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風雲再起

東方之珠經濟大反彈,今年首季GDP成長率稱霸亞洲四小龍

香港風雲再起


200年前的香港,還是一個沒沒無聞的小漁村,歷經戰爭、殖民等歷史動盪,逐漸華麗轉身,成為全球知名的大都會。

香港遇到的第一個變局,發生在1997年,當時回歸後,許多港人對未來沒有信心,陸續爆發移民潮。結果在中國大陸的政策支持,香港卻有了更多元的發展機會。當然,過程中也不是毫無波折,2019年的反送中抗爭、2020年起蔓延的新冠疫情,接連重擊香港經濟,不少外資企業因而看衰香港,並將總部撤出。

經歷這些之後的香港,儘管看似將亞洲金融中心寶座讓給新加坡,實際上並沒有停止前進!在中國大陸的規劃中,粵港澳大灣區已被視為重要的經濟命脈。除了中國官方持續做多,香港吸納人才的實力亦不容小覷。招攬全球人才的「高才通」計畫,兩個月就收到1.4萬件申請,足見香港仍魅力無窮。

《遠見雜誌》團隊再訪香港,從東方明珠的變與不變,直擊香港風雲再起。

企畫、撰文/邱莉燕 攝影/黃菁慧 責任編輯/曹岡陽 責任美編/杜軍儀


▲香港熬過社會撕裂和人才出走的痛楚,在2023年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交出不俗的成績。(達志影像)

再回香港。

瘦瘦的樓依舊高得看不到天,必吃蛋撻店外依舊大排長龍,車窗外清水灣的海平靜無波,馬照跑舞照跳。

但,似乎有什麼不一樣了。

全世界猶然記得2019年那一場撕裂香港社會的街頭抗爭,隨即是2020年《港版國安法》實施,加上一連三年的抗疫封控,香港的狀況變得微妙起來。

政治衝擊、嚴格的防疫政策、全球租稅改革一連三大衝擊,令香港逐步讓出國際金融中心前三的寶座,取而代之的是新加坡。

而「染紅」之後的香港,還是國際人士認知中的低稅與美食齊飛、自由經濟體制和完善法制的東方之珠嗎?

尤其是香港自2019年反送中運動的大規模抗爭之後,出現史上最大一波移民潮。

根據香港統計局公布的資料,2021年年中至2022年年中,香港淨遷移11.3萬人,創下1997年以來新高(表2)。


若再加上2021年的數據,香港人口在兩年之內便淨移出超過20萬人。這對總人口733萬的香港而言,相當於每100人中就有近3人出走。

「現在護士、醫生都很缺。老師也走掉很多,」前《信報》總編輯、灼見名家傳媒社長文灼非觀察到,一大批精英因此流失,連下一代的小朋友和年輕人也帶走,令香港從小學到大學都生源不足,不禁驚呼:「以前從來沒有過這樣的。」

然而,就在人才告急的窘境中,香港居然還能締造不錯的經濟成長率。

正當亞洲四小龍在2023年第一季皆陷於出口衰退的窪地時,香港的GDP成長率竟異軍突起,誰也沒想到,香港復甦反彈的力道如此之大。

香港復甦強勁,四小龍居冠大陸遊客訪港推升經濟


2.7%的經濟成長率,令香港睥睨新加坡的0.1%、南韓的0.3%,乃至於台灣的–2.87%。要知過去五年來,香港經濟活力始終略遜於其他小龍(表1)。


關於2023年第一季的經濟氛圍好轉,官方說法原因是訪港旅遊業和本地需求的強勁帶動。

香港貿發局資料顯示,2023年1至4月,香港湧入了730萬位旅客之譜,幾乎增加了一整個香港的人,較諸前一年同期,是驚人的十餘倍成長(表3)。


特別是陸客「貢獻良多」。一位近日到香港自由行的台灣人,晚上到夜店酒吧林立的蘭桂坊體驗浪漫微醺,一到小坡卻發現人滿為患:「到處都是大陸人。」

大陸遊客大幅增加,推動香港零售市場表現亮點,零售銷售連升五個月,最新4月份數據較去年(2022)同期增長15%,香港總商會樂觀預測今年全年零售銷售增長可達16%。

中信銀香港分行一位主管最直接的觀察是,商場與街邊店鋪都逐漸恢復正常營運情況,各式店面也陸續進行裝修,許多高檔餐廳變得一位難求,中環區非本地人的比例顯著提高。

不只餐廳和飯店恢復人氣,各地辦公室空置率亦下降,頂級A辦的租賃行情也開始看俏。

外資企業總部撤離,但金融人才仍留港

KPMG金融服務產業主持會計師李逢暉的香港同事告訴她,IFC國際金融中心商場的地標意義好比台北101,原本因外資企業撤離,辦公室一度少了房客。但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前來租IFC的公司又變多了。

曾為前亞洲首富李嘉誠工作的時事評論員王尚智,5月至香港拜訪好友,赫然發現一個現象異常有趣─儘管部分外國金融機構在反送中後,將亞洲總部遷移至新加坡,但其中一家外商銀行行政總裁之流的高層,其實並沒有跟著前進新加坡,反而仍然留在香港工作,平日裡運籌帷幄,還是在香港發號施令。

「他還當場打了一、兩通電話,跟其他歸來香港的投資基金經理人,相約週末吃飯,」王尚智說,這表示總部雖然搬了,但金融人才沒有走,主因是必須近距離牢牢掌握大陸市場的變化。

去了新加坡又回來香港,人回歸,錢也回歸,正是香港高資產人士的現在進行式。

時常與有錢人「打交道」的李逢暉分析,香港本來就是繁榮的國際金融中心,由於之前的政治紛擾,基於對民主的擔憂,富豪一族思考的是如何規避風險?

經過這一、兩年的觀察,局勢沉澱,卻發現香港整體交易狀態好像並沒有實質上太大的改變:「所以他們又慢慢放心地回去了。」

另一股推力則來自新加坡。瞬間避險而來的資金和有錢人蜂擁飛來,令腹地小的新加坡「快爆炸了」,甚至立刻提高投資移民門檻至1000萬星幣(約新台幣2.3億元),以避免過度飽和:「所以他們(有錢人)最後只好又再回流香港。」

儘管過去幾年,歷經了社會動盪及人才外移,但香港的優勢在短期之內仍難以被取代。長久累積的良好基底,香港做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仍然穩固。

香港不但是全球最大的股票集資中心之一,並連續第六年成為亞洲區國際債券發行最具規模者,明顯領先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約占亞洲市場的2/3 。

「從做生意的角度來講,香港應該還是一個讓所有人覺得非常好的地方,」那斯達克上市的財富管理公司、香港銀科控股首席經濟學家夏春指出,前提是香港這一屆政府能將經濟發展的大餅分得更均勻一點,同時若能減少政治上的矛盾衝突、社會更穩定的話。


大陸政策做多香港,直接投資逐年增加

內地的支持,毫無疑問是香港發展的最佳後盾,無論是資金投入,還是政策面作多香港。

總觀近年來,大陸皆是香港直接投資流入的主要來源地,而且逐年增加,即便是反送中之後及疫情最嚴重的時刻。像2021年便達到3516億港幣,而同一年美國對香港的投資規模,反常地均在減少(表4)。

香港接壤珠三角地區的粵港澳大灣區,也將為香港帶來無可比擬的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對大陸有多重要?簡言之,它是大陸躋身國際化競爭的「中國第一灣」,以不到全大陸0.6%的面積,創造了大陸1/10的GDP總量、13兆人民幣(約新台幣56兆元)。

經濟圈內有11個城市組成了超級城市天團:「中國矽谷」深圳、廣東省廣州、珠海、佛山、東莞等,加上… 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雜誌2023/7月 第445期

本文摘錄自‎

香港風雲再起

遠見雜誌

2023/7月 第4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