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解讀》被邀赴美設廠、又遭美國絕殺大客戶華為 台積電評估多時的美國新建晶圓廠計畫,五月十五日總算起了頭,宣布將落腳亞利桑那州。沒多久,美國新的貿易禁令跟著發出,台積電如何布局因應此情勢? 撰文‧譚偉晟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左)從去年開始,不斷與美方溝通,終於在5月15日宣布赴美設廠計畫。
五月十五日連續兩則訊息,讓台積電投資人繃緊神經。 一是台積電宣布有意赴美設廠, 投資一二○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設置五奈米晶圓廠。緊接著同一天,美國商務部宣布修改規定,更強力阻止華為取得採用美國軟體與技術的半導體產品,等於將一九年「華為禁令」再升級、強化。這一修改,將讓台積電立即面臨是否能再繼續供貨給華為的壓力。 面臨對峙高張的美中關係,台積電最終選擇赴美設廠, 向美國跨出一步。這一天,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高調感謝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並強調「這項歷史性的協議也將強化美台關係。」但投資人更關心的是,這兩則訊息是否透露台積電終將只能選邊站,就美國而棄中國,損失目前占台積電營收比重高達十四%的第二大客戶華為? 與先前美國商務部提及的「微量取用原則」*(De minimisRule)不同,這次新修規定,只要產品內含美國商務部列管技術,要出貨給華為或管制名單內企業的產品,都需先取得美國許可。
*微量取用原則:非美國產製的產品,內含受管制的美國成分超過總價值25%,得受美國出口管制規定。 針對去年華為禁令,台積電前企業訊息處資深處長孫又文曾說,其產品來自美國的技術含量未超過二五%,「我們離二四.九九九%還有一段距離。」意即不受禁令影響。 然而,過去一年,美國商務部不斷釋放要封鎖相關漏洞(closing loophole)訊息,譬如把二五%降至一○%,外界認為就是針對台積電而來。沒想到這一次宣布「直接列管」,讓台積電無法「置身事外」。 不過該公告也提到,給予已交付的訂單一二○天的出貨寬限期,讓製造中的產品可趕緊出貨。五月十五日當天,美國商務部也宣布第五次展延華為的臨時許可證九十天,但警告「這可能是最後一次」。 十八日,《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台積電已停止接受來自華為的新訂單。雖然台積電發言系統低調表示,「我們不揭露客戶訂單資訊。」但一位不願具名的產業分析師評論,消息可信度極高,因為在美國商務部新規定下,台積電接受華為訂單的最後期限是五月十五日,除非拿到美國許可。
▲去年11月,《今周刊》透過封面故事剖析,張忠謀所謂「地緣政治必爭之地」的背後,台積電所面臨來自美國政府的壓力。
一位業界人士表示,「銷貨給華為需要許可,並不能等同禁止銷售。」資策會MIC副所長洪春暉也認為,後續發展關鍵在於「 許可」二字。目前美國商務部仍未公告許可細節,所以在這緊要關頭,台積電選擇謹慎應對,但後續發展未必會失去華為所有訂單如此悲觀,能不能出貨還處在未定狀態,「我相信台積電正在跟美國政府溝通中。」洪春暉說。
關鍵一:美國廠換供貨華為的許可? 《紐約時報》就引述相關人士報導,台積電赴美設廠可能成為交換籌碼,換取美國「放寬(looser )」境外產品生產中,採用美國技術的限制。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以董事長劉德音為首,台積電就不斷地與美國政府溝通赴美設廠的細節。劉德音曾指出,台灣設廠成本最低,赴美設廠需要考慮成本的差距。四月十六日的台積電法說會上,劉德音也重申台積電「仍在做許多降低成本上的努力。」 台積電在美國早已有一座Wafertech廠,「 但是美國廠交貨的時程總是比其他廠來得長。」一位半導體同業指出。從今年第一季財報來看,Wafertech的獲利為三.五三億新台幣,還不及南京廠的一二%,美國當地設廠條件並不理想。 「設立晶圓廠最大的成本之一就是水電,既然美國要台積電去,這方面一定會得到美國協助。」台灣資深國安官員認為,台積電會就水電、土地跟稅制與美國政府溝通,畢竟純就經濟條件來看,赴美設廠不符效益,美國勢必要給出誘因,這其中勢必也包括交換其他廠出貨給華為的許可證。
一位台積電內部人士表示,雖然公司已做失去華為訂單的準備,但目前都在溝通談判,「在這新規定下,就看中國廠區可以拯救多少訂單了。」
關鍵二:失去華為 營收衝擊逾一成? 根據台積電年報資料,一九年前兩大客戶營收貢獻分別為二三%與一四%, 法人認為前者為蘋果,華為則是第二大客戶。而摩根大通(J.P.Morgan)的報告進一步提到,台積電今年上半年的營收中,有近二○%是來自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 事實上,華為占台積電營收比重在這三年成長迅速,一七年比重僅約五%,一九年已經成長到一四%,華為對台積電的重要性不言可喻。若是最壞情況,失去華為訂單,對台積電影響如何?
高盛報告指出, 若一二○天寬限期過後,台積電仍無法擺脫禁令問題,對台積電第四季的營收將會產生衝擊。高盛預估今年到二二年,台積電營收可能分別下降三%、十四%、十二%。群益研究報告則預估,今年營收影響約五%,明年則達一○%。 不過, 也有台系分析師認為,若華為受限禁令無法投片,可望讓競爭者市占擴大,藉此加重對台積電的投片規模。摩根大通的報告就提到,若台積電無法從禁令中解套,那麼失去華為而產生的營收缺口,七○%至八○%會從聯發科、蘋果、高通、賽靈思等客戶訂單補上。 洪春暉也提到,目前台積電的客戶對於先進製程的需求仍大,「你要七奈米、五奈米製程,一定是優先找台積電當代工夥伴。」在5G與AI趨勢持續的情況下,即使少了華為這個客戶,台積電也不容易突然少了一成營收。
關鍵三:美國新廠將成台積電累贅? 而預定二一年動工的美國新晶圓廠,月產能兩萬片是維持晶圓廠營運的最低規模。在二四年量產時,也能先從數千片的規模開始投產。 賽亞調研執行長曾盟斌分析,該廠的應用組成中,會有四○%屬國防相關晶片,以及四○%的雲端AI晶片,其餘部分則是消費性產品晶片。 至於亞利桑那州便宜的電價與人力成本,是台積電在美國設廠時相對有利的選擇。特別是人才部分,異康集團暨青興資本首席顧問楊應超指出,當地不但有英特爾等半導體團隊,「 還有很多高科技工程師可挖角,包括很多台灣人。」 但即使如此,挑戰仍然很大。前花旗證券亞洲首席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就指出,以晶圓廠需要二十四小時輪班的作業模式來看,在美國設廠會是一大挑戰,「連英特爾都要跑海外設廠想辦法降低成本。」 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弈光也分析,台積電在美國新設的晶圓廠,「要維持毛利率五○%(編按:台積電今年第一季毛利率為五一.八%,主要是七奈米貢獻)有挑戰性。」他強調月產能兩萬片的晶圓廠缺乏規模經濟,在降低成本上難度不小。 資深國安官員指出,對美國來說,「建立安全、可信賴的AI供應生產鏈是最重要的考量。」他舉例,若不能確保5G時代的資訊安全,智慧城市、電動車若受攻擊,都是一場可怕的災難,因此全球分成美、中兩大陣營是必然走向。 「在台灣《營業祕密法》不完備的情況下,台積電赴美設廠是必然,我也預估台積電最終只能選擇美國。」他預估,台積電美國廠不會只做軍用晶片,未來跟AI有關的晶片也會在此生產。 在四月法說會上,劉德音提到美國貿易法規變化,可能會造成短期上的衝擊,「但中長期而言大趨勢依然存在,有些供應鏈會調整,然後平衡會出現,我們仍有能力抓住中長期的成長機會。」而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取得平衡,將是台積電未來最嚴峻的挑戰。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三大關鍵看護國神山台積電下一步
今周刊
2020/第1222期
相關