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完整內容
蔡英文、蘇貞昌力拚台鐵公司化背後原因曝光
◎楊舒媚
為抗議民進黨政府的台鐵公司化進程,台鐵工會發起「五一不加班」活動。勞動節當天僅加開18列次區間車,狀況嚴重使得交通部長王國材下達指示,以「全部列車都開不出」擬定應變計畫。相較於過去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為何這次民進黨政府表面上聲稱「尊重台鐵休假」,檯面下採取的則幾乎是與台鐵「火車對撞」的做法?
今年4 月21 日,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審查攸關台鐵公司化的「國營台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草案」,經表決後, 雖將台鐵工會在意的短期債務清償、台鐵公司化後的資產取得方式、資產開發以及職工福利金等關鍵條文保留送黨團協商,但初審通過草案,等於民進黨政府取得初步勝利。
蔡英文、蘇貞昌緊盯台鐵公司化 力拚於本會期立院通過
為何最壞狀況可能「全部列車都開不出」,民進黨政府仍執意讓台鐵公司化案在立法院闖關?據了解,民進黨這次不退讓的背景,與總統蔡英文及行政院長蘇貞昌鐵了心推台鐵公司化有關。
2021 年4 月2 日,太魯閣號事故造成49 人死亡和213 人輕重傷,引發社會對台鐵改革的關注。同年4 月7 日,兼任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蔡英文在中常會上要大家「不必懷疑政府改革的決心。」
2022 年2 月10 日,蘇貞昌接見太魯閣罹難者家屬時,表明已經嚴格要求王國材,將他的決心與交代轉達台鐵所有人,「社會不容台鐵再這樣下去」;4 月8 日,蘇貞昌於立法院明白表示,「台鐵公司化是一定要走的路」。
不只公開宣言,據了解,蔡英文和蘇貞昌私底下緊盯台鐵公司化,尤其蘇貞昌態度堅決。在蔡、蘇的意志下,王國材於2021 年曾將公司化條例送行政院, 但經指示應持續與員工、工會協商爭取共識;2021 年5 月交通部與台鐵員工座談;2022 年起於北中南各地與工會、員工對話,並召開轉型改革跨部會諮詢會議;3 月將公司化條例送行政院審查,接著盼本會期於立法院通過。
民意高度支持台鐵公司化 民進黨政府有不得不做的壓力
交通部一步一步朝公司化推進,台鐵方曾質疑民進黨政府「急什麼?」關鍵就在於民進黨政府的改革目標,設在最晚於2024 年1 月,即蔡英文卸任前,必須讓台鐵成為獨資經營的國營公司;由於台鐵狀況複雜,公司化條例通過之後還必須擬定相關子法、細則,以目標期程往回推,就是為何本會期一定要通過母法「國營台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的背景。
只是,如今台鐵已經以「類罷工」的全員休假方式表態反對,為何民進黨政府還是選擇直球對決?據了解,2018 年10 月21 日造成18 人死亡的普悠瑪號出軌和太魯閣號悲劇,接連兩次重大事故, 民眾對台鐵安全問題「忍無可忍」,也高度不諒解民進黨政府,同時,對台鐵公司化,民調支持度非常高,民意甚至沒有因為事故時間過去,而淡忘對台鐵以及公司化的在意,民進黨政府察覺此反應。
黨政人士表示,民意給行政院很大的壓力,加上罹難者家屬於不同場合陳情時也數度提到台鐵公司化,讓蔡英文、蘇貞昌意識到此案一定要過。民進黨政府的強硬從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於今年3 月宣示,「改革列車開出來也不會回頭」可以看出端倪。
工會版本條件太嚴苛 黨政人士:若照工會版本,一切遙遙無期
在這之前,因為顧慮台鐵員工的反應, 蔡政府並未在公司化上催油門。黨政人士說,在既有體制下,為了台鐵營運與安全,交通部訂了很多安全計畫,包括6 年行車安全改善計畫、電務智慧化提升計畫、小半徑彎曲改善計畫、鐵軌結構安全改善計畫,編了將近800 億預算, 另為要買新列車,還從2015 到2024 年砸了997 億,但是台鐵高度僵化,員工沒有提升服務效率的企圖,「台鐵還是一直出問題啊!」
鑑於「喊也喊不動」,民進黨決定一戰。善戰的民進黨當然會蒐集台鐵情資, 他們評估大部分員工仍在觀望或疑慮, 而台鐵工會因分成企業工會與產業工會,兩邊為表現誰真正為台鐵員工著想而拚場,因而造成此次鷹派抬頭。
黨政人士說,事實上民進黨政府沒有不與工會溝通,但對方提出的版本非常嚴苛,要求公司化法案通過後,必須要「勞資都同意」才能實施。該人士表示, 公司化已經講了20 年,若照工會的版本,一切遙遙無期。
交通部研擬「最壞打算」作戰 工會預告端午、中秋、國慶不加班
民意壓力讓民進黨不願再退,交通部也以「全部列車都開不出」的最壞情況研擬作戰計畫。據了解,台鐵過去一天約65 萬人次搭乘,如今因疫情衝擊,降到一日為45 萬人次運用,若火車全部不開,以高鐵、國道客運、公路及市區客運、都會區捷運全部加入應戰,預估補上35.8 萬人次的運能缺口,其中包括西部幹線21.1 萬人次、東部幹線4.1 萬人次、支線及區域10.6 萬人次。
台鐵公司化,民進黨、交通部雖在立法院先棋下一著,卻必須面對台鐵「類罷工」為旅客帶來不便的民怨代價,未來除了必須繼續朝野協商,台鐵工會也已經預告,正式啟動「民國111 年,端午節、中秋節、國慶日不加班」活動。政治火車對撞造成的動盪,以及公司化能否有解,是民進黨接下來的難題。
閱讀完整內容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