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獎女視帝 一生懸命 傳承台灣歌仔戲文化
前陣子剛締造以台灣史上首位女演員身分,摘下金鐘獎戲劇節目男主角獎的陳亞蘭,最近還是閒不下來,忙著歌仔戲《嘉慶君遊台灣》舞台劇、十二月中首播的八點檔戲劇拍攝、全新電視歌仔戲群眾集資、明年三月開拍的歌仔戲,還有恩師楊麗花的口述歷史,以及數不清的媒體採訪。
▲攝影·唐紹航
新戲募資超迅速 六天達標六百萬
「 我每天幾乎同時處理六件事情。」近日馬不停蹄的陳亞蘭,趁著舞台劇記者會宣傳前的空檔受訪。出道多年,看過起起伏伏的她不諱言,自己得獎後沒想太多,「失敗不會放心上,成功也不要得意忘形,」忙碌的日子就這麼如常走著,「可是魚尾紋多了很多,這是最大的差別。更大的差別是,歌仔戲終於可以站回主流舞台。」
忙碌中,也傳來好消息。「我成為一個倡議者,喚醒大家愛惜這塊土地的文化,來完成一部全民的歌仔戲。」在她十一月八日生日當天展開——電視歌仔戲續集《嘉慶君再遊台灣》節目製作的億元募資計畫,短短六天就達到第一階段的六百萬元目標,下階段目標則是一六○○萬元。「可能是因為金鐘獎得獎的光環,大家知道了,還是要很多努力,細水長流。」
「無論有沒有達成目標,我還是會做,因為我覺得這是我的使命。」陳亞蘭直言,有些長輩問她,如果募不到目標金額,她自己是不是又要拿錢出來,甚至擔心的問「妳不是房子賣光了嗎?」她卻不以為意:「時到時擔當,沒米就煮番薯湯。」(台語:指船到橋頭自然直)
一直有人說歌仔戲沒落,這種言論陳亞蘭聽來頗不是滋味。「其實歌仔戲的觀眾並沒有流失,」她強調,她得獎的電視歌仔戲作品,光三十集就累計創造一五○○萬收視人口,還不包括重播,「只是我們產量太少了,每次要做的時候都要很用力宣傳,觀眾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歌仔戲可看,可能停個半年,就被其他節目搶走了。推出時,要再把他們拉回來,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暌違四年未登台 她早已蓄勢待發
明年二月下旬,陳亞蘭暌違四年的歌仔戲舞台劇就要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盛大開演,「我已經四年沒有上舞台劇了,還是很想要聽到出場的時候,觀眾歡聲如雷的感覺。」受訪中,她的表情和手勢都舒展自如。
其實,來自收視率的肯定和粉絲的直接互動,都是支撐她繼續下去的動力。只不過,開始售票的當下,不免仍有票房壓力。
「楊麗花在做舞台劇的時候都是一票難求,」自知現在不比當時榮景,甚至很多人也因為現在票房不好賣,普遍只有賣座五、六成,高的頂多七、八成,因而勸她不要做,「大家勸我說,你還要做賠錢的生意嗎……?所以我自動從四場,減成兩場。」但無論如何,她還是要向外界證明,歌仔戲可以既好玩又精緻。
什麼樣的原因讓她投入歌仔戲近四十年,更以傳承為使命?
「第一位啟發我的應該是恩師楊麗花;第二位應該算我父親,我在媽媽肚子裡就聽歌仔戲。」回憶自己的歌仔戲人生,陳亞蘭說,小時候不覺得苦,覺得可以跟在爸媽身邊很幸福,讀書之後父母要工作,寄在鄰居家的她因此學會獨立,直到跟隨楊麗花後,歌仔戲更對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楊麗花(左)是陳亞蘭恩師,陳亞蘭心心念念,就是想把楊麗花和歌仔戲香火傳承下去。UDN.COM
使命的召喚:傳承台灣唯一原生戲曲
「看我的恩師楊麗花,她為什麼這麼努力,到底在做什麼?才知道它是唯一源自台灣的戲曲,歌仔戲又那麼迷人,」她一直心心念念,要努力把前輩們留下來的技藝保存,再發揚光大,讓傳統兼具創新。
難道過程中,都不會有想放棄的念頭?「會呀,但是應該不會超過一天,甚至不會超過半天。」陳亞蘭解釋,當隔天有事情來了,就要處理,處理過程中, 好像又找到一個成就感,就忘了低潮和辛苦,「頭都洗落去矣,無剃袂使得(台語:指木已成舟),一定得做,就做。」
為歌仔戲一生懸命的陳亞蘭,會演到八十歲嗎?
「幾歲我不敢保證,可能是一二○歲。」她眼中,人生無常,什麼時候要怎麼樣不知道,「不要設定一個年齡,我能做的盡量做,老天爺如果覺得我這使命還沒有完成,就會讓我活得長長久久。」
「學無止境!」陳亞蘭常把這四個字掛在嘴邊,一方面,說的是歌仔戲本身,「不斷會有新東西出來,這些東西如果加在歌仔戲上,一定會讓觀眾耳目一新。」她始終希望能把歌仔戲帶向不一樣的境界,「我就是不要老,但也不能把歌仔戲做得四不像。歌仔戲的正能量、忠孝節義等核心價值如果不見了,你就歪樓了。」
不只是歌仔戲,學無止境也是她對自己的期許,「我還在學習,不敢說我現在已經滿足了,人如果一滿足就是停滯!」說這話時,陳亞蘭的目光透達、中氣十足,「把握當下,只要你努力,總有一天會被看見,就像我得金鐘獎一樣。」
近四十年的歌仔戲人生,陳亞蘭不諱言,包括從頭到腳的扎實功底、小旦和小生、文人和壞人等不同戲曲角色的聲韻表達在內,自己其實從小就開始苦練學藝,「我們就是長期以來這樣訓練終於被看見,不要覺得不可能, 只要你肯努力, 就一定有可能。」
訪問最後,一如她持續真真切切地推廣與倡議,她也把握機會向讀者喊話,「你來看歌仔戲,給歌仔戲一個機會,你就會懂歌仔戲有多美!」(萬年生)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一生懸命 傳承台灣歌仔戲文化 陳亞蘭
今周刊
2022/12月 第1356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