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億防疫保單之亂後遺症來了!
產險業應變求生:保單停售、保費調漲、保障內容縮水
台灣保險史上「賠最大」的防疫保單之亂,隨著新冠肺炎法定傳染病降級,而暫告一段落。但,後遺症也隨之湧現。
今年以來,許多保險業的業務員接「抱怨」電話接到手軟。和泰保經經紀人謝玲蘭說,「產險一年一約,這陣子通知客戶意外險快到期時,發現保費變貴,有的一漲就是43%,保障內容也縮水了。以前還可以幫客戶找到其他替代商品,現在很難找到了,大家都很無奈,只能聽客戶發牢騷。」
如果你以為這僅是個案而非通案,就太小看「防疫保單之亂」的後遺症了。
產險業者數十年資金賠光
產險業都是靠資本經營,主要財源就是保費。但,一張防疫保單(含疫苗險)從去年元月至今年5月31日,17個月累計理賠逼近2710億元,加上六家產險公司1125億的增資案,防疫保單之亂的代價,飆升至3835億元。
更可怕的是,這並非最終的理賠數據,還有產險公司必須再啟動新一輪的增資案,估算總金額將突破4000億元大關。
而伴隨鉅額理賠而來的後遺症,正一一浮現。
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特聘教授許文彥直指問題所在:許多產險公司累積數十年的資金,這一次全賠光了。當保單的償付能力變弱,自然會重新評估架上商品,各類險種也會產生排擠效益,不是停售賠錢或高風險商品,就是調整保費、縮小保障內容,這些都是「必然」的因應對策。
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是,不只鉅額理賠帶來衝擊,還同時遇上損失率(賠償金額占保險金額的比率)增加、原物料價格飆升、再保漲價⋯⋯,多重不利因素加乘下,產險業面臨有史以來最嚴峻挑戰。
衝擊最顯著的,正是產險公司的意外險(傷害險)跟健康險(醫療險)。
過去,產險公司推出低保費、貼近損失率的意外險、健康險,醉翁之意在於獲客率。「這兩張保單是用來犧牲打的,藉此建立與客戶的關係,以衍生其他商機,但防疫保單之亂後,業者提高風險意識,有些公司乾脆暫時全面下架意外險跟健康險,先停損、止血再說,」磊山保經業務總經理林世德說出市場現況。
儘管各家因應方式不盡相同,但大小公司都紛紛調高保費了。例如,原先「意外險身故保額100萬、大眾運輸工具意外身故加倍理賠保額400萬」的保單,年繳保費1160元;現在,同一張保單,大眾運輸工具意外身故加倍理賠保額砍半為200萬,保費卻調升至1339元,意即「保障變少了,保費增加了」。
和泰保經經紀人謝玲蘭根據實務經驗指出,保障的內容也在不斷修正中。防疫保單之亂前,保額100萬的意外險,都會含「實支實付」的醫療給付,現在保額必須增至200萬以上,才能涵蓋這項保障。
投保職業類別大幅限縮
不只如此,就連投保的職業類別也限縮了。過去1∼4類的職業別都是統一費率,現在縮減成1∼2類或1∼3類採統一費率,第4類改列為高風險的第5類。
甚至,以前5、6類的高風險族群,都能投保產險的意外險,如今有些公司索性不再承接,等同將這些民眾排除在外。5、6類的職業別,包含鷹架與電力工程架設、高樓外部清潔、貨櫃車與吊車司機、海水浴場救生員、海上採礦員、油罐車與砂石車司機、空服與海巡員、救難員與消防隊員等。
「主因是近年的意外險損失率實在太高,又遇到防疫保單的敏感時間點,產險公司不得不調整費率,」謝玲蘭說。
汽車險也變貴了。林世德說出原委,這兩年,原物料、零配件漲勢明顯,推升維修費用,假設過去的修理費是1萬2000元,現在變成1萬6000元。如未發生防疫保單之亂,業者還能自行吸收,鉅額理賠後,資金壓力變大,保費勢必得調整。
而攸關民眾出國保障的旅平險也受到波及,絕大多數產險公司賠新冠賠到怕,紛紛將法定傳染病排除在外。目前僅剩安達產險、臺灣產險及旺旺友聯產險,推出含法定傳染病在內的旅平險。
和泰保經經理李能廣指出,每家對旅平險的因應策略不同,有的公司乾脆停售不賣;有的不再提供海外突發疾病的醫療理賠。「最意外的是,對烏克蘭、俄羅斯等戰亂國家拒保很正常,現在卻有業者連到中國大陸、英國的旅平險都不承保,顯見心態愈趨保守。」
毫無疑問,產險的核保也更加嚴格。例如,有些公司原本只要在出國前五天申請投保旅平險即可,現在拉長至兩週前就必須提出申請。
甚至,還有業者制訂新冠確診者的投保觀察期。李能廣彙整各家商品後指出,保險公司將確診者分成輕(無住院史)、中(有住院史)、重(住負壓隔離病房或插管)症三類來評估,如想投保壽險商品,輕症者必須於「痊癒後」1週∼1個月,才能提出申請、中症者則拉長至痊癒後的6週∼3個月、重症者更久為3∼6個月;如果要投保醫療險,審查更嚴謹,輕症者於痊癒後1∼3個月方能提出申請、中症者則是3∼6個月、而重症者必須痊癒後的6∼12個月才能投保。
雖然三種類型的確診者,都可在上述痊癒後的觀察期提出投保申請,「但保險公司一定會將被保險人申請時的健康狀態、病歷及體檢結果,做為承保評估的依據,」李能廣提醒。
創下史上單一險種理賠紀錄
綜觀產險公司的因應之道,不僅核保趨嚴,商品不是停售、調漲保費,就是縮小保障內容。就個人而言,影響較大是產險的意外險、健康險、汽車險與旅平險,至於火險、地震險,影響甚微。
牽連範圍之廣,連企業的商業險也漲價了。相關的產險商品,有火災、電子設備、鍋爐、機械、營造工程險,以及意外責任、產品責任險等。部分商品的保費,甚至增加了二至三倍。
最近,保經公司幫客戶規劃商業險時發現,由於近三年來,國際再保公司受到重大意外事件衝擊,大型再保公司賠付龐大理賠金後,財務體質變弱,甚至有幾家小型再保公司倒閉,市場為之紊亂,進而提高新商品的再保費用。
「再保費用一定會轉嫁到保費上,即便再貴也只能認了,總比買不到保險好,」一位大型企業的高階主管說,「航空業如果沒有再保公司願意承接,發生天災人禍時,損失恐難以估計。」
其實,這些肉眼可見的後遺症,才剛開始而已。「防疫保單之亂並未真正結束,業界還一片混亂,現在除加緊盤點實際的損失,也在尋找新的秩序中,」林世德說。
保險經紀人公會理事長廖世昌感同身受說,「防疫保單之亂,傷筋動骨何止100天,產險公司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元氣。」
由於這堂課的代價高達4000億元,創下史上單一險種理賠紀錄,學者期許業界能將「風控」擺在第一位,落實精算機制,推出合理保費的保單,改變削價競爭的陋習,以降低營運風險;並呼籲民眾了解保險的意義在於風險轉嫁,並非套利工具,保險市場才有機會趨於健康。
許文彥、廖世昌、林世德則異口同聲說,防疫保單之亂是「短空長多」,經此一役,再加上2026年將實施IFRS 17(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17號公報),保險業可望迎來穩健發展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