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市場沒你想得簡單!4種生存方式全解析
7月5日,超過30家台灣新創的負責人穿著特殊的紅色羽織,手舉著logo牌,聚集在日本六本木向著台下攝影機露出笑臉進行合照。這是新冠狀病毒(COVID-19)爆發後,台灣新創在海外規模最大的活動,由國發會與國家新創品牌Startup Island TAIWAN舉辦的「Together, Go Big日台新創高峰會」。
在回台灣還需要隔離的時間點,這麽多台灣新創出現在日本,是對於開拓市場的渴望。根據不同的業態、領域以及面向企業或一般消費者,進攻日本市場的方式各有不同,《數位時代》整理了4種先行者的落地方式及注意事項,給更多正在觀望的新創公司參考。
方式1:與日企成立合資公司,讓本地人幫你背書
日本市場,或者更確切的說所有海外市場,新創公司要獲得信任感的難度都很高。日本百年企業超過2.5萬家,為什麼要跟成立不到10年的台灣新創公司合作?所以合資公司讓日本企業成為背書,是最穩定的方式之一。
如台灣支付業者TapPay,在2019年與日本上市公司Ai Holdings合作,共同成立日本子公司「日本チェリー株式会社」(Japan Cherri Limited)攜手拓展日本業務。在嚴峻的疫情逐漸趨緩後,TapPay也將在2022年更積極地拓展日本市場。
方式2:由策略投資人牽線,提供有效人脈
既然要找居中牽線者,也有許多新創公司從募資時就開始計畫,找尋在日本擁有資源的策略投資人加入。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科技領域領導合夥人橫田智矢提到,一開始對投資人的期待就要了然於心,並依此作為跟投資人洽談的目標,「不要寄一模一樣的簡報給他們,事先設立目標,到現場只討論真正重要的事情。」
數據公司Vpon、旅遊體驗電商KKday就找上日本官資基金Cool Japan Fund,都獲得了千萬美元等級的投資,藉由官資基金的連結,在客戶獲取上有不小的幫助。策略投資人甚至可以在高階主管招募上,提供有效的人脈與建議。
方式3:透過收購,一次收納當地人才與客戶
收購所需的資本雖高,但有機會一次囊括日本當地的人才與客戶。2021年在日本上市的Appier,就在2019年收購了日本MarTech(行銷科技)新創Emotion Intelligence,一口氣接手了超過800家日本客戶。或同樣以KKday為例,其在2021年藉由投資人H.I.S.的牽線,收購了日本國內旅遊體驗電商Activity Japan,一年多的磨合後,讓KKday在日本的商品數突破萬種。
方式4:瞄準「對的人」建立關係,有效率切入市場
以協助科技新創拓展歐洲市場為目標的WeGrow,曾提出名為「艾菲爾鐵塔戰略」的進攻方式(如下圖)。艾菲爾鐵塔的頂部很尖,就像是新創公司一開始應該瞄準小型卻精準的目標,找到一個有意義的人、品牌或公司開始建立關係。只要事情運作得順利,微弱的光芒就有機會照亮整個法國。
可以把詞彙替換成東京鐵塔也一樣,找尋最關鍵的目標,照亮整個日本。這個目標可以是代理商、通路夥伴或人脈節點。如果只是想推產品,也不用去接觸創投,想達成什麼目標,就去認識什麼樣的關鍵人士。
前進日本要注意什麼
雖然日本市場是台灣企業跨出海外的首選,但文化差異的鴻溝巨大,《數位時代》訪查多家前進日本的新創,整理3大注意事項,如果沒有事先了解這些事宜,可能會吃上大虧。首先,必須對文化差異保持敏感性。舉例來說,日本法規對於辭退員工有相當嚴格的規定,要開除一名日本員工幾乎是「不可能」,每一名員工招聘上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
另外,像是台灣最知名的社群平台Dcard,在前幾年就曾經前進日本,在重新學習經驗與調整後改名為「Dtto」,希望能以更「日本」的方式打下市占率。其次,招聘當地人才以取代外派。與過去台灣企業習慣的外派不同,在日本站穩腳步的新創公司,大多數都找來日本當地人,或者是在日本居住超過10年的台灣人做為開拓的先鋒。
協助海外企業在日本招募的顧問公司Wahl+Case,常務董事Bryan Cheng就說:「新創公司需要3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一些承諾(commitment),當地招聘也是強化信任感的加分項目。跨海找人當然有風險,但也可以是企業成立的基石。」
此外,也不要害怕利用獵人頭來尋找,當獵人頭是日本人,潛力候選人在對接上會更加放心。「日本人不喜歡換工作,很多公司都花超過6個月的時間才找到適合的人,儘管有些顧問公司的佣金很高,但人才真的太重要了。」Jetro(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投資日本商業服務總監史蒂芬斯・麥特(Stephens Matt)說。
第三,開拓日本市場的成本比你想得高。日本畢竟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在薪資、租金、營運上的成本都比台灣更高,加上以及文化帶來的語言、溝通成本,必須先經過縝密的計畫再行動。部分工作如財務、人資、法務也許可以用外部的服務來支援,等到一定規模後再考慮擴編。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