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升級「新冷戰」?台商雙邊攻略

中美建交40年,竟也是陷入貿易戰白熱化的時刻,當美國發動關稅戰、北京祭出「擴大開放」戰略,兩大強國之間的「新冷戰」,準備開打了?

《天下》踏上戰火另一端中國,走訪深圳、昆山、上海、北京到杭州,直擊夾在兩隻巨象互鬥下的台商,第一手見解、動態與佈局,在中美競爭加劇的全球市場,「雙產業鏈」攻略已成新趨勢。
美國最近終於明白,中美建交40年,原來一直「同床異夢」,中國始終沒有變成美國喜歡的樣子。但兩國高度互相依賴的關係,讓川普(右)與習近平(左)要談「離婚」,變成一項艱巨任務。(Getty Images提供)

九月底的北京城,秋高氣爽,去產能、治污染政策強力落實後,藍天白雲終於又重現這個中國政治中心。國際媒體版面上,中美貿易戰戰火方酣,北京的街道上、人們的言談中,甚至中國的新聞報導中,卻絲毫沒有戰鼓喧天的氛圍。京城的生活,一如往常。

但在北京東城區建國門旁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大樓中,氣氛就截然不同。貿易戰已經成為這個中國最重要國家級智庫各相關研究所研究人員,最近一年來的工作重心。

「最近真的開會特多,」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經濟發展研究室主任徐奇淵告訴來訪的《天下》記者,「幾乎沒停過,待會還有一場會要開。」在社科院大樓入口大廳,以灰白色大理石砌成的牆上,掛著鍍金色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創新思維」十六個大字。

這是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的內容,要求所有中共黨員在尋求中國的國家發展之道時,應該要有的態度。

不論是對社科院或是對當前的中國來說,恐怕沒有比當下更應該遵循這「十六字箴言」的時刻,因為,中國正遭逢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四十年來,前所未有的壓力。

貿易戰升級新冷戰 不只川普,美國政壇一致「疑中」

美國川普政府幾乎是全體動員,對中國發起全面輿論攻勢,如何應對這股與日俱增的龐大壓力,的確需要創新思惟。而且,這股壓力,就算共和黨輸了十一月的美國國會期中選舉,或是總統川普本人在二○二○年連任失敗,恐怕也不會消失。

以二○一八年作為分水嶺,中美關係可能將進入一個全面競爭的新時代。「冷戰」這個名詞在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二十七年後,似乎正在死灰復燃。

過去四十年當中,中國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論中國對外願不願意承認,美國絕對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可以說,決定中國命運的最大外在因素,就是中美關係。

中美關係搞不好,絕對會影響到中國內部發展,許多國際事務,美國也就無從推動,例如北韓和伊朗核武問題。

因為有這樣的認知,中美關係在過去四十年來,就像是股市一樣,有漲有跌;也像是一對夫妻,縱然有意見不合、爭吵的時候,但為了大局,還是維持住了婚姻。

中美之間的合作總是多於競爭和衝突,就算發生了美軍戰機在一九九九年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這樣的嚴重事件,雙方也沒有翻臉不認人、大動干戈。

但川普上台後,美國突然像是變臉一樣,從發動貿易戰開始,對中國步步進逼(見表1)。

美國副總統彭斯十月初在美國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的演講,更是集最近一年來美國對中國指控之大成,被外界認為就像是美國對中國宣戰的檄文一般。

儘管彭斯在這時間點做這樣的表態,不少人認為是為了十一月的期中選舉,也可能是為了轉移眾人對白宮內部動盪的注意力。但不論是川普的言行,還是彭斯的演講,的確反映了包括共和、民主兩黨,保守、自由兩派在內的美國華盛頓政界,愈來愈濃厚的「懼中」、「疑中」氛圍。

美國翻臉不認人承認對中政策失敗,發動單挑路線

「美國現在已經到了一個在辯論是不是要全面改變中國政策的時候了,」美國歷史最悠久的中國研究重鎮──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的執行主任慕浩然(Daniel Murphy)最近訪台時說,「川普只是把這股情緒放大而已,所以不會是一個短期現象。」

在華府重新檢討中國政策的辯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第一任期擔任負責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的坎貝爾(Kurt Campbell),今年二月在美國外交圈影響力頗大的《外交事務》雙月刊中,發表的一篇名為〈評估中國〉(The China Reckoning)長文。

這篇文章基本上釋放了兩個非常強烈的訊號:第一,我們(美國四十年來的中國政策)失敗了!

坎貝爾寫道,美國總是自認為自己的力量和霸權可以輕易地把中國形塑成美國喜歡的樣子。但大家都錯了,中國走了自己的路。

第二個訊號是,中國已經成為美國史上最強競爭者。

坎貝爾繼續寫道,中國正在快速成為一個蘇聯之後美國從未見過、可能在未來和美國平起平坐的軍事強權。華盛頓正面對著美國近代史上最強大的競爭者,美國必須揚棄過去長久以來對中國一廂情願的戰略。

只是,究竟該如何調整對中國的戰略、怎麼落實,美國內部現在並沒有定論。

川普政府現在的做法,看起來是企圖透過更強硬的壓力,迫使北京在貿易、內政、外交與經濟產業發展模式上,都做出改變和讓步。但到目前為止,除了發動貿易戰之外,說的多、做的少。

只知道川普不想透過美國自己建立的盟國體系和多邊組織對付中國,只想單挑,但也沒有整體戰略,也不知道具體目標是什麼。
中國唱反調回擊更擴大開放,要用供應鏈箝制美國

「假如美國想要強迫中國讓渡經濟主權,按照美國的遊戲規則來玩,就是觸犯了中國的底線了,」最近剛從歐洲訪問返回北京的國務院智庫──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明白地指出。

在中國的智庫圈,對這場山雨欲來的中美新賽局,似乎很了然於胸,明白兩國之間的競爭將是一場持久戰。

「中美之間的競爭和某些方面的對抗,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會是激烈的競爭,這是不可避免的,」兼有創投家、政治學者兩種身分,常對英文媒體解釋中國模式的大陸網路新媒體《觀察者網》創辦人李世默,最近在上海一家咖啡店中,向《天下》記者闡述對貿易戰的看法。

張燕生則估計,「我覺得可能會持續個七年,等到美國明白它不可能擊倒中國為止。但這七年對中國來說,會是個最複雜、困難的七年。」

北京似乎已經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但同樣的,怎麼打、如何接美國的招,內部也有很大分歧。

李世默認為,白宮資深官員在《紐約時報》的匿名投書,顯示了白宮現在內部矛盾很深,看不清楚會朝哪個方向走,所以現在中國主動去做一些事情很不現實,也不會有效果,應該相對地以靜制動。
的確,自從中共官媒《人民日報》在七月初連續三天發表評論,批評某些媒體的浮誇自大言論後,在中國的公眾輿論場域,就很少見到關於中國該如何應對貿易戰的激情言論。連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環球時報》,言論也變得冷靜許多。

無論如何,北京不太可能屈服於華盛頓的壓力,改變自己的發展模式,仍然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往前走。「中國不會在外力下做事情,要改、要開放也是為了自己,」張燕生強調,「中國製造2025會放棄嗎?絕對不可能!」

從今年四月開始,中國政府就依照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擴大對外開放指示,宣布一系列放寬外資在中國經營的限制,包括放寬外資在金融業、汽車業合資企業的持股比例。

可以說,擴大開放,就是北京目前應對貿易戰比較明朗的戰術之一:吸引更多外資到中國建立產業鏈,強化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和中美互相依賴的程度;這與川普想要吸引企業把工廠搬到美國的企圖,大唱反調。

如果用夫妻關係做比喻,現在的中美關係就像是一對結婚四十年,但已經不相愛的夫妻,美國想要離婚,中國則是想盡辦法不離。

「這樣是對的,因為中國的優勢就是有完整的供應鏈,是讓中美成為利益共同體的關鍵,」徐奇淵認為,「美國愈想切斷中美供應鏈,中國就更應該把外資留在中國,不能用制裁美國企業當作應對貿易戰的武器。」

事實上,即使中國政府不主動擴大開放、鬆綁外資限制,儘管外資一直抱怨中國政府對外資不公平、中國錢愈來愈難賺,龐大的中國市場仍然持續吸引全球企業,前仆後繼來到中國尋找新機會。

「中國市場太大了,還是有無限機會,只是你必須知道現在和以後中國人想要什麼,」一位歐商的中國主管說。

企業改採「雙邊攻略」各自服務中美,保護市場也避關稅

九月底,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上海虹橋樞紐區的國家會展中心舉行。會展中心總共有四座展館,每一座規模都大過台北南港展覽館,擠進了兩岸和全球超過兩千家廠商參展,吸引超過十七萬參展人潮。

會場走一遭,不難發現,不論是中國企業、台商或外商,都希望在中國的雲計算、智慧製造、機器人、新能源四個未來產業中,分得一杯羹。

研華和台達電兩家台灣智慧工廠解決方案指標性廠商,就緊鄰在一起,現場工作人員忙碌地向參觀者說明自家解決方案。從參展資料可以看出,研華智能管理解決方案,已經切入中國大陸的風電和水資源管理市場。

「對研華來說,大中華市場就是我們的homeland(本土市場),」研華工業物聯網事業群中國區總經理蔡奇男說。只是,面對中美兩隻巨象開打,還不知道戰事會如何發展下去、會打多久,地上的小動物們已經紛紛開始想辦法走避,避免被兩隻打鬥中的大象踩傷。

「在中國的外商應對貿易戰的做法,除了繼續在華盛頓遊說美國政府之外,就是把供應鏈分開,」北京外商顧問公司安可諮詢副總監李廣明說,「中國政府現在也很鼓勵外商在中國建立供應鏈,用開放來對付美國的保護主義。」安可諮詢已經有汽車和化學業客戶開始行動。雖然李廣明不便透露客戶是誰,但從財經媒體的報導中不難發現,在貿易戰首當其衝的歐美車廠,都已開始調整產能的分配。

瑞典富豪汽車(Volvo)原本在美國銷售兩款在中國生產的汽車,為了規避美國進口關稅,在七月宣布將其中一款轉移回瑞典生產。

日本第一大車廠豐田,最近也宣布要將中國的產量提高兩成,同時在中國建立純電動車生產基地,計劃在二○二○年投產。

「美國的保護主義姿態愈來愈顯著,以北美為收益支柱的日本車企,現在開始向中國轉移,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加大,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日本經濟新聞》報導。

全球瀰漫「血統主義」強權競爭下,未來賣產品也賣信任

供應鏈分開,各自服務中國和美國市場,避關稅之外,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意義。

「產品的血統,以後會愈來愈重要,」軟體大廠趨勢科技台灣暨香港區總經理洪偉淦強調,自己身在網路安全行業中,最能體會地緣政治競爭加劇帶來的影響。趨勢科技的大陸事業,在多年前已分割出去,成為一家互不隸屬的獨立公司。

洪偉淦引用市場諮詢公司顧能(Gartner)的報告說,最近美國政府禁止採購源自俄羅斯的資安軟體和中國製手機,反映了強權在競爭中對彼此產品愈來愈不信任的現象,尤其是在網路安全領域。

a 但洪偉淦強調,在萬物聯網的時代,網路安全不只是軟體產業的事,所有行業都跑不掉。未來所有企業的商業決策都必須要考慮到,自己本身的軟硬體產品與服務,以及產業鏈上下游,是不是能在地緣政治競爭下,受到信任。

佈局中國三十年的台商,自然也不例外。(見76頁) 
▲中國目前應對貿易戰的戰術,就是吸引愈多外國人到中國製造業,好讓美國明白貿易戰是雙輸的。(圖為上海中心大廈與黃埔江夜景)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659期

本文摘錄自‎

台商雙邊攻略

天下雜誌

2018/10月號第6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