未來一、二、三年會死亡的機率,滿準的,有點像死亡筆記本!」林口長庚醫院醫療人工智能核心實驗室主任郭昶甫說,心電圖不只是看起來的一張圖,其實十二條電導線中,每條十秒、每秒有五百個點,共有六萬個點的訊號在上面,把病患的心電圖資料,串連國家過去的死亡資料庫,就能用AI預測未來時間點會不會死亡。「一張心電圖的預測效果,比血糖、膽固醇、肝腎功能、四大癌症篩檢、血球等成人健檢六個必做項目加起來更高。」
「本來單純的心電圖, 現在用AI加值擴大功能,可以做到預測。」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溫明賢解釋,一般的心電圖只能知道有沒有心室肥厚、心房擴大、心律不整或心肌梗塞等問題,沒辦法有更多客觀證據提示新血管健康風險,甚至是一年的死亡率。但是,林口長庚以過去一七○萬名病患、近六百萬張心電圖為基礎,歷時一年研發後,現在可模擬預測猝死的極可能原因。「連十年後是死、是活都能知道,目前準確率達八九%,真的是死亡筆記本。」他說。
郭昶甫不諱言,跟病患說死亡數字實在太可怕,預計二二年第一季導入醫院後,會轉換成健康高、中、低風險族群,初步先挑出高風險者讓心臟科醫師特別注意。若能用最基本的心電圖檢查預知風險,再引導高風險族群者做進一步心臟超音波或冠狀動脈篩檢,診斷有沒有心臟構造問題或疾病,就可用積極治療手段介入。
為何不用心臟超音波?郭昶甫解釋,心臟超音波除了平均要耗時十到十五分鐘,且人工讀片,再標準化都可能有誤差,加上心臟超音波費用更高,「為了全面群體篩檢的目的,愈廉價工具、性價比愈高愈好。」
目前該「人工智慧整合十二導程心電圖預測心臟收縮功能及死亡風險」軟體醫材,已在二一年十二月向食藥署智慧醫療器材專案辦公室申請主動輔導,預計二二年中完成臨床、年底前可取證,屆時有望走出長庚,進到更多醫院、健檢場域。
除了「死亡筆記本」,林口長庚較成熟的AI應用還包括運用人工智慧超音波搶救嬰幼兒長短腿治療期,以及靠胸部X光就能篩檢出長者的骨質疏鬆風險。
「超音波篩檢本來做一個小孩須耗時十五到二十分鐘,現在使用AI只要二、三分鐘。」郭昶甫直言,台灣每千名嬰兒就有一位有髖關節發育不良問題,出生後三個月是黃金治療期。如果小時候不注意,長大成人後可能會有長短腿、終身跛行等後遺症。
台灣每年約有十六萬新生兒,如果希望每個新生兒都要做髖關節超音波篩檢,人力是一大問題,研發此AI技術正是希望每個新生兒都能快速篩檢,「原本是大台機器,現在是手持式超音波,操作又更簡單,即使是不熟悉的人操作這工具,也能保證他檢測出的品質與醫師差不多,很有社會意義。」
另外,長庚也透過AI模型,只需一秒鐘照完胸部X光,就能再得知骨質密度,做到骨質疏鬆篩檢,不用再花六百到一千元、每次約歷時十到十五分鐘的傳統雙光子能量X光骨質吸收儀(DEXA)檢查,「利用X光,每個人都能做骨質疏鬆篩檢,可以大幅增加篩檢機率。」
50個AI研發專案在手 欲讓各種病灶無所遁形
「林口長庚病人占全台十五%,在我們醫院測試完後,基本上等於在台灣完成十五%的群體測試。」郭昶甫透露,長庚現階段手上有近五十個開發中的AI專案,除了輔助醫師解決臨床痛點,如何用最少資源、低價、涵蓋面更大的檢查,讓軟體醫材盡可能解決還未被滿足的社會健康重大風險,同時有機會透過廣泛使用,產生好的影響,會是長庚發展AI持續努力的方向。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