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化工巨頭領軍 讓塑化品成減碳先鋒

永續領頭羊1〉全球最大橡塑膠展,永續是157國最大公約數

德國化工巨頭領軍 讓塑化品成減碳先鋒


人工製品中,約95%都含有化學物質。化工業做為諸多工業領域的供應商,面對永續挑戰,該如何減碳轉型,再度成為問題的解方,而不是問題的一部分?

文/傅莞淇


▲從儀錶板到椅面,德國重要的汽車產業中,隨處可見到化工業的身影(張智傑 攝)


塑膠曾為社會解決過很多問題。現在,它得解決自己造成的問題。

2022年10月,三年一度的「K Fair」在德國杜塞道夫展覽中心舉行,這是全球最大的橡塑膠專業會展。即便疫情威脅仍在,烏克蘭戰火未熄,八天會期間,仍吸引了超過17萬名國際訪客。

17個場館、3000多個攤位,從廠商宣傳品到論壇議程,碳中和、韌性與挑戰等詞彙,一再出現;來自157個國家的專業訪客們,都注意到一個不容忽視的主題:永續。

打開K展日報,德國代表官員在新聞頭條中呼籲橡塑膠業者,不要因為當下的經濟與政治挑戰,而放棄對循環經濟的投資。來自綠黨的環境部次長蘿雷德(Christiane Rohleder)在現場表示,「我們都見過海洋裡遍布塑膠垃圾的不安照片,這顯示達成塑膠的完全循環有多麼重要。」

化工業要確保穩定生產,更要找到永續社會的生路

2022年發生能源危機,化工業受到慘烈衝擊。不僅因為化工業耗能量龐大,也因為對化工業來說,天然氣不只是能源,也是原料,失去便宜的供給來源,形同缺料,產量會大受影響。

由於當時德國重金搶購來的液化天然氣,大約只填補了1/3的空缺。這使得占有全德近10%出口比例的化工業,在2022年間產量急跌。根據德國工商總會(DIHK)2022年11月的普查顯示,有超過1/4的化工業者已削減產量。全球最大化學公司巴斯夫(BASF)更縮小歐洲生產規模,並加碼投資中國。

官方期望千億歐元規模的補助計畫,可以扶助化工業度過價格震盪。畢竟,在德國引以為傲的製造業中,從汽車到電子儀器,都含有化學製品;加速建置中的風機、太陽能板,也少不了化工業支持。位居如此關鍵的上游地位,化工業的長期挑戰更顯急迫。

畢竟,確保可負擔能源的安全供給,誠然是當前要務,但為塑膠產業找到未來在永續社會中的角色,更是長期的生路。當塑膠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逐漸從方便的工具,轉為傷害環境的汙染源;循環經濟,成為再度讓社會安心擁抱塑膠的前行之路。

現代社會已無法不用塑膠。紙吸管與自備購物袋可以替代一次性塑膠產品,但醫院的點滴軟管呢?汽車上的雨刷與儀表板呢?我們需要塑膠的便利與安全,但不要伴隨而來的溫室氣體汙染與廢棄浪費。化工業認為這是可以辦到的,而且,也是必須辦到的事。


▲德國化工巨頭科思創循環經濟部主任海斯勒,於展覽攤位展示最新成果(張智傑 攝)


化工業減碳:科思創回收碳原子,加速擺脫化石燃料

循環經濟有許多面向,對化工業來說,關鍵在於碳原子的循環。德國化工巨頭科思創(Covestro)循環經濟部主任海斯勒(Christian Haessler)指出,「達到完全循環,就能完全擺脫對石油的依賴。」

目前,化工業依然非常倚賴化石原料。在化工業價值鏈中,原物料也是排碳量最大的環節。換言之,像科思創這樣的聚合物供應商,若無法提供低碳、碳中和的物料,下游廠商的產品中,便會存在一塊無法撼動的巨大碳足跡。海斯勒說,「當初我們打造出聚合物,現在,我們得再度把它們從廢棄物中取出來。」

為了達成完全循環,將碳原子「關進環圈」(close the loop),不再需要從化石燃料中引入新的碳原子,科思創制定四大行動策略。

第一是使用綠電等再生能源。科思創已與澳洲綠能業者福特斯克斯未來工業(FFI)簽訂合約,2024年起,每年採購最高10萬噸當量的綠氫。海斯勒指出,「化工業要達成氣候中和,綠氫是必要的。」

第二是使用非化石性的替代原物料。可以是來自木質等有機體的生物基材料,或更好的是,從廢棄物中取回的原料,因為這也能一併處理廢棄物問題。

要做到這一點,就得優化回收技術。回收對台灣人來說不陌生,整體回收率有六成之高。但要做到循環經濟,既有的回收技術還得再升級。

海斯勒舉例台灣會回收PET塑膠瓶,作法是切碎後再利用。但這並不能套用所有塑膠產品上;如有些塑膠產品不只是拿來裝水的,若使用時間較長,就可能受到汙染,或與其他種類的塑膠混在一起;「例如,回收一張床墊,你沒辦法把它切碎以後,再使用這些碎塊。」海斯勒說。

要回收像床墊這樣較複雜的物件,就需要透過化學回收法,或是酶回收、熱解回收等仍在研發精進中的途徑。海斯勒解釋,這些技術大多已存在於實驗室中,但要規模化到可以處理十噸、百噸的廢棄物,並用於更新種類的塑膠,都需要進一步投資。

另外,化學公司也必須獲得足夠數量、正確分類的廢棄物,來進行回收工程。要做到這點,得倚賴循環策略的第四項支柱:合作,而且是與整個循環中的參與者合作。這不僅包括回收業者,也必須涵蓋法規制定者與終端消費者,每個環節都必須相互配合。

其次,為了讓永續生產線可以「永續」運作下去,企業也需要主動尋找有意願、有能力走上這條路的客戶、市場與地區,一同分擔永續解決方案的成本。

海斯勒承認,目前的能源危機,確實營造出一個「很具挑戰的市場環境」,但公司並未放棄2035年碳中和的長期目標。畢竟,過度依賴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就是造成這波能源危機的主因。

海斯勒說,「雖然有些顛簸,但我們知道,現在已走在正確的路上了。」

循環經濟已是化工業共識,台灣塑膠產業更不能缺席

過去,回收聽來既不刺激,也不怎麼有利可圖,甚至感覺有點髒。但隨著歐盟法規加速綠化腳步、社會環保意識提升,循環經濟已成為化工業的共識。

自1995年入行以來,積極參與國際橡塑膠產業會展的頡懋副總經理黃勝崇觀察,與2019年的上一屆K展相比,循環經濟又變得更為主流。

頡懋耕耘回收材料押出生產設備已久,黃勝崇舉例,早期客戶回收塑膠袋做為原物料,是不用錢的,幾乎是暴利;但經過十年後,現在原料一噸要數百美元,「為什麼?因為大家都在搶。」

黃勝崇認為,德國、歐洲在橡塑膠業有領導地位,「他們重視以後,其他市場也會開始慢慢重視。」因此,看見部分台灣廠商考量疫情,放棄參加本屆K展,他感覺很可惜,也擔憂台灣目前在橡塑膠產業打下的國際地位可能難保。

雖然德國仍穩坐金字塔頂端,但黃勝崇認為,「如果台灣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把品質做出來,甚至可以改變世界在售價上的趨勢。」

海斯勒估計,循環經濟將是下個十年的目標。但現在是投資技術、建立伙伴關係,以打下良好基礎的關鍵時刻。

「要完成碳原子的完全循環,除了化工業,還有誰更適合呢?」他說,「我們必須做到這件事。」 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雜誌2023/2月 第440期

本文摘錄自‎

德國化工巨頭領軍 讓塑化品成減碳先鋒

遠見雜誌

2023/2月 第4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